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尤勇 《成才之路》2023,(11):21-24
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指引,对于体育院校来说,课程思政改革是体育强国国家战略对新时代体育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体育院校中承担通识教育任务的艺术概论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学生中国文化自信。体院院校艺术概论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学校制度设计不够完善、教师思政意识和能力欠缺、学生对通识文化课存在认知偏差等问题。体育院校艺术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策略如下:学校提供制度保障、提升教师思政意识与能力、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耦合、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实施多样性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思政"的改革与推广,许多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启动"课程思政"建设。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课程思政"建设泛化、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机械化、建设的课程标签化等现象。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基于大学生视角了解高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并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指示引发了高校对"课程思政"的高度关注,对"课程思政"改革在全国各高校的广泛推广具有关键性作用。本文拟从"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实践探索的概况、"课程思政"的理论规范思考、"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如何构建三个方面入手提出思考,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体育文化融入体育院校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深度剖析体育院校英语课程融入体育文化的困境,并提出纾解路径: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体育文化元素;整合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在课程开发上融入体育文化内容;改进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在课程实施上强化体育文化感染力;优化课程评价机制,在课程评价方面凸显体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Office高级应用"课程为例,首先阐述了计算机类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然后阐述了计算机类课程思政的改革策略,最后从Word高级应用、Excel高级应用、PowerPoint高级应用三个模块分析了"Office高级应用"课程中的思政设计。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文章以《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课程为例,探讨了该门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之后从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入手,挖掘该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分析其预期效果,进而实现该课程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7.
基于“互联网+”的仪器分析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思政"格局下,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仪器分析"课程思政的改革,对于提高仪器分析型人才的培养,落实课程思政改革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点进行讨论,以期为类似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高等院校在科技知识类核心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实施难、成效弱等问题,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以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为例,深入分析"新工科"思政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围绕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思政内容、完善思政考核3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方法.在实施思政建设过程中,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应用典型案例,将思...  相似文献   

9.
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一是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展现课程"思政"之魂;二是系统构建课程教学的"思政模式",从而展现课程"思政"之体。这一改革策略可为广大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为其助力。习近平总书记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构建了"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有效推动了语文学科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本文作者着眼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改革探索、大学语文改革实施具体策略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实现以文化人、以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为助力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与培养新时代人才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文探索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通过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建立"物理思政"教学团队,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教学能力;以及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平台,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开展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卢雪  王俊  刘文兵 《高教论坛》2020,(5):49-51,63
经济学课程是军队院校开设的针对部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的通识课。基于"大思政"理念,将思政教育贯穿经济学课程的全过程,挖掘思政元素,找到合适的契合点,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考评体系,开展"课程思政",对于打造经济学"金课",推动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发展,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剖析"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措施,如加强课程思政团队的建设,通过学生评价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课程思政内容与授课要点的契合度,完善评价体系执行评价体系指标多元化等,为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形势下高校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文章对大学数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意义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施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策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政课程"走向了"课程思政"。本文在此背景下,设计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四条路径,从外部和内部逐渐形成课程思政化。在此基础上,运用360度评价法研究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专业课程思政化评价体系,包括师德师风、备课思政化、授课思政化和课外思政化的评价指标及评价要点。最后,为推进课程思政化改革,提出四点建议:高位推动课程思政化评价;师德师风评价纳入人事任免、奖励和职称评定;实行课程思政化动态跟踪评价;邀请专业课程思政化相关专家开设讲座。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面对思想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党中央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指导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协同育人新模式逐渐取得理念认同,在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会持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热点。当前西藏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实践中,需要厘清何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建设在西藏高校何以可能、"课程思政"建设在西藏高校何以实现等问题。唯有此,才能使西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沿着本然方向,推进西藏思政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一些大学生依然存在缺乏信仰、价值虚无,道德行为欠缺等现象。因此,在发挥思政课德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时,应充分发挥大学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作用,实现课程思政。行政管理学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引领学生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有益于帮助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为了提高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效果,在课程的教育和教学中,我们根据课程思政的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建设,改进课堂的教学方式、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结合在"公共关系"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分析了高职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现状和现实意义。提出了高职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改革理念上要从高职教育"育人"本质出发,树立"课程思政"核心理念;改革思路上要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机制激励;教学行为上要求教师提高个人修为和综合素养;路径方法上要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导给学生;内容模式上应遵循资源知识碎片化与课程结构化的原则,进行"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考核评价上要采取混合式考核方式,兼顾"课程思政"知识点的内容;手段方法上,基于移动终端和信息化教学平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富媒体蕴含"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文章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与探讨,分析了生物统计学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开展案例式教学、提升任课教师综合素质等课程思政改革的措施。针对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课程思政融入生物统计学等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在分析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聚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多维度实施路径:加强学校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构建育人共同体;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挖掘课程的育人资源;打造有温度的"思政味"课堂,旨在共同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