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新修订的《体育法》为研究背景,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案例分析、熵权-TOPSIS等方法,构建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场馆PPP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我国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场馆PPP项目风险分担建议。主要结论:1)通过文献梳理提出,政治、法律、市场、建设、运营、自然、融资、社会、合作、第三方共10大类风险;2)采用熵权-TOPSIS法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构建10个一级指标和57个二级指标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从二级指标中筛选出41个关键风险指标;3)采用德尔菲法确定41个关键风险因素的分担方,认为项目风险主要由社会资本方承担,包括市场、融资、建设、运营风险;政治风险主要由政府承担,政企双方共担的风险主要有自然、法律、合作、第三方和社会风险;4)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开封市体育中心PPP项目为例,对41个关键风险指标进行评价,该项目主要面临8类风险17个二级关键风险指标。除了建设风险和运营风险由企业单独承担外,其他风险多为政企共担。  相似文献   

2.
对PPP模式在体育场馆市场化供给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分析了PPP模式在体育场馆项目中应用的可行性与积极意义,认为体育场馆的PPP模式运作具有消费需求弹性,兼具公益与盈利双重属性,收益主要来源于非本体收入等特点.并就悉尼奥运会体育场及我国国家体育场项目招标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出该模式在体育场馆中应用的注意事项,提出了合理选择PPP模式的路径、加快政府角色转变、拓宽融资渠道、合理设计投资回报机制、推行相应激励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地方政府发行各种债券,借助资本市场和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参与体育场馆融资。文章分析了美国体育场馆证券化融资具有的优势。中国体育场馆融资存在最大问题就是融资结构单一。中国客观上已具备实现体育场馆证券化融资的条件,可以借鉴美国体育场馆建设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的做法,打破制度障碍,促进体育场馆融资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型体育场馆BOT融资风险及其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人了解大型体育场馆的融资现状,对大型体育场馆建设BOT融资的意义及存在风险特性进行分析.从风险的可控制与不可控制角度提出大型体育场馆建设BOT融资存在风险的具体类别,从理论上提出了大型体育场馆BOT融资的不可控制与可控制风险,其中政治风险、政策法律变化风险、金融风险、价格风险、不可抗力风险为不可控制风险;资本风险、市场风险、建设风险、原材料供应风险、运营维护风险、组织管理风险为可控制风险.并分别提出了应对各类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湖北体育科技》2019,(11):951-954
公共体育场馆PPP模式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功能结构转型、文化自觉过程中生成的制度创新,制度环境的改变为PPP模式提供了条件。本文基于制度转型—制度创新—制度设计的逻辑主线,探讨PPP模式中政府的角色、职责边界、风险调控及制度环境保障等维度。认为公共体育场馆PPP模式内在具有制度结构与平衡机制,协调私有权与公有权的博弈关系,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使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是指在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当中,为了筹集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后期经营管理资金而采取的各种融资方式。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是大型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好融资问题有利于场馆运营的健康良性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现状进行总结与梳理,然后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融资模式进行优劣分析,最后展望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对我国未来大型体育场馆的融资模式选择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证研究法,以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项目管理库中76个已落地的体育PPP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体育PPP项目落地时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具有适宜投资额和合作期限、采用具有运营阶段运作方式和政府付费机制的体育PPP项目落地相对较快;2)体育PPP项目在1~3年的落地概率分别为32.50%、57.01%和73.53%;3)项目运作方式、区域人口规模、区域经济开放水平、区域财政资源状况等因素对体育PPP项目落地时长有显著负向影响,区域城镇化水平对体育PPP项目落地时长有显著正向影响,不同区域体育PPP项目落地时长的影响因素有差异。建议:从体育PPP项目内部因素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加快推进项目落地,项目推广应用应由注重规模总量向质量效益转变。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借助体育场馆设施创造社会资本进行研究。体育场馆设施绝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质资本,还具有创造社会资本的可能。体育场馆设施实现创造社会资本的功能则需要经过三个重要步骤:习惯的培养、信任的放大、社会资本存量的自我强化和积累。在具体实施策略中,应将兴建体育场馆设施的融资安排与财政收益挂钩,把体育场馆设施放置在市中心地区,并处理好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9.
公共体育场馆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运行需要强有力的监管,合同是体育场馆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的依据。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杭州亚运会主体育场馆PPP项目合同核心条款分析,发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的完整性难以保证、合同的执行存在障碍、缺乏信息交流和协调沟通途径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实现公共体育场馆PPP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闲弃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我国大型体育场馆闲弃的标志性事件为例,对闲弃场馆的类型及成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闲弃的大型体育场馆主要有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类、非本土优势项目或退出奥运会竞赛项目类、城市边缘化类、奢华类4种类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与追逐商业利润的功利性、场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脱节、制度嵌入的缺失、运营主体话语权的被剥夺感、政府垄断与社会监督脱节、可持续性比赛与冠名权的缺失等因素是大型体育场馆闲弃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市场介入下的政府财政保障与扶持嵌入制度、公平公正的科学决策制度、“四位一体”的责任共担体系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高校体育场地建设由国家进行财政拨款,自身筹资能力差。随着高校产业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筹资模式,是高校体育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健全高校体育场地筹资模式的关键是政府摆正自己的位置,高校大胆采取多种适合体育场地建设的融资方式,同时积极争取社会捐赠资金和高校联合互助金。  相似文献   

