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东、广西常见鸟类的疟原虫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5年5月至1996年8月先后对广东、广西部分地区的常见鸟类的疟原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共检获鸟类26种,共367只.发现疟原虫6种,分别是三趾鹑疟原虫(P.(H).turnixsp.nov.),广西疟原虫(P.(N.)guangxiensesp.nov.),似联核疟原虫(P.(N.)parajuxtanucleare),残疟原虫(P.(H.)relictum),沃氏疟原虫(P.(N.)vaughani),还有一疟原虫为待定种(Plasmodiumsp.)对它们的红内期形态及红外期的寄生部位进行了研究.黄脚三趾鹑为国内外首次发现有疟原虫寄生,残疟原虫、沃氏疟原虫为广西新记录.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广东和海南省5种鸟类疟原虫,其中1个是新种和4种为中国新记录.如弯形疟原虫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种鸟疟原虫,其成熟裂殖体偏爱幼稚组细胞,红内期裂体生殖同期是48h.冈德氏疟原虫被外国学者认为仅分布于非洲,它在我国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该虫无性体携带3~5颗疟色素聚集成一丛,有性体是瘦长的.以上两种隶属于齐奥虫亚属(Giovannolaia).新种———竹鸡疟原虫在诺维虫亚属(Novyela)中是最小的疟原虫之一,无论是无性体还是两性配子体皆钳入宿主细胞核里面,配子体是属于非典型的长形体.嗜核疟原虫与嗜核疟原虫亚种在红细胞内的形态特征几乎是相同的,但嗜核疟原虫发育成熟的裂体甚罕见,嗜核疟原虫亚妥鸟空鸟种的大量成熟裂殖体自然脱离红血球落入血浆中.它们感染金丝雀的致病程度亦有显著的差别.关键词疟原虫原,新种,新记录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内外几十年来对鸟疟原虫在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报导,在分类、红内期、红外期、蚊媒期及鸟疟原虫的超微结构方面作为较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4.
对寄生于灰胸竹鸡血液中的一疟原虫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种的红内期形态及大小与何建国1993年命名的似联核疟原虫Plasmodium(Novyella)parajuxtanu-cleareHe1993在形态及生物学特征相似,应视为同一种.寄生在网织红血细胞中,并进行裂体生殖,有性体在网织红血细胞中没有观察到.  相似文献   

5.
记述釆自江西、海南及云南省蚱总科昆虫6新种,即短翼蚱科的井岗山玛蚱 Mazqarredia jinggangshanensis sp.nov.、普洱蟾蚱Hyboella puerensis sp.nov.、版纳拟科蚱Cotysoides bannaensis sp.nov.、蚱科的版纳庭蚱Hedoet ttxi bannaensis sp.nov.、拟短翅柯蚱Cpo totettix ap rabrachyptera sp.nov.及宽顶无翅蚱 Aalaet ttix al tivre tex sp.nov.此外首次描述闽侯柯蚱Coptotettix minhouensis Zheng et Li的雄性.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采用猴1-蚊-猴。循环感染的方法,对疟原虫子孢子多态性学说进行验证.结果发现.接种了食蟹猴疟原虫速发型虫体子孢子的名只猕猴,在接种后第8天全部出现速发.除一只死之外其余猴也全部出现复发;接种了食蟹猴疟原虫迟发到虫体于孢子的2只猕猴也都出现速发和复发.因此.用子孢子多态性学说很难解释食蟹猴疟原虫的复发.食蟹猴疟原虫不具有两种类型的子孢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双氢青蒿素哌喹对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红细胞感染率变化的影响。方法:用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于感染后第3天开始。连续3d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20mg/kg。于感染后第2天开始每天观察其红细胞感染情况并计算感染率。结果:约氏疟原虫感染后。小鼠红细胞感染率逐渐上升。应用双氢青蒿素哌喹治疗后。红细胞感染率明显降低,与未治疗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从原虫血症的变化上证明双氢青蒿素哌喹具有确切的抗疟效果。  相似文献   

