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继权 《资源科学》1993,15(5):28-37
本文结合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三江平原依兰示范区低山丘陵次生林区生态复合体研究,论述了生态气候在低山丘陵区森林生态立地分类中的应用。首先,拟在用遥感信息和地理信息对研究区立地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认定以水热状况为代表的生态系后要素为主导立地因子。为此,应用生态气候研究方法,对研究区生态气候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划分了生态气候类型,为森林生态立地分类打下了地理气候学基础;然后,选取水热状况并依据地貌、土壤、植被等特征,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通过相关信息符合获取了7个森林生态立地类型,最后,根据景观生态建设原则和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研究区森林生态立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森林立地概念及评定因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森林立地类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卢亚灵  颜磊  许学工 《资源科学》2010,32(2):303-308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概念框架,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五省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考虑到指标体系中各评价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所以首先在ArcGIS9.2平台上,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各因子的相关性,并对该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然后对脆弱性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好的、相对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等植被状况好、人类活动少的地区;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海陆过渡带和城市周围等生态系统不稳定、人类活动剧烈的地区;脆弱区的空间聚集程度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不同地区之间脆弱性高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低脆弱地区,脆弱性低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重脆弱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利用生态系统贡献率对生态福祉核算方法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均生态福祉和生态—经济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同时提出基于相对公平与效率视角的生态福祉分类模型,通过相对福祉指数与相对效率指数将生态福祉进行分类,并分析2000—2015年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同类型的生态福祉时空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部分参考。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均生态福祉与生态—经济效率在胡焕庸线两侧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重心分别位于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河南省的信阳市,并随时间分别向东北、西南方向移动。②通过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得出生态—经济效率与人均生态福祉之间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生态—经济效率与人均生态福祉的高—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以及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沿海城市,以及安徽、河南2省的部分地级及以上城市;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城市;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的山西、河南、安徽3省的部分城市。③运用相对福祉指数与相对效率指数可将研究区划分为4类生态福祉区:高效—低福祉区所在城市主要以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江苏5省为主;低效—高福祉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城市、东北大部分城市与东南部分城市;低效—低福祉区城市主要分布在高效—低福祉区与低效—高福祉区交界处;高效—高福祉区零散分布。因此,全面实现中国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共同提高西部地区生态—经济效率与东部地区人均生态福祉。  相似文献   

5.
森林立地类型的自动分类及其编图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红卫 《科技通报》1993,9(6):374-378
提出了一种在微机上进行立地类型自动分类及其编图的方法,介绍了吉林省双阳县立地类型图的编制过程.经实地验证,自动分类精度达到业务要求,编制的立地类型图与常规方法编制的基本一致.在微机上进行立地类型自动分类及编图,具有精度高、成图快、并可对已有图件及时更新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GIS技术在山地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遥感/GIS技术,选择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坡度、植被覆盖、所在流域与丹江口水库距离等5个因子,采用因子加权叠加法,对十堰市规划区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按敏感度的高低将规划区划分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4级,并提出分区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为规划区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生态资产测量及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资产是生态系统生物资源直接价值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总和,对生态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是政府宏观决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条件.该文提出了基于遥感定量测量的生态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并利用MODIS卫星数据和其它辅助数据,对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陆地生态资产的定量测量.定量测量结果显示,研究区生态资产存量为3 913.7×108元,其中草地对区域生态价值的贡献最大,占研究区总生态资产存量的50.2%,但森林对区域生态价值的贡献率最高,达到2 144元/hm2,远远超出其他类型生态系统.通过对研究区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及结构分析,发现该区域的生态资产空间分布极不平衡,东北部到西南部以近似几何级数的方式急剧递减,广大中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提高生态储量的潜力巨大.在对内蒙古自治区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及其组成结构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生态资产区,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相应的生态建设目标,并对研究区生态建设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汪景粱  张连峰  张丽 《情报科学》2012,(2):271-276,281
本文从系统的视角构建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生态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外部环境因子、内部环境因子和信息人因子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大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创业的影响因素,对信息人因子和内外环境因子进行交叉分析,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结合"大学生C2C商城"进行典型案例研究,分析了其成功运营的信息生态因子和构建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模型。本文的研究从理论层面可完善和丰富信息生态理论,从应用层面将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核心,以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为导向,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建立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大子系统,12个要素,64个指标因子的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系统间协调发展度的研究,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运用1990-2010年全国尺度的时序数据进行分析,表明21年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高,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加强。以中国省域为对象,定量研究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布规律,评价结果显示各省份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协调发展度基本呈现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格局,但生态文明指数的空间分布状况并不完全符合东高西低的特征,并依据评价结果将中国31个省份划分为5个不同的发展类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GIS支持下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晶  任志远 《资源科学》2008,30(5):732-736
生态安全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它是指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因生存空间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受到威胁的状态。在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陕北黄土高原的特点,通过对人口压力和生态服务价值做回归分析,再计算生态服务价值随人口压力增长的拐点,得到生态安全的闫值,判定生态不安全区,进一步通过马氏距离法,做相似性判定,而得到整个陕北黄土高原每一个自然生态单元的生态安全状态。其结果表明:200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状况不客乐观,生态不安全指数水平为0.68,该区整体上处于生态欠安全水平,故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从空间分布来看,陕北黄土高原的安全生态状况存在着南北高、中部低的趋势。在各个县中,生态不安全等级最低的是黄龙县,生态安全状况较好;而延川属于整个研究区中最不安全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通过对研究区三类不同地貌类型区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其结果为:南部低山丘陵区〉北部风沙过渡区〉中部黄土丘陵区。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资源特征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选取了黄土高原 4 1个站点 1 96 1年~ 1 990年的月降水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内各个季节的降水分配比例、年降水变率和离差系数等分布特征 ,同时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光热水资源的耦合特征和土壤水分在雨季恢复的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森林地带分布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和立地条件好的山地 ;荒漠草原带分布在水热资源缺乏的西北部 ;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典型草原带分布在森林带和荒漠草原带之间 ,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植被地带。最后 ,给出了林草适宜分布区域及其受限区域 ,可为当前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戴先杰 《资源科学》1993,15(4):18-25
徐连低山丘陵区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劳力充足,区位优越,但是目前土地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为了充分发挥该区的土地资源优势,搞好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调整用地结构,扩大林地面积;建设一批稻麦、花生、研究、果品、用材料、牛、兔等商品生产基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同时加强工程措施,提高环境整治效益  相似文献   

13.
