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寅》月刊与《新青年》是两个有着极深渊源关系的刊物,《新青年》是在承继《甲寅》月刊基础上创办。二者之间不仅是同人刊物,且都在民初社会极其复杂情况下诞生,以其不断地探索精神与对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引介和传播,成为民初先进知识分子表达自由思想的公共话语空间,深具精英文化品味与风格,引领时代发展潮流。若说《甲寅》月刊是联接新旧思想文化转型的过渡者和新文学倡导者,那么《新青年》则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和中国新文学的主要实践者。该文旨在探讨《甲寅》月刊与《新青年》的渊源关系,从宏观上进行梳理与剖析,进而彰显出新文学运动形成内因的多元性与《甲寅》月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同为公共话语空间的《甲寅》月刊与《新青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章士钊和陈独秀主办的《甲寅》月刊与《新青年》,是两个有着极深渊源关系的刊物,《新青年》是在承继《甲寅》月刊风格基础之上创办。二者之间不仅是同人刊物,而且都在民初社会极其复杂的情况下诞生,以其不断的探索精神与对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引介和传播,成为民初先进知识分子表达自由思想的公共话语空间,具有精英倾向的文化品味和风格,引领着时代发展的潮流。如果说《甲寅》月刊是新旧思想文化转型的过渡者,那么《新青年》则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和中国新文学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3.
《新青年》与《甲寅》月刊的渊源关系极深,《新青年》广告有着对《甲寅》月刊广告注重科学和学理精英风格的承继与超越。并在拥有学科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广博性、开放性的基础上,彰显了对刊物自身宗旨和文学改革的宣传,重视文学翻译和新文学性的启蒙特质,与时代思潮紧密关联,承载着与新文学同步发展的多元意义,发挥了广告所特有的传播媒介作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新青年》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的辐射影响强度。本文通过对《新青年》前期刊载的广告进行全面梳理,来探究"五四"新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甲寅》月刊登载的广告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甲寅》月刊中广告宣传具有学科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广博性、科学性、学理性、开放性,因此,《甲寅》月刊具有当时其它刊物难以拥有的为知识分子所青睐的精英倾向,并为《青年杂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民初知识分子延续戊戌以来的参政热潮,通过报刊政论议评政治和改造社会。至袁世凯帝制运动兴起,知识分子方觉悟政论无用,其标志是《甲寅》杂志于1915年底停刊。此后《新青年》转向思想文化启蒙,发起了新文学运动和伦理革命;《甲寅》中英法派成员另组成《太平洋》杂志,传承《甲寅》的政论传统和法政话语,继续议评时政。但二者相互促进,政论激发人们对新文学和新道德的吁求,新文学促进政论文体的改良,使政论更适应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前,曾在《新青年》和《甲寅》上发表过短篇小说译作。胡适早年的文学翻译活动体现了借助翻译来改进中国文学的设想。民国初年黄远庸、陈独秀等人也有类似的思路,但文学翻译在当时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当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在《新青年》上引发了白话文学运动之后,外国文学的翻译才真正地被转化为创造新文学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新文学源流的研究方面.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和任访秋的《中国新文学渊源》这两本著作都对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作出了界定。本文试图将其同时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来考辨,以期对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有更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观点摘录     
俞祖华、赵慧峰在《戊戌思潮:中国三大现代性思潮的共同源头》(刊于《学术月刊》2009年第11期)一文中指出,戊戌思潮开启了以移植现代性价值理念、建立现代文艺学术为重点内容的中国思想文化学术现代性的早期探索。它对于中国人文现代性的发轫、生成有着重要的导向与牵引作用,是被称为中国三大现代性思潮的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共同思想源头。  相似文献   

9.
蔡孝乾的《中国新文学概观》(1925)应该是第一部“中国新文学史”,其次是叶荣钟的《中国新文学概观》(1930),但叶荣钟的《中国新文学概观》是最早成书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本文首次披露这两部被历史尘埃淹没的文学史,并予以多元视野下的比较研究,认为它们提供了考察日据时期台湾人接受“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独特视角,同时可为中国文学史的“他者书写”树立范型。  相似文献   

10.
1920年代初期,是一个重要但却被忽视的时间节点,国共合作酝酿及新文化运动分化同步进行。在此期间,政治与文艺在国族危难下渐趋同一,新文学发展方向出现"歧路",新文化同人分化进一步导致新文学受阻滞后。胡适游走于两者之间,思想观念明显滞后于主流节奏,新文学发展力度呈现颓弱倾向,其自办刊物——《努力周报》有力印证了胡适的滞后性与矛盾性。该刊物以"政论"为旗帜大谈政治,但自第48期起付诸大量版面,推动新文学尤其是新诗发展,短短半年时间内挖掘了一大批白话新诗人,体现出胡适文政立场及观念的转变。本文以青年人傅斯稜致胡适的五通信札为中心,再现胡适与一代青年人的新诗交流与分歧,挖掘胡适《努力周报》时期文艺观念变化以及傅斯稜对新诗问题的前瞻,呈现2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视角下的新诗境遇。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定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之时,而对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杂志》与《青年杂志》的渊源关系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所起的重要作用,一直予以忽视,实际上。《甲寅杂志》与《青年杂志》在人员和思想上有相当的渊源关系,它对于新文化运动核心人物群体的形成及其政治和文化取向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并且为新文化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刘汉东《囗号》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8期)说:“在整理古籍过程中,表示删除,也用囗号。如郑振铎主编的《新文学大系》,其中小说《金瓶梅》就有好多用‘囗囗……’来表示删除的”。这一段话有几处错误。郑振铎没有主编“《新文学大系》”。《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主编是赵家璧,其中第二集《文学论争集》才是郑振铎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1917—1927)理论和作品的选集,其中没  相似文献   

