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自然第四册第十五课《植物怎样“喝水”》,课文为了证实植物用根吸水,用导管运输水分,用叶蒸腾水分,设计了三个实验。我认为可以把三个实验合并成一个实验做,不仅简便易行,而且实验效果好。实验目的:使学生懂得植物用根吸水,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蒸腾水分,实验材料:试管一个、植物幼苗(根系完整、茎叶透明、叶较大的植物),棉花塞、植物油、红色墨水、塑料袋、棉线、试管架。买验过程:  相似文献   

2.
教学构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蒸腾水分。难点是把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自然地揉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科学方法的训练。为此,我既注意发挥课本的指导作用,这时运用课本中的文字和插图,同时,又不拘泥于课本,没有完全按照书中小林的实验启示去指导学生,而是按照吸收水分,运输水分、蒸腾水分这三个步骤,通过精心准备的材料,让学生充分探究、研讨,自己得出结论,学会自己获取知识的本领。  相似文献   

3.
《植物怎样“喝水”》(四册第十五课)《植物怎样“喝水》这课,专门研究植物的水分代谢,它分三个过程:根系吸收水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水分的排出。本课正是按照这三个过程来研究植物和水分的关系的。教材的第一部分讲述小林发现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的科学方法。先是根据植物需要水却没有口的现象提出问题:植物是怎样“喝水”的?再根据水浇在土壤里的现象提出假  相似文献   

4.
教《植物怎样喝水》一课时,孩子们亲手做实验,知道了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排出水分。他们在显微镜下看到植物叶上的气孔,高兴得叫起来,课堂上余兴未消,为了让孩子们课后继续探究,我给他们留下了这样的作业题:你认为叶的数量可以影响根的吸水量吗?为什么?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为了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更有利地指导孩子们去探  相似文献   

5.
植物怎样喝水,就是指植物的水分代谢,它包括以下过程:根系吸收水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输送;水分的排出。这三个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课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程序,按以上过程来研究植物和水分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可采用(或课外补充)以下的实验,作一定的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6.
1教材分析 "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是苏科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无机盐"第二课时"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中的实验.本课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细胞吸水的原理"和"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过程",其中"细胞吸水的原理"是重点,也是难点."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的实验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  相似文献   

7.
《植物怎样繁殖(二)》,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植物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等知识的基础上,继植物的有性繁殖后,对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营养繁殖的学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初步掌握用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的某些技能。本课是一节比较典型的技能训练课,下面仅就这节课中关于地上茎繁殖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教学“植物怎样‘喝水’”的自然课。课文以小林探究植物怎样喝水为线索,使学生懂得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蒸腾水分的科学,同时使学生了解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结论。但这位教师却紧扣如下一些词句教学:“小林非常高兴——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不灰心——小林问老师。”在课堂小结时,老师还特意与同学们讨论了“应该怎样学习小林虚心好学、勇于探索的品质”的问题。而对应该掌握的基本  相似文献   

9.
杨振峰 《生物学教学》2008,33(11):33-34
1.1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总结,说明植物吸收水分的原理。并简单介绍了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用途——蒸腾作用及其意义。完整地展示了从吸收水分到利用水分的过程。这一安排反映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即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理解并掌握知识。也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教学“植物怎样‘喝水’”的自然课,很受启迪。课文以小林探究植物怎样喝水为线索,使学生懂得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蒸腾水分的科学,同时使学生了解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结论。但这位教师却紧扣如下一些词句教学:“小林非常高兴——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不灰心——小林问老师。”在课堂小结时,老师还特意与同学们讨论了“应该怎样学习小林虚心  相似文献   

11.
本单元教学,安排了“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叶的蒸腾作用”、“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氧气,制造淀粉”等项实验,这些实验,从不同的方面,分别验证了植物的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演示好这些实验,可以使同学们在头脑中迅速地建立清晰的概念,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为了使本单元的实验收到理想的效果,特作如下  相似文献   

12.
植物水孔蛋白的发现使人们对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快速跨膜运输有了全新的认识,水孔蛋白在水分吸收运输、渗透调节、气孔运动、逆境应答、生长发育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植物水孔蛋白的生理作用及活性调节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李雄军 《生物学教学》2005,30(12):27-28
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第一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节教材,介绍了植物的根适应吸收水分的特点;植物运输水分、有机物的途径以及导管与筛管的作用。并安排了根毛的观察、水分在茎内导管中运输的观察两个演示实验。由于大多内容属于微观水平,学生又缺乏相关知识的储备,为了让学生真正感知、深刻理解,将本节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植物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植物细胞对水分的渗透吸收”是植物水分代谢一章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知识抽象、复杂,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作者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变机械听讲为在老师引导下深入思考,让学生在积极思考解答问题思路与方法的同时,学到有关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将“植物细胞对水分的渗透吸收”一节的教学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问题探究法”的教学模式是:下面以“水分代谢”为例说明模式的各个环节。1.设疑围绕教学内容,用投影片出示备课中编制的教学目标2.观察选择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出示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例如:观察渗透装置与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原理。提问:①植物为什么能从外界土壤中吸收水分?②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过程。3.阅读是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的过程。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可编制投影片对学生进行提示。提示重点、难点:①重点:渗透吸水。②难点:渗透吸水的原理。4.探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  相似文献   

16.
1教材分析 经历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章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学习后,学生对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已全面理解,但对水分是如何进入植物体以及在植物体内的利用情况却模糊不清,本节以高等植物为例,让学生明确植物吸收、利用和散失水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植物根的向水性实验是《自然》第五册第三课的内容,教材的重点是用差异法进行实验,让学生判明事物的因果联系,从而认识植物对水的反应,证明生物的生存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教材中介绍的实验,锯末过湿或棉线埋得过多,水分遍及全盘就看不出实验效果,过干则胚根芽都会枯死,因此我是这样设计实验的。  相似文献   

18.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渗透吸水是植物根尖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理解渗透作用原理便成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的重点。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来突破重点,可以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高二《生物》课本提到植物吸收水分的形式有两种 :未成熟植物细胞通过吸胀作用吸收水分 ,成熟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渗透作用和吸胀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怎样验证这两个原理 ?用什么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做实验效果最好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 ,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具体做法如下。初步探究阶段 (自由发挥阶段 ) :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教材 ,查阅资料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筛选实验材料 ,自由结合实验小组 ,然后开放实验室 ,提供仪器、药品供学生选择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去进行…  相似文献   

20.
鄂教版《科学》教材以学生家庭生活经验圈为线索,在三年级下学期安排了有关植物的科学探究内容。三年级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积累了一些常见植物的种植、生长和形态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往往是零碎和模糊的,对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的组成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种凤仙花》单元就是以学生在家庭中种植凤仙花这样一个生活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