本项研究在燕山东段贫困山区建立了生态经济沟中心试区,在分析试区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经济沟建设的指导思想,并综述了所进行的主要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岷江上游生态学现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溥发鼎 《资源科学》2000,22(5):83-84
岷江上游按行政区划包括汶川、茂汶、理县、黑水、松潘5县,是羌族的集中分布区,藏、回兄弟民族聚居区,区内广漠的森林,本是岷江流域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保护屏障,然而这些林地多分布在高山峡谷坡面上,由于长期过伐,森林的蓄水保水性能降低,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繁,泥石流、滑坡增加,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自1998年森林禁伐后,为该区生态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西部大开发中,区内的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有了好的机遇,但仍是一项长期系统繁重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晓  刘新平 《资源科学》2010,32(8):1538-1543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作为典型的农牧区,其农用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耦合关系。在明晰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内涵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评价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发现:1997年-2006年,塔里木河流域农用地生态子系统与经济社会子系统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但二者演化速度差异较大,反映出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内部胁迫—约束机制加强;通过耦合度的发展演变得知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在1997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06年三个时间段分别处于过度开发型、强烈开发型与协调型状态,耦合态势逐步好转,经历了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决策树分类的云南省迪庆地区景观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亚飞  刘高焕  黄翀 《资源科学》2011,33(2):328-334
决策树分类是基于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监督分类方法。本研究利用遥感TM数据和DEM数据,构建分类决策树,并通过ENVI软件实现决策树分类,得到迪庆地区的景观类型分布图。同时利用传统的监督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得到该地区景观类型分布图。利用野外实地采样的数据对两种分类方法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两种分类方法的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85.5%和67.4%,决策树分类方法的总体分类精度比传统监督分类提高了近20%。在此基础上,研究云南省迪庆地区的景观类型分布状况,可得到以下结论:迪庆地区的景观类型主要有河谷灌丛面积约占5.5%,针叶林面积约占36.16%,亚高山灌丛草甸面积约占3.4%,高山冰雪面积约占3.7%,裸地面积约占25.4%,水体面积约占4.4%。除裸地和水体外,其他景观基本都沿着山体按海拔高度和坡向分布,其中面积最大的为针叶林景观。这与该地区高山峡谷地貌吻合。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森林生态效益资产评估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根据作者调查资料 ,在与国内外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 ,以长白山汪清林区为例 ,提出了森林生态效益 (包括生命系统效益、环境系统效益以及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统一的整体综合效益 )的资产评估方法与计量 :森林涵养水源价值评估与计量、森林CO2 固定价值评估计量、土壤保护价值评估与计量、污染物降解的评估与计量、森林病虫害防治价值的评估与计量等 ,并对此进行了计算 ,为汪清林区和我国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格局指标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河南省优势景观类型为耕地,其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5%左右,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其它面积较小的景观类型则呈补丁状散布在各个分区中;②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双重作用,造成河南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丘陵地区,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相对较高,景观优势度则相对较低;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平原地区,农业景观类型具有明显的主体地位,景观则呈现较低的多样性性和均匀度,而在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的山地平原过度地区,加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致使这些地区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高阳  刘悦忻  钱建利  郭游  胡迎山 《资源科学》2020,42(10):2010-2021
全面掌握区域自然资源现状,以此为数据基础进行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对综合开发及统筹布局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观测、识别区域生态保护及修复节点是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环节。本文选取江西省万年县为研究区,通过土地利用类型、DEM、道路数据和自然保护地数据对区域资源现状进行综合观测;同时基于InVEST模型、粒度反推法以及区域现状确定生态源地;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地形以及道路因子构建综合阻力面;并使用电路理论判定生态廊道,识别生态修复关键点。结果表明:①万年县生态源地面积95.93 km2,林地为主要源地类型,其对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至关重要;生态廊道长度217.89 km,其中,贯穿全域的33条关键廊道需要优先保护,未来可作为自然资源综合观测及监测的重点区域。②识别出“夹点”11处,“障碍点”74处,区域生境连通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③基于电路理论,通过源地选取、阻力面及廊道构建、重要战略点识别等,整合全域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针对生态安全格局提出不同分区的资源优化策略,对于提高区域资源供给能力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探讨森林资源良性循环的概念和基本规律出发,提出了生态经济力与生态经济关系相适应是森林资源良性循环的基本规律。进而在分析常规林业的森林经营模式的弊端基础上,并根据森林资源良性循环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循环林是森林资源良性循环的经营模式,并对循环林的类型、调整方法和经营要点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