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肠道菌群作为身体中的最大的微生物群落,与人类的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发现,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大多都伴有肠胃不适症状,说明神经系统结构受损对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影响,这或许能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启示。当前虽有不少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之间存在双向互作关系,但其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肠道菌群、"肠—脑轴"的相互作用以及肠道菌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探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个体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和肠道菌群的变化,同时探讨了肠道菌群、外周血炎症因子和CD4~+T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创新点:首次探讨了AIDS和HIV阳性个体患者中肠道菌群、外周血炎症因子和CD4~+T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从艾滋病组和对照组分别收集30份血液和粪便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T淋巴细胞数目;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法检测双歧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m RNA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肠道菌群、炎症因子与CD4~+T淋巴细胞之间的相关性。结论:不但AIDS/HIV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紊乱,而且肠道菌群数量与CD4~+T淋巴细胞数量以及TNF-α、IL-6水平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现有恒河猴(Macaca mulatta,Mm)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Mt)肠道微生物的16SrRNA高通量测序鉴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恒河猴和藏酋猴肠道微生物门分类水平中的核心菌群包括Firmicutes、Bacteriode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Spirochaetia,占藏酋猴肠道微生物总量的95.81%;占恒河猴肠道微生物总量的90.87%。在属分类水平中核心菌群包括Catenibacterium、Dialister、Faecalibacterium、Blautia、Dorea、Roseburia和Helicobacter,占藏酋猴肠道微生物总量的27.43%;占恒河猴肠道微生物总量的9.31%。从门分类水平和属分类水平中,猴属动物肠道微生物共有核心菌群所占比例显著大于种群特有菌群,但在不同物种中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目前研究表明上述共有菌群大多与动物生活环境和食物资源存在一定联系;或许这也表明动物适应性进化过程中,环境和食性等其他因素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构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是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会影响患者的一生,并伴有多种并发症。小鼠模型对于从肠道共生菌群、免疫反应、遗传等方面揭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本文主要从炎症性肠病概况、斑马鱼模型在炎症性肠病研究中的优势、常见的斑马鱼炎症性肠病模型构建及其局限性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对斑马鱼炎症性肠病模型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基于科研成果,结合微生物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多项实验课程,以社会热点-肠道健康为研究主题,探索并实践制药工程专业交叉教学实验。以前期科研成果产出的一株典型益生菌罗伊氏乳杆菌为研究对象,对菌株的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特性进行鉴定,以巩固学生微生物培养、鉴定等基本技能;引入体外肠道厌氧发酵模拟器-气相色谱联用法,探究了该株益生菌在肠道中主要代谢产物种类和数量;建立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在宏观动物水平上评价该菌株的肠道健康功效。该教学实验不仅涵盖了微生物基本操作,还拓展了微生物体内外功能评价,对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能与科研素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物教学》2017,(18):71-72
就益生菌的概念、肠道益生菌的种类、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与肠道疾病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介绍,说明益生菌是对宿主健康起有益作用的活微生物。  相似文献   

7.
通过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法对幼鱤的咽、肠与肝胰脏进行了较系统的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幼鳡的肠道结构由内至外分别为绒毛、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浆膜层,在黏膜下层中存在横褶皱,中肠褶皱较少;肝、胰脏未发生明显分化,其上分布有血窦及胆小管,细胞间隙小、排列紧密,相连成为肝板;咽组织结构松散,由粘膜层、肌肉层、浆膜层组成,有粘膜皱褶。结构表明消化系统结构与生长特征的一致性。探明鳡幼体阶段发育特征,为其人工养殖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PEI)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胰腺切除术后等。PEI其主要发病机制与胰蛋白酶合成下降、胰液流动紊乱、分泌反馈失衡有关。动物研究表明:PEI可诱导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和生态失调,其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丰度增加最为多见;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和生态失调可通过胰酶替代治疗得到部分逆转。临床研究也证实PEI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存在关联。胰脏外分泌水平的下降,伴随PEI产生的十二指肠p H值的改变,以及PEI引起的胆盐吸收不良,这可能是PEI导致肠道菌群丰度和组成发生改变的潜在作用机制。反之,肠道微生物群也可能通过潜在的双向调节影响胰腺外分泌腺泡的功能。展望未来,仍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来揭示胰腺外分泌不足对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明确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是否具有肠道和躯体高敏感、自主心血管功能紊乱以及肠道低浓度炎症。创新要点:发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具有自主心血管功能紊乱和肠道低浓度炎症(这两方面在之前研究中尚存争议)。此外,发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高敏感和躯体高敏感、肠道高敏感和自主心血管功能紊乱、躯体高敏感和自主心血管紊乱之间存在相关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62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参与到了本研究。所有受试者接受并顺利完成了相关检查和问卷填写。利用恒压器(渐至极限法)检查我们发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具有肠道高敏感。同时,采用冷水刺激法和缺血刺激法探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具有躯体高敏感。重要结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具有肠道和躯体高敏感、自主心血管功能紊乱以及肠道低浓度炎症。肠道高敏感和躯体高敏感、肠道高敏感和自主心血管功能紊乱、躯体高敏感和自主心血管紊乱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李兴春 《中学科技》2011,(12):16-16
血型是人体一项重要的指标。在不久的将来,也许还有一项指标将与其相提并论,那就是肠型,即人体肠道微生物类型。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吴咸中院士等完成的"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与基础研究"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属于医疗卫生领城。 该项目进行了肠运动的调整及其主要作用机理研究。1、通里攻下法对肠道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日粮中添加植物提取物对肉用仔鸡肠道发育及其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1日龄AA肉鸡200羽,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和试验I、II、III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 mg/kg、200 mg/kg、300 mg/kg植物提取物),饲养42 d后,每组随机选取6羽肉鸡进行屠宰,分别测定其肠道各段的长度、质量、粪中微生物菌群。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II、III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直肠的质量均有所下降,差异显著(P0.05);试验II组与试验III组、试验I组与对照组之间各段肠道质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照组与试验各组之间肠道的pH值和长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I、II、III组肉鸡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大肠杆菌数量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试验III组较试验I组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增加,大肠杆菌数量下降,且差异均显著(P0.05);其它各组之间粪便微生物菌落数差异均不明显(P0.05)。结论: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植物提取物均可有效调节微生物菌群结构和改善肠道质量,其中以添加200 mg/kg的效果为宜。  相似文献   

