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蛇与庄稼》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一篇说理性强的课文,一般教师执教起这类文章,往往觉得棘手,把它上成了非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独特的情味,因而学生学起来也无情趣。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增强语文化理解教材的意识和能力。从语文的角度去审视教材,用语文的个性和方式重新构建教材的意义,真正实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用教材教语文的理念,这样就不会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或自然课、科学课。教师在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浓浓情味的同时,也会为自己创造性地理解、诠释、使用教材而油然升腾起一种愉悦感。再教《蛇与庄稼》,…  相似文献   

2.
曾金财 《广东教育》2003,(10):38-38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蛇与庄稼》一课讲到,广东沿海一带自一场洪水之后,“那儿的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接连几年都是这样,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而自“老农们托人去外地买了一批蛇回来,把蛇放到田里”之后,“那一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其中原因是“田鼠糟蹋庄稼,田里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让蛇给吃掉了,因而庄稼又得到了好收成”。“买批蛇回来就获得了丰收?”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5.
《蛇与庄稼》这组课文,是在《我要的是葫芦》等课文之后出现的,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注意事物的联系”。这是一项重要的思维训练。《蛇与庄稼》一课正是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出发,举例说明只有“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但是,在目前语文朗读指导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以训练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动脑、动口、动手机会,使其利于学生学懂、学会、学活.具体地说,它把教学过程变成训练过程,实质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次试验以小五年级(1)班为实验班,以相同基础的小五(2)班为对照班.着重对《老水牛爷爷》与《蛇与庄稼》两篇课文作了试救.并进行了效果测定.《蛇与庄稼》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训练重点:(1)逻辑思维的训练.这篇课文用的是归纳推理的论证方法.课文在"蛇与庄稼"、"猫和苜蓿"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两种联系(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的  相似文献   

8.
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如何达到这一目的 ?关键在于教师。心理学认为,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会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情趣和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我们应借助课文内容,逐步引导学生读书时设疑解疑的兴趣和习惯,培养探索、求异的精神和能力。例如:   在教《蛇与庄稼》这篇课文时,学生学习了第一段,弄清了蛇与庄稼的联系后,我问学生:“洪水为什么能淹死蛇而不能淹死田鼠 ?”同…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现行的苏教版教材的每篇课文后习题第一题基本上就是“朗读课文”。教学参考用书中“课文教学要求”的第一条也基本上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学重在读,朗读是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书声琅琅,提倡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以多种教学辅助方式促读。那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中都要求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教师们充分意识到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形式也多样了。但是不是在课堂上我们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教学就有效了,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学习了《语文新课程》关于“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讲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要求,懂得了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加强读的训练。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讲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但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加强读的训练。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先前,语文教学不重视抓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重视对学生的文化和感情熏陶,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繁琐分析上,这种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道:“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语文课程应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23课《瑞雪》,课文勾画了一幅美丽喜人的瑞雪图画,展现了雄伟壮丽的北国风光,赞美雪给人们带来希望。在设计课文第1教时,我密切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以加强“读写”实践为宗旨。一、说雪揭题一开…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一株紫丁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歌。全文5小节 ,讲的是小朋友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表现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 ,我选择好一个个问题的训练点 ,创设下一系列的问题梯度 ,让学生在问中感知与理解。一“问”课前出示问题一 :“课文里的小朋友是怎样表达他们对老师的爱的呢?”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默读全文。修订版“大纲”指出 :“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里说的整体感知即是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感知课文…  相似文献   

15.
悉心拜读了《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7月份刊出的一篇文章《质疑“把家常课上成精品课”》(以下简称文章),感觉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不敢苟同。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努力“把家常课上成精品课”。  相似文献   

16.
赖燕明 《陕西教育》2009,(7):21-21,9
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成为了许多语文老师的困惑。现以《丰碑》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科学地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本身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8.
周剑虹 《教育导刊》2001,(23):45-46
新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语文课上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学有余味,既是教学主体性原则和愉悦性原则的体现,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现以《我们家的猫》一课为例谈谈笔者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发展语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为了使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特别重视朗读训练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蛇与庄稼》(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2课)是一篇说明文。该文在叙述上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列举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说明世界上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间有着各种简单的或复杂的联系和变化,他们之间是互相关联和制约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采用了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式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巡讲。教学的设想是好的,然而在实施时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四年一班教学《蛇与庄稼》第二课时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