8.
系统研究蚱总科短翼蚱科中的狭顶蚱属、蟾蚱属及波蚱属在中国的种类,以检索表形式进行分类研究,共记述狭顶蚱属14种,蟾蚱属19种,波蚱属65种,其中包括3新种,即湖南狭顶蚱Systolederus hunanensis sp. nov.八大公山蟾蚱Hyboella badagongshanensis sp.nov.及壶瓶山波蚱Bolivaritettix hupinshanensis sp.nov..湖南狭顶蚱近似于姑婆山狭顶蚱Systolederus goposhanensis Deng, Zheng&Wei,2007,主要区别为:1)颜面隆起纵沟宽与触角基节等宽;2)侧单眼位于复眼前缘的中部;3)触角着生于复眼下缘之间;4)肩部之间具1对短纵隆线;5)后翅到达后突的顶端;6)中足股节宽等于前翅宽;7)第1跗节下之第3垫大于第1、2垫;8)体较大,雄体长8 mm.八大公山蟾蚱近似于台湾蟾蚱Hyboella taiwanensis Liang,2000及海南蟾蚱Hyboella hainanensis Liang,2000.其区別于后二者为:1)头顶宽为1眼宽的2.14倍;2)侧面观前胸背板上缘近平直;3)后突到达后足股节4/5处;4)后突顶狭圆形;5)中足股节下缘平直;6)体较大,雌体长15 mm.该新种又区別于海南蟾蚱为:1)前胸背板前缘平直;2)沟前区侧隆线向后收缩;3)肩部之间不具1对短纵隆线;而又区别于台湾蟾蚱为肩角钝角形.壶瓶山波蚱近似于尖齿波蚱Bolivaritettix acumindentatus Zheng, Shi&Mao,2010,主要区别为:1)前胸背板总长为超出后足股节顶端部分长的2.7倍;2)后翅超过后突的顶端;3)中足股节宽等于前翅宽;4)后足股节下侧外面非黑色;5)后足胫节全暗褐色,不具淡色环.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波蚱属进行了系统研究,记述67种,内有3新种,即封开波蚱Boliveritettix fenkaiensis sp.nov.、长背波蚱Bolivaritettix longidorsalis sp.nov.及二齿波蚱Bolivaritettix bidentatus sp.nov.附有中国波蚱属分种检索表,分布及引证.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教学》2014,(7):75-75
据2014年2月21日《光明日报》报道,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刘波团队从豢始皇兵马俑l号坑土壤分离的FJAT-13831T菌株,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一种地璩微生物:芽孢杆菌属的新种,命名为兵马俑芽孢杆菌(Bacillus bingmayon-gensissp.nov.),可为人类开发利用芽孢杆菌提供新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的《列文虎克微生物学杂志》网络版,并还将于3月份在该刊印刷版刊发。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采自湖北省神农架地区的暗蛛科隙蛛亚科3新种:蛇突龙隙蛛Draconaruscolubrinussp.nov.、拟武当龙隙蛛Draconarusparawudangensissp.nov.和新平拟隙蛛Paracoelotesxinpingsp.nov.。  相似文献   

12.
以南美水蛭抗凝血Xa因子mRNA为模板设计引物,利用RT-PCR随机克隆云南牛蛭(P.yunnanensis.sp.nov)相关基因,结果得到多条片段,经严格筛选和鉴定后,确定大于200 bp ESTs序列,通过对这些ESTs序列进行聚类、拼接,结果得到10条片段,Genebank注册号分别为HQ285410,HQ285411,HQ285412,HQ285413,HQ285414,HQ285415,HQ285416,HQ285417,HQ285418,HQ285419.以上获得的云南水蛭头部和身体细胞部分转录的ESTs片段均与南美水蛭有较大差异,表明云南水蛭与南美水蛭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抗凝血机制.  相似文献   

13.
猕猴感染食蟹猴疟原虫子孢子产生速发和复发,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速发型虫体卵囊和迟发型虫体卵囊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速发型虫体卵囊和迟发型虫体卵囊有很大不同.速发型虫体卵囊壁光滑且较簿;而迟发型虫体卵囊壁较厚且有很多皱褶,而且有孔洞存在.认为两种类型的卵囊不是造成疟疾复发的原因,迟发型虫体卵囊上的孔洞不是在孢子逸出孔.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的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现有蛭类动物30种,较过去报道的24种又增加了6种.其中云南牛蛭Poecilobdella.yunanensis sp.nov.和洞穴山蛭Haemadipsa cavatuses sp.nov.为在云南发现的新种,扁舌蛭Glossiphonia Complanata,蟹蛙蛭B.cancricola,日本医蛭Hnipponia,勃氏齿蛭O.blanchardi等4种为云南省的新记录.依据淡水和陆生蛭类的,圭态地理分布对云南省的蛭类区系进行讨论,结果表明云南省的蛭类区系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观察恒河猴血传急性感染猪尾猴疟原虫的过程发现,对宿主切脾后,原虫血症迅速升高而达到一个血症高峰。随着幼稚红细胞的出现,虫血症急剧下降而出现危象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量急剧增加;红细胞免疫功能升高,接种后宿主疟疾抗体出现较晚,切脾可使IFA抗体滴度暂时下降,在危象期前一天和危象期中TFA抗体滴度急剧升高。  相似文献   

16.
系统地记录中国蚱总科中羊角蚱属、柯蚱属及台蚱属的种类,以检索表形式进行分类研究,共记述羊角蚱属33种,柯蚱属29种,台蚱属55种,其中包括7新种,即广东羊角蚱Criotettix guangdongensis sp.nov.、广州柯蚱Coptotettix guangzhouensis sp.nov.、尖峰柯蚱Coptotettix jianfengensis sp.nov.、直缘柯蚱Coptotettix orthomarginis sp.nov.、海南台蚱Formosatettix hainanensis sp.nov.、波股台蚱Formosatettix undulatifemura sp.nov.及黑胫台蚱Formosatettix nigritibi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描述了源于白额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体内的台湾疟原虫(Plasmodiumformosanum)红内期各阶段虫体的形态特征。血传转种该寄生虫至本地幼鸽和幼鸭均未成功,转种同种类乌成功,其潜伏期为 5 d,红内期裂体生殖周期为 48h,致乏库蚊(Culexpipiens fatigans)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感染未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