13.
研究胡子鲶胃、前肠、中肠、肝胰脏四个部位的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以及温度、pH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四个部位中,蛋白酶活力由高到低依次为:胃〉前肠〉肝胰脏〉中肠;淀粉酶活力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脏〉中肠〉胃〉前肠;脂肪酶活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前肠〉中肠〉胃〉肝胰脏.胃蛋白酶活性最高,其适宜温度为30-35℃。适宜pH为5.5;肝胰脏淀粉酶活性最高,其适宜温度为25~35℃。适宜pH为6.0~7.0;前肠脂肪酶活性最高,其适宜温度为35-40℃,适宜pH为7.0~7.5.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微生物与胆汁酸代谢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胆汁酸不仅参与营养物质的代谢,而且在调节宿主生理活动的信号转导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调控的胆汁酸代谢对许多疾病都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微生物受体信号通路调控疾病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法尼醇受体(FXR)、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TGR5)和维生素D受体(VDR)信号通路在健康和疾病的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中的核心作用。研究这些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刘占举     
杜峰丽 《河南教育》2007,(11):70-70
刘占举,男,1965年出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8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7年到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研究炎症性肠病免疫病理学改变;200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康涅狄格州立大学从事胃肠道免疫病理学博士后研究,研究肠道黏膜组织内T细胞激活、免疫耐受和效应应答;2004年回国,被聘为河南省省级特聘教授(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专业),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有排便次数或大便性质改变为特征的常见肠道病,是易反复发作的一组多因素引起的异质性的功能性肠病。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等。因此,对不同的个体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进行分析。其发病的原因仍未完全明了,可能原因有:胃肠动力学障碍;内脏感知功能异常;精神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肠道感染或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7.
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器,其他脏器功能失调亦可影响到脾胃,临床上以土不营木及肝木侮土最为常见。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疏土,助其运化之功;脾土营木,成其疏泄之用。肝郁气滞,亦可乘侮中土;脾胃不健,肝气常易乘虚侵犯,因此,脾胃病与肝胆的关系十分密切。 脾胃处于中焦,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人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肠道菌群在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之处于平衡状态,从而避免或减少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一旦肠道菌群紊乱将会导致机体出现内毒素血症,此时可以通过粪菌移植来调节小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并且抑制由于肠道菌群紊产生的内毒素血症等相关炎症。方法:将30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在相同情况下置于普通动物饲养室饲养一周后,空白组10只小鼠饲喂普通日粮,对照组10只小鼠添加抗生素,实验组10只小鼠在饲喂抗生素后进行粪菌移植;上述小鼠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IL-1β、IL-6、IL-10以及LPS;对其中部分小鼠肠道进行基于16S rDNA基因的微生物多样性检测。结果:对照组小鼠体内的炎性因子LPS、TNF-α、IL-6较空白组组显著升高(P<0.05),而IL-10、IL-1β的数值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进行粪菌移植后,实验组小鼠体内的促炎因子浓度明显下降,实验组小鼠血清中LPS、TNF-α、IL-6的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IL-10、IL-1β的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1...  相似文献   

19.
成长秘诀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传统励志联)这副对联,上联讲的是交友,下联讲的是学习。这两个问题与人的成长关系重大,所以我们不妨称其为成长秘诀。先说"与有肝胆人共事"。所谓有肝胆,是说做人赤诚坦荡,有血性,有担当。与这样的人交友、共事,人生才能少走弯路,事业才有成功的可能。古人讲"披肝沥胆""肝胆相照",说的正是类似的  相似文献   

20.
成长秘诀     
这副对联,上联讲的是交友.下联讲的是学习。这两个问题与人的成长关系重大,所以我们不妨称其为成长秘诀。先说“与有肝胆人共事”。所谓有肝胆,是说做人赤诚坦荡,有血性,有担当。与这样的人交友、共事,人生才能少走弯路,事业才有成功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