13.
翻开“五四”时期出版的《小说月报》、《华严月刊》、《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等一些杂志,“庐隐”这个名字就会赫然跳在读者的面前。作为一个勇于探索文学真谛、勤于创作并取得一定成就的中国新文学上第一代的女性作家,理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理应引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的注意,然而十分遗憾,在八十年代之前出版的一些现代文学史著作,却很少有人提到她的名  相似文献   

14.
《新潮》的创办和宗旨,《新潮》杂志(月刊)是新潮社编辑的一个面向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综合性月刊。由北大部分学生创办。1919年1月出版了一卷一号,到1922年3月,出版最后一期二卷二号。共出版三卷十二期。新潮社成立于1918年冬,该年12月3日,傅斯年、罗家伦等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了《新潮杂志社启事》,公布了该社当时的21名社员的名单及其组织章程和职员名单,正式打出了“新潮社”的牌子,宣告该社正式成立。并于1919年1月1日,出版了《新潮》创刊号。新潮虽然是结社于前,办刊于后,但实际酝酿却起因…  相似文献   

15.
《语文月刊》创刊伊始,在主编唐启运教授的带领下,一直致力于研究大语文及语文考试,依托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雄厚的学术资源,在语文教育及语文考试研究上颇有建树,曾创造了期发160万册的奇迹,为《语文月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奠定了《语文月刊》的品牌影响力。虽然《语文月刊》几经人事调整,但是注重语文教育及语文考试研究的宗旨始终未变。2009年,《语文月刊》全新改版,不仅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陈佳民教授的悉心指导,更加突出语文教育及语文考试研究的特色。在语文考试研究领域,依托数十年的学术积累与文化沉淀,在一批有着丰富教学、备考经验的专家、名师的支持下,先后推出了(2009年高考语文分类练习(必考专辑)》(2008年11—12期合刊)、(2009年高考语文分类练习(选考专辑)》(2009年学习辅导版第1期)、《百所重点中学高考语文仿真试题专辑》(2009年学习辅导版第4-5期合刊)等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专辑,各地师生踊跃订阅,好评如潮。2009年高考结束后,《语文月刊》编辑部接到不少来电来稿,纷纷对《语文月刊》表示感激。现在大量的来稿中,选登黄蔼北的文章,虽不免有王婆自誉之嫌,但也不无敝帚自珍之意,更重要的是一个自我的警策:《语文月刊》将为2010年高考提供更好的产品,一如既往服务广大师生。  相似文献   

16.
当拿到溢满油墨芳香的2005年第一期《教育实践与研究》时,新的感觉油然而生:封面时尚;行楷体的刊头字是那么流畅舒展;更让人惊喜的是“供小学用”、“供中学用”的字样镶嵌在封面上。这一切表明刊物变更了刊期,由月刊变为半月刊,由小学、中学版全年共12期,变为小学版、中学版各12期,年总24期了。变更刊期标志着《教育实践与研究》在发展中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文学发生前后,曾朴一方面广泛涉猎世界进步文学.一方面对新文学的出现大加褒评.同时强调新文学要从异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其创造力,提出以真、美、善为“文学的标准”。期间.曾朴还创办《真美善》杂志,并创作了长篇系列小说《鲁男子》,对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曾朴晚年弃旧图新的文学行为.显示了新文学对近代文化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学的流变,从地域上经历了一个从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逐渐辐射各省会城市,最终在全国各县区小市镇开花结果的历程.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川,荟萃了全国文化精英,四川地方文学因而具有全国性意义.被誉为“川南文艺的一面旗帜” 的《流火》月刊的刊行,成为四十年代中国文学一个重要阵地,产生过较大影响.该刊在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建树,在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都作出了可喜的贡献,对研究一些重要作家和重大文学现象有着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杰 《华章》2007,(7):147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源流》中为新文学的起源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在对言志与载道的关系中得出了自己独特的"循环"史观.他在对新文学的起源探讨中提出了"循环"的文学史观,而在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是比较奇特但又较少被人们所关注的.重新解读和分析周作人的文学史观,对现代文学史的学科规范提供一种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六十多年前,胡山源与一些在文艺上的青年同志簇拥着文艺女神(Musai),组成著名的文学社团《弥洒社》,今天探讨他当时的创作主张和在《弥洒》上的创作实绩,对我们理解这一个文学流派在创作上的某些特色,对丰富中国新文学的研究领域,是颇有意义的。胡山源先生是组织弥洒社的首倡者,是《弥洒》月刊的主要编辑者和主要撰稿者,是体现《弥洒社》创作主张的代表者。“五四”之后,胡山源先生受着时代变革思潮的影响,经常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