12.
作为推动我国群众体育事业、促进全民健身的一个实施载体和重要引擎,全民健身场馆的社会地位与日俱增。对PPP模式在全民健身场馆应用中的优势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藉由其现行的"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之法令与制度框架,分析台湾地区民间参与公共运动设施建设及运营模式,以期对大陆全民健身场馆与PPP模式的结合应用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融资市场失灵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阶段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建设陷入了政府财政投入滞后和社会融资市场失灵的两难境地。认为导致这一现状的体制性成因主要包括尚不成熟的市场机制外部环境和较为狭窄的建设目的,非体制性成因主要包括场馆的自身特性和融资体系创新能力匮乏。相应的解决策略应立足于场馆融资体制创新,在坚持“有效”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扩宽和深化场馆融资方式、建设项目、经营产品,以及政府加强场馆提供能力,建立有利于市场化融资规制体系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型体育场馆基本属性分析及投融资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产品分类、项目区分、可销性评估、外部效应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大型体育场馆的基本属性,指出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应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采用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法律实务的角度,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新途径、新体育主体、新体育社会关系及体育基本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法》应明确体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国家对体育事业管理的权力结构、体育纠纷的内外部裁决途径和体育运营中各类主体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内容。建议《体育法》明确与违法行为相对应的法律责任条款,通过法律责任支撑行为的规范与调整。  相似文献   

16.
大型体育设施供给PPP模式的合作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PPP模式是未来我国体育场(馆)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借助博弈论方法,通过对鸟巢案例的分析,设计了一个场(馆)PPP合作的最优收益分配模型,认为缔约各方收益分配是目前国内大型体育设施PPP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合作各方收益大于未合作收益,合作才有成功的可能.在完全市场化条件下,参与方讨价还价能力、投资合作资源的重要性和风险偏好程度决定了合作收益的分配比例.并依据该模型提出我国体育场(馆)PPP模式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体育场馆由以往国家投资、经营,亏损财政补贴的原有体制发生深刻变革,以2008年奥运会场馆项目法人招标为标志,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和经营管理进入了一个“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市场化筹资渠道和方式筹集资金,鼓励社会机构参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活动,建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新模式”的新阶段。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调查,对我国体育场馆进行了现状分析、解析了目前体育场馆运营存在的困惑,提出我国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建设体育强国需要强大的法治保障、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需要法治规范引导、全面依法治国应补齐体育法治短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构成了中国体育法治建设的战略背景。体育法治要服务于体育发展战略大局、体育法治要为体育深化改革保驾护航、体育法治要与体育政策良性互动、体育法治要融入体育治理过程指引了中国体育法治建设的战略走向。在全民健身、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社会团体、体育产业等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对法治的需求日益强烈,亟待补齐当前体育法治发展的短板。由此,应充分利用当前《体育法》修改契机,在外部充分接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内部充分完善体育法律规范体系,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完善中国体育法治建设,为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9.
政府投资大型体育场(馆)的效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当今世界大型体育场(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着重从政府投资大型体育场(馆)这一视角对投资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型体育场(馆)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可以有效节约政府财政支出,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型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投资大型体育场(馆)的效益主要体现在通过发挥场(馆)自身功能促进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指出了我国政府在投资大型体育场(馆),提高场(馆)效益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