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很多音乐教育专家也认为:在音乐课中进行音乐知识教学与音乐技能培养时,要有机地渗透音乐审美体验。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创造美,融“四美”于音乐课教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2.
解读文本时,许多语文教师都会努力地寻找两个“点”:一是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二是主题的“切入点”。所谓训练点,实际是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它可以是一字、一词、一句,也可以是一段、一层,还可以是一篇文章、一个单元的训练重点。“训练点”关注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切入点”的探究则侧重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它往往是课文中蕴含着丰富情感和审美价值的一些重点词句,大多能体现文本的“主题”,是学生体验文本价值、把握文本精神内核的最佳“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解读文本时,许多语文教师都会努力地寻找两个“点”:一是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二是主题的“切入点”。所谓训练点,实际是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它可以是一字、一词、一句,也可以是一段、一层,还可以是一篇文章、一个单元的训练重点。“训练点”关注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切入点”的探究则侧重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它往往是课文中蕴含着丰富情感和审美价值的一些重点词句,大多能体现文本的“主题”,是学生体验文本价值、把握文本精神内核的最佳“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陈燕 《成才之路》2009,(28):69-6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智育与德育、美育总是相互交织、有机统一在一起的,这正是语文教育规律的特点。笔者认为:语文学科的美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与这些教育载体的心灵的碰撞中教会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审美教育昵?  相似文献   

5.
用"珠连学习法"来梳理已经学过的知识,将学过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有效"组合",构建知识网络框架;运用组合创造法自由设计组合体,借助这一栽体把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促进制图知识、绘图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质的养成,让学生在学习创新技法、锻炼创新能力的同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的“美点寻踪”可以在阅读文教学中,通过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人物形象美三个主要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7.
这个教学模式是笔者自1994年以来探索实践、反复验证而形成的,它适用于小学各年级语文教学。在具体实施时,其以“美”为切入点,整个过程严密而有机地形成了一个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结构,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拓展学生习作思路,激发习作欲望,体验习作的快乐,树立习作的信心。2.鼓励学生自主而真实地展示自我。3.引导学生树立选择材料的意识,帮助学生选择材料。4.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组织材料的方法。5.初步学习给文章加题目。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有个有趣的游乐园,叫“快乐天使”俱乐部。那里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自由自在地唱歌、跳舞、做游戏、听故事,学很多知识和本领。现在“,快乐天使”俱乐部要招收新成员了!你想参加吗?听老师宣布加入俱乐部的一个重要条件:写一份精彩的自我介绍。二、联系教材,明确要…  相似文献   

9.
20 0 0年颁布施行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必须构建“以读为主”的教学模式。一、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小学语文教材荟萃了中外名著佳作 ,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和审美情趣。因此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育他们高尚的品格。1.感受领悟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而辞发”,我们读文章则是“披文而入情”。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深钻教材 ,努力沟通与…  相似文献   

10.
一篇文章中可以教的地方很多,如果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地分析、感悟,势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文本的精髓更不能被学生所吸收。因此,对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师要深入研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合理取舍,削枝强干,抓好文本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寻找能撬动文本的“支点”,在语篇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支架”,实现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学习。“支点”能帮助教师理清教学头绪,简化教学过程,助力提高文本解读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李俊霞 《天津教育》2022,(15):117-119
<正>审美体验与深度学习都是教育改革后提出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可以有效提升其对细节的感知能力,从而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推动深度学习的开展。本文基于“审美体验与深度学习融合”的视角展开分析,着力于提升教学效率提出几点策略,期望可以启迪学生思想,让其受到感情上的升华。加强学生对语文美的感知能力可以提升对课文意境的欣赏能力,这对其审美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学生本身存在个体差异性,审美能力水平高低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实施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关键是要从语文教材中找到有利于实施审美教育的"切入点",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审美点即是作为语文教育实施美育的"切入点"。通过分析语文教材中审美点与语文知识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课文中的审美是隐藏在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制约,再加上山区落后的经济条件,人们对小学劳动不够重视,是导致学生劳动素质能力较差的原因。其实,农村的孩子从小就受到了劳动的锻炼,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从事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只是缺乏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而已。因此,教师应从“知识点、切入点、突破点、延伸点”四点出发训练学生,全面提高他  相似文献   

14.
牛家社 《湖北教育》2005,(10):56-57
语文学科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角色,“蹲下来”和谐平等地与学生一道发现美,充满激情地引导学生感知美,铺垫搭桥多方诱导启迪学生赏识美,精心营造巧设氛围鼓励学生创造美。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字字落实,句句对译”成为文言文教学常用的方法,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一堂课下来,学生或许字词意思弄明白了,全文内容却未弄清。课堂上重视了词法句法的文言知识,文言阅读中最重要的融会贯通被淡化。其实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仁人贤士文化的精粹,从这些语言文字材料中不仅要看到文言,还有文章,乃至文学、文化。要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作家人格气质,民族传统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情趣,提升其文化底蕴。因而文言文教学中字词落实和文章内容理解两者都不可偏废,必须“文”“言”结合,以“文”带“言”,以“意”率“文”,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学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而音乐又是人类感情的速记,是最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审美教育应以“情”为切入点,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情感化”的构建匕。  相似文献   

17.
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一条主线,分散补差”教学模式,是针对职业院校学生数学知识脱节点多,分布面广,集中“补差”效果不佳等特点,依据课程标准,对课程教材进行筛选、重构一种模式。确立“教学主线”的研究与实践,就是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纲领,力求贯彻“能用、会用、够用”的基本原则,建立明确的知识节点调节原则。“分散补差”的研究与实践,一是围绕“一条主线”设计规划“补差”的分散方式,二是构建阶梯型学习小组,“分散”到小组与个体进行“补差”,做到“师与生”“生与生”一对一、面对面的“分散补差”,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与“主线”上的知识点及时有效地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提高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性和审美性的学科。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选人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本身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浓郁的“味”。那么,教师应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魅力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发挥地理学科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在“五育融合”背景下,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为例,运用PBL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挖掘地理教学中的“五育”切入点并使其有机融合,推动“五育融合”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落实,辅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英 《江西教育》2000,(11):32-33
叶圣陶先生在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一语文教学思想方法,归结起来就是要“遵路”、“入境”与“悟神”。这里所说的“路”是指文章作者的思路,即作者写文的思维过程;“境”指作者的思想境界,文章的中心思想;“神”指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遵路”,就要引导学生弄清字词句段篇的各种关系,探明作者思路;“入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悟神”,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领悟语言,捕捉语言的神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