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小学生习作适合写简单材料,但是简单的材料写起来很难“挤”出一篇习作来!常常在要求只写“一件事”的习作里,写了多件事。硬是靠事件“堆”起一篇三四百字的习作来。这不能责怪他们不会审题,是没有学会写简单事物而“逼”的。事实上,任何简单的事物都含有不简单的因素,只要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给简单材料“曾加营养”,再简单的材料都可以写出一篇习作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然而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小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面对习作普遍感到“两大难”: 一是没材料写,二是有话写不出。而对于老师来说也苦于“难教”。如何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习作,使他们“诗”兴大发,并通过习作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传递信息、交流情感、驰骋想象、憧憬未来呢?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然而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小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面对习作普遍感到“两大难”:一是没材料写,二是有话写不出。而对于老师来说也苦于“难教”,如何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习作,使他们“诗”兴大发,并通过习作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传递信息、交流情感、驰骋想象、憧憬未来呢?  相似文献   

4.
《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习作的要求,首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想写、乐写。是的,对于初学作文的同学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而当前,我们不难发现,只要一提到作文,学生就会犯难。究其原因:一是心里害怕。他们觉得习作要求不可企及,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5.
当前小学生的习作,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没材料可写,二是有话写不出。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而言, 与其让他们硬作什么刻意文章,还不如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由着性子“怎么想就怎么写”,乃至胡写、疯写。可喜的是《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习作应降低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6.
范超 《甘肃教育》2014,(9):43-43
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目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对有的师生而言,也颇有“难于上青天”之感。老师“头疼”,是因为不知如何让学生乐于习作,写好习作;学生“头疼”是因为他们在习作时往往是绞尽脑汁、胡编乱造还是只能挤出那么几句干巴巴的话来。有的学生甚至一听到要作文就产生畏惧和厌恶感.于是“横眉冷对方格,俯首甘咬笔头。”学生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任务.这着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海燕 《云南教育》2001,(14):27-2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浓厚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与热情。注意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对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完成习作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从写一句话开始   在教完拼音后,我安排了一节习作练习课,让孩子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刚开始学生对自己是否能写“一句话”还有些迟疑,在我的不断启发鼓励下,孩子们用已学的汉语拼音写下了人生的第一篇“作文”。我让他们互相传看,顿时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激动地读着自己写的话。我又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  相似文献   

8.
当前小学生的习作,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没材料可写,二是有话写不出。笔认为,对小学生而言,与其让他们硬作什么刻意章,还不如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由着性子“怎么想就怎么写”,乃至胡写、疯写。可喜的是《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习作应降低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9.
学生即将进入三年级的学习了,凭我的教学直觉,他们学习语文困难最大的应该是习作。从一二年级的“写话”到三四年级的“习作”,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与前任语文教师聊学生的写话情况,得到的信息是令人欣喜的。该教师为了提高他们的写话水平,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每周专设一节写话课来指导写话,这对于我引领学生快乐地进入习作殿堂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明确学期习作目标课标关于第一学段习作教学的定位是“写话”而不是习作,我们绝不能按习作的要求来教写话。能写出一句到连续的几句话,这就是写话,重点是“对写话有兴趣”,觉得写话不难。我们要着力培养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写。内容是课标规定的“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生的习作存在“假、大、空”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应在习作教学前或习作讲评中下工夫,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那么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创设情境呢?一、用自身的感受去创设情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事情”,就是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感到习作不难,乐于习作。小学生爱听故事,  相似文献   

12.
一、习作案例教学的构想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往往采用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按教师提供的题目要求进行写作,而这些题目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因此,无法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写作方法的介绍也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案例与习作案例进行,往往是把教师对习作的感悟、体会和方法抽象地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对习作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畏难情绪,使习作教学走进一个“假、大、空”的死胡同里,学生常常感到“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这种习作教学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总结出“习作案例教学法”,并运用到苏教版第九册《习作6》看图想象编故事训练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一般说来,小学生的习作也都是要表达思想感情的.这叫“立意”。可是有不少学生的习作,只是没有目的地为写而写,没有表达任何思想感情。这可能是他们在下笔之前根本就没有“立意”,他们把“立意”看得太神秘了,或者是我们老师自己把“立意”教得太“玄”了.(我听到不少老师讲“立意”有“玄”的感觉),使他们不敢去“立”的缘故吧。其实,“立意”并不是玄乎的事,只是从认真写事物的过程中,产生出的一种情感罢了。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从浅显的事例子中.进行自然而通俗的引导,使学生知道“立意”是十分自然的事。我常常举平常的例子,让学生做“立意”训练。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由学生的观察、思维、认识和语言表达等多种因素组成的。小学生刚学习作,总体写作能力低。有经验的老师会充分利用批改这一环节去引领学生,使之为学生习作导航。老师在批改习作时,不能用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学生的习作,批得“体无完肤”、改得满纸通红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望而生畏。笔者看过一个四年级学生写的《寒假里的一件事》,是写春节前妈妈让他给奶奶、姥姥送礼物的事。事情的经过写得很具体:姥姥的礼物“沉甸甸的一大包”,奶奶的礼物“鼓鼓的一书包”,姥姥家里很富裕,奶奶家里很穷。在送的过程中他调了“包”。语…  相似文献   

15.
解强 《山东教育》2005,(31):34-34
一、做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写“对话式评语”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社会生话的认识和反映.是学生内心世界的自我表白.也是学生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尽管有时候学生的作品很稚嫩,甚至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还是应该得到老师的尊重。作为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我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写在评语栏中.好像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这就是我写的“对话式评语”。  相似文献   

16.
一、习作的困难 5~6年级的习作要求中有一条:“能写简单的纪实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其中,“内容具体”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张化万老师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其实并不是学生没有生活,没有内容可写,而是下面的情况制约了他们的习作。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相似文献   

17.
要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泉,感受习作的乐趣,我认为教师若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习作引导,相信学生一定会在习作中体会到“乐”,并且会“乐”于动笔。一、记录有趣的游戏游戏是孩子们最正当的行为,让游戏渗透到作文训练中,玩中学写,写中再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和作文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比如组织学生分组游戏,教师对每组游戏都宣布好游戏规则和程序要求,并要他们记住他们各自的表现和当时的心理。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记下游戏的全过程,甚至想法体会,在作文中谈谈自己发现的诀窍,只要写得完整、有…  相似文献   

18.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那么,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学生们面对习作普遍感到的两大难题:一是没材料写,二是有话写不出来。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诗”兴大发,使习作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并能通过习作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传递信息,交流感情,驰骋想象呢?  相似文献   

19.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的表达从“以说为主”向“以写为主”过渡,也就是要求他们用比较准确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虽然学生口头语言已有了相当的发展,而且经过了低年级的写完整句子的训练,但三年级的“写”是着眼于“段”的训练,所以对他们来说毕竟还是很困难的。  相似文献   

20.
李萍 《语文知识》2016,(4):41-43
“人物”习作是小学单元习作中最为常见的内容。可即使到了六年级,仍有很多学生纠结于典型事例的选择,更犯难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次出现“人物”习作是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你熟悉的人的一件事”,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在习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通过写一件具体的事反映人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