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欺凌是中小学常见的行为问题,引发校园欺凌事件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在校园欺凌中,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会受到负面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需要引起学校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社会影响恶劣,法律后果严重。研究校园欺凌的内涵、特点、危害,探寻造成校园欺凌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原因。建议采取加大法律惩戒的力度、加强社会环境治理、创建美好家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和对学生个体的引导教育等举措,以减少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据统计,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欺凌事件不断增加,让家长们触目惊心,校园暴力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此类事件的频发会削弱学校的教育效果。因此,有效地处理和预防校园欺凌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从校园欺凌的现状、产生原因等入手,研究如何有效预防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不断出现且其形式愈加多样化,给中小学生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事件处理方式的不当是造成校园欺凌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处理的现存问题表现为: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失范行为存在误导性;教师的被迫性失职行为;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在问题发生时存在压制和推脱行为;司法机关配合不紧密,滞后校园欺凌问题治理;中小学校园欺凌判罚缺乏针对性。构建反校园欺凌共同体需从国家立法层面、社会舆情层面、家庭教育层面、学校教育规制层面、完善校园欺凌三方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疏导、保障中小学校园欺凌三方主体未来发展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屡发生,在中学生中尤为显著。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与中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对生命教育缺乏重视、生命教育的针对性不足以及学生个体差异被忽视是校园欺凌现象频发的重要原因,而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及学校与家庭密切合作是预防及解决校园欺凌现象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6.
目前,教育功利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在教学活动中,多数农村中小学学校仍会以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往往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教育,注重教学成功而忽略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目前,校园欺凌的事件频发。校园作为青少年学习成长的摇篮,欺凌事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留守儿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因校园欺凌而造成的惨案触目惊心,社会各界对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校园欺凌的关注日益增多。加强校园欺凌治理迫在眉睫,以往的研究多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原因探究校园欺凌发生的影响因素,其中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教育场所,理应放在首要位置来思考,分析家庭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对治理校园欺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愈演愈烈,并且呈现持续化、频繁化、多样化等特点.研究以伦理学的视角重新界定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内涵与外延,通过生理、心理以及"三观"来阐释校园欺凌对中小学生主体间的影响,并从历史传统文化、社会多元文化以及多维伦理教育来探究伦理学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进而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无缝连接的循环纽带,以期能够达到减少乃至遏制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频频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王一帆 《教师》2019,(5):28-29
校园欺凌事件是校园内出现的恶劣突发事件,极大程度地危害了校园安全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今,高校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且性质恶劣,已经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广泛重视,一些地区也出台了有关校园欺凌的治理方案。由此可见,校园欺凌问题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问题。文章简要叙述了高校校园欺凌的现状,探究了该行为出现的成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希望为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行为提供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推广以及普及应用,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导致对于整个社会以及学校的教育都产生了相对比较严重的影响。人们对校园欺凌事件进一步关注,也更加重视对于小学生的培养。本文针对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具体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应对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从多个方面有效地防止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进一步扩散以及严重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网络传播速度的加快,校园欺凌事件已成为我们公众经常予以讨论的话题。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尤其是出现在中小学校园中的暴力事件,其对学生及社会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反应。不仅伤害了被欺凌者本身,也对于其他学生和家长造成了恐慌心理。针对这一现象,无论是从个人、学校还是社会层面,都应当给予重视,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加强防范机制,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黎琳武 《林区教学》2023,(5):115-120
中小学校园欺凌是当前较为严重的校园问题,寻求校园欺凌的破解之道是学校以及教师的重要职责。基于黑羊效应的视角,发现群体高压下的中小学校园欺凌是黑羊效应的实际体现。从分析中小学生群体高压的原因以及危害入手,审视黑羊效应下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中学生的角色适配以及相应的形成机理,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在校园欺凌之前,有效预防黑羊效应的发生;在校园欺凌之时,积极应对黑羊效应的进行;在校园欺凌之后,有效减轻黑羊效应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正>中小学校园本应是充满阳光,最纯真、最安全的一方净土,然而,不少国家的中小学却多次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对此,这些国家的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了很多预防和应对措施,包括颁布严格的法律法规、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反欺凌教育宣传、在中小学校园开设反欺凌教育必修课等,取得了一些成效,使中小学校园内外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触碰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开展"农村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课题研究,可以了解平桂区农村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特点及成因,期望能对校园欺凌事件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有效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共建平安校园。  相似文献   

15.
校园欺凌的频发和凸显有其深刻的发生机制:主智主义的盛行致使家庭德育功能弱化;社会化、资本与身份对欺凌行为有多重影响;被规训和惩罚的学校生活对欺凌行为的诱导。然而,当前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学校文化、管教方式三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职、失范,这不仅不利于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还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欺凌行为。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现象,必须切实重塑学校文化职能、教育职能及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6.
关怀理论认为,校园欺凌是指欺凌者对被欺凌者实施攻击行为,最终造成被欺凌者身体、心理等方面受到伤害的一种行为。家庭关怀缺位、学校关怀缺失和同龄群体关怀缺乏是导致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原因。从关怀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在家庭方面,应推崇自由对话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校园欺凌问题;在学校方面,可大力推行感化教育,补足校园欺凌治理的短板;在教师方面,要鼓励学生同龄群体间积极交往,共同抵制校园欺凌等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课程.教材.教法》2017,(5):113-120
减少校园欺凌行为、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对新教育实验学校与非新教育实验学校进行配对抽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并比较校园欺凌、学校归属感的现状以及相关效应,研究发现,参与调查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频次较低,其学校归属感整体较强。校园欺凌与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两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有显著的影响。新教育实验所创设的理想校园令学生更少地遭受校园欺凌,增强了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对学生学习表现的积极影响显著且稳定。确立与新教育实验精神相通的学校宗旨,借鉴新教育实验思想和实践,对学生的校园学习与生活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校园欺凌一直以来是中小学管理的难点。针对校园欺凌的盛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治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治理协同性不够、内在契合度不高等问题。以协同教育视角为切入点,发现当前小学校园欺凌存在权责边界不明、教育理念偏移、协同互动分离等问题,提出发挥家庭协同支点作用、充分利用学校主阵地作用以及发挥社会协同统筹作用的解决之策,以促进小学校园欺凌的优化治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校园欺凌行为频发,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教育治理问题。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同样存在,其主要原因是“个人价值取向的倒错、学校教育工作的偏移、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的引导”。鉴于此,从“加强中职学校校园法制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健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级各类院校教育对象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道德水准下降、责任意识不足、社会价值观错位等问题,由此也引发恶性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对学生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校园欺凌现象亟待遏制。师范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欺凌方面既有普通学校校园欺凌的共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文章结合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对师范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访谈,提出防治师范类高职院校校园欺凌问题的一些建议:扎实推进“德育为先”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法制教育”政策宣传;全面整合“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积极构建“防治结合”多措并举等教育对策,实现对校园欺凌的有效管控,从而助力师范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