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数学新课改的浪潮中,各地的“赛课”“课例大赛”“展示课”“示范课”“汇报课”等活动层出不穷.但在活动中,少数人的名利思想也导致了某些作弊现象的出现.所以一位资深的教育专家不无愤慨地提议:“此类赛课活动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2.
我的教学生涯是伴随“课例点评”成长的.我1996年参加工作,“课例点评”也于1996年创设.拜读优秀的教学设计。聆听名家的精辟点评,是我每月的必修课.纵观十年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的栏目更替,“课例点评”以她特有的魅力独树一帜,成为《中数参》的品牌栏目,她以朴素的课堂教学实际,居高临下的点评理念,为广大一线教师开辟了钻研教材教法的实用园地.但玉不掩瑕,在众多的课例点评中,仍有一些脱离实际,不够完美的课例或点评,我不揣浅陋,分别从课例设计与例后点评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课例点评”之“美丽错误”,只期望“课例点评”栏目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3.
一、“整合课”的现状怎样 1、目前的三种“整合课”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以下简称“整合”)探索的不断深入,各种整合课的观摩和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众多的整合课用具体的课例体现关于整合的理念、模式和操作方法.是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关联.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合理应用的有效途径。笔者也听了许多整合课.发现目前的整合课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精品”整合课,这类课听者叫好却不叫座.原因是“做课”的成分居多.“打磨”的痕迹明显。为了节课的评奖.早早精心准备,集众人之力,数月之时,这样的课上出来固然好看.但缺乏实用性,学习和推广价值不大;第二类课是不成功的整合课.施教者对整合的理解不到位,甚至曲解了整合的理念.教学中信息化手段喧宾夺主,学科教学沦为配角,信息技术成为“整合课”上华丽的外衣。第三类课才真正体现了整合的内涵,不夸张、不做作,符合学科特点.重视教学效果.这样的优秀课才能在常态教学中学习和推广。可惜,在各类观摩活动中.此类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课”所占比例目前还不到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期“课例大家评”给出张宏政老师的一篇课例:一节“三角形复习课”的教学实录与说明,欢迎各地数学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参与点评,点评截稿日期为5月10日.  相似文献   

5.
1课例 1.1让土豆“站”起来——讲述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数学家的女儿从幼儿园放学回到家中,父亲问她今天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6.
“大概念”教学是实施单元教学的重要途径.以“隐形圆问题”为例,初步探索大概念视角下的高三复习课教学.在此基础上谈了两点思考:“大概念”组织高三复习课,更容易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大概念”组织高三复习课,有助于解题方法的优化和取舍,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7.
史琢琮 《陕西教育》2011,(10):58-58
新课程理念注重数学知识的获取能力.注重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关键是处理好“想”和“做”的关系。现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正方形的展开与折叠”一课为例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霏 《中学物理》2012,(3):25-26
1 提出问题 在一次市级教研活动中,我开设新课程人教版高一《力的分解》交流课.这节课新课引入选用了一个生活情景:巧移重箱.其教学片段:在教室中准备一只约1m^2(长1m,宽1m,高1m)的木箱,里面放5~6桶满的矿泉水.先请一个高大男同学王鸿来推,木箱纹丝不动.我顺势发难:“还有那位同学来试试.”小个子郭为回答说:“老...  相似文献   

9.
读罢刘亚平老师的《课例:“余弦定理”的教学》,有一个强烈的感受:相比于同类课例,其不仅有浓厚的个性风格,且求变、求新的力度,更是独领风骚.关于课例之特色与精彩,仝军老师已做了十分翔实、丰富的赏析,笔者就不再赘述.现侧重于课例留下的3个疑问,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陈爱娟老师在《如何引导初中生开展创造性阅读》(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4)中对自己的课例“孔乙己告状”(见《中学语文教学》2003.12)作了理论阐释和辩护,她认为:“‘创造’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中生有’,包括一些较‘离谱’的活动,二是‘有上生新’,即在原基础上做修改补充,变成一样充满个性色彩的新东西。”她把自己的课归于“无中生有”一类,从而批驳了蒋红森老师对她的课例的“离谱”的批评。  相似文献   

11.
杨云法 《中文自修》2009,(10):44-45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有《苏武传》一课,其中有几处谈到“节”: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3.“单于壮其节”。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学习准备,引导问题如下:1.写出关于小数性质的三个发现:2.提出关于小数性质的三个问题。课始,我先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交流准备情况。每组组长除了组织大家介绍自己的发现以及解决同组成员所提的问题.还在讨论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有意义的发现和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缘起:这是一节复习课吗 参加教能比武.抽到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中的一个内容:教材第91页“数学思考”例5。这个内容编排在小学数学的总复习阶段,但例5具体编排的却是一个学生还没学过的知识内容.该如何定位这节课?是复习还是新授?如果是复习课,“数学思考”这个内容又该如何复习?  相似文献   

14.
黄安成 《数学教学》2006,(5):7-8,39
数学课堂教学的“活”从何而来? 古诗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引来“活水”. 1.趣例1文所介绍的课例是一个范例,在《数列》的起始课的开头,教者与学生共同背诵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相似文献   

15.
“同课异授”校本教研的基本特点是贴近实际、同伴互助。突出这一特点,我们建立了“同课异授”校本教研的基本流程:备课组集体研究准备同一课例并依次授课,一轮课后集体评议修改教案。执教者借鉴改进形成优化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整个研究过程通过梳理将“问题”上升到“课题”,通过分工“小题大做”,提高研讨解决共性问题,既能整体提升教学质量.又能提升教师群体专业水平。这里以我校“优化小学低段语文课堂识字教学策略”研究为例,一探“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基本轨迹.发掘其中蕴含的教师专业发展点位。  相似文献   

16.
在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为载体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发现不同层次的教师对这节课的认识存在着共同的问题:理解不到位——确定位置的方法与描述方式等同.课堂教学中没有体现教材的教学思想——探索.基于这种教学现状.引发了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进一步探索.探索经历了“教学分析一教学决策一实践验证一修改完善”的过程.深入钻研教材.不但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课例的内涵和思想.而且对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操作能力也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案例 那天上一堂“不等式证明”的课.我在黑板上出了这样一道题:“若0〈x〈1/y,求证y-y^2〈1/x+1.”我让学生自己先做,等一下想听听他们的想法.我发现杜煊同学采用分析法,很快证完了,便请他把过程书写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18.
听语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常听到一些称得上是“完美”的课:讲完最后一句话恰好下课铃响起,分秒不差;课堂结构一环紧扣一环.课堂提问一个紧接一个,没有丝毫的“冷场”;板书设计巧妙无双,绝无一个多余的字。赞叹之余,不禁疑虑渐生:这么“完美”的课能算是优质课、示范课吗?且不说这些语课是否带有演戏的味道,我们只从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去衡量那些语课.就会发现那些所谓“完美”的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切都在教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浅谈作文指导课中的“说”与“写”王玉铃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时有这样一段话:“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与说话完全一样.作文就是说话,是用笔来说话.”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作文的本质特征.因此,在作文指导课中,我们应该辩证地处理好“说”与“写”的...  相似文献   

20.
一堂生动扎实的说话训练课──“九义”教材小语第一册说话课《学说“把”字句》教例评析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史思之【教例】教学要求:1.初步认识“把”字句。2.学说简单的“把”字句。教具准备:幻灯机、幻灯片、自制挂图一幅教学时数: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