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的自信心就像埋在土壤里等待发芽的种子,如果我们“浇灌”得当,它便会发芽长大直至枝繁叶茂,而如果我们摆出一幅“看破”种子命运的面孔,那这颗种子很可能便长成了“畸形”的灌木。不同的教育环境能使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变得令人惊奇,本文中的“斯蒂芬”便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惊奇。  相似文献   

2.
《土壤里有什么》一课在明显位置设置了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的讨论活动,教材后面的“活动记录”上也安排了一个空白的图框让学生写或者画出自己所了解的关于土壤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我努力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组织各项活动,先通过提问了解他们对“土壤”这个事物的认识。我们的学校虽然地处农村,很多学生也都是农民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土地,可他们对“土壤”这个事物或者说“土壤”这个事物的名称感觉很陌生。问题提出后,只有三四个孩子伸出了手,其中几个还是很不自信、甚至有点胆怯地说了一句…  相似文献   

3.
种子发芽了     
今天是种植活动的第一天,孩子们特别关心种子的发芽情况。洋洋问:“老师,种子什么时候发芽?它在泥土里干什么?”我说:“种子在泥土里睡觉呢。等它睡饱了,养足了精神,就会钻出泥土,发芽了。”第二天自由活动时,我听到洋洋站在地边说:“小种子!你快起床呀,别睡懒觉了。”我说:“种子要在下面睡好几天才会发芽呢。”五天以后,洋洋一大早就兴冲冲地跑进来对大家说:“看!种子起床了,种子发芽了。”他边说边把手摊开,原来是一棵刚刚发芽的绿豆苗。这时孩子们纷纷围了上来:“呀!真的发芽了。”“还有两片小叶子。”……看着孩子们兴趣十足,我没有责…  相似文献   

4.
《小学自然教学》2012,(8):48-49
上“种子发芽实验”内容时,按教学要求,我引导学生猜测阳光、水、温度等因素可能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并组织学生讨论了如何验证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要求学生在家做“种子发芽实验”。一星期后,我惊讶地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手里拿着的只是一个长满豆芽的纸杯。学生为什么更改设计好的实验方案,把一个明确的对比实验,做成简单的发芽实验?  相似文献   

5.
等待的智慧     
一位韩国心理医生提出了“慢速培养”孩子的观点:要把孩子培养成才,不能操之过急,要有等待的智慧。每个孩子就像一粒种子,每粒种子的特质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花期”也可能相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付出深厚而睿智的爱,给予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不只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更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教育理念。教育应是最具人文关怀的精神活动,以孩子发展为本的教育应当留给孩子,尤其是“后进生”,一方晴空、一片希望。在“下一个路口”,人们或许会看到令人激动的场景:你所…  相似文献   

6.
“将一个苹果切开.可以很容易地数出里面有几粒种子。然而,当一粒种子发芽后,很少有人能够预知长成的大树日后会结出多少苹果。” ——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社会空气中应该有感恩的“芳香”。感恩的种子哪里来?世界上的好人来播撒,优美的文字来播撒。《三个儿子》就是一篇播撒感恩种子的优美课文,课文主旨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爱妈妈的孩子是心疼妈妈的,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妈妈。尤其是在这个独生子女时代,进行这样的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曾在《读者》上读过《爱的种子没有发芽》一文,讲某个电视台搞过这样一次活动:让很多孩子不看脸只看手在很多个妈妈中找到自己的妈妈,结果只有极少数的孩子找对了;而让妈妈只看手找自己的孩子时,所有的妈妈都找到了自己的孩子。虽说只是一项活动,不代表…  相似文献   

8.
自然实验教学要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就要破除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根据学生的兴趣 ,拟定程序和方法进行探究活动。1 课前组织开放性探索 获取感性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开放性探究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上《植物的种子》这课前 ,教师先布置学生收集各种种子标本 ,把一些种子泡软等探索活动 ,并通过这些活动 ,增加学生对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点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中再指导学生做种子发芽的实验 ,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并进行观察记录。学生发现先长出来的“芽”生长成植物的根 ,而真正的芽在两片豆瓣 (子叶 )里面 ,这…  相似文献   

9.
先入为主,幼儿已经从教师那里接受了错误知识,再让他们纠正过来是难的。记得带幼儿做“种子发芽”的小实验时,我凭印象对幼儿说:“种子发芽需要阳光、空气、水。”虽然这句话不是在课堂上说的,可却深深地印在幼儿的脑子里。后来,在备课中我才发现自己把“适宜的温度”误为“阳光”,为了纠正孩子已经接受的错误知识,我花费了很多、很多时间才奏效。  相似文献   

10.
作为科学老师,大家肯定对果实进行过深入研究。如果将一个苹果切开,可以很容易地数出里面有多少粒种子。那么,将一个苹果里的种子埋入地下,种子发芽后,你能预知长成的果树日后会结出多少果实吗?估计很难回答了。一般来说,能结出很多很多的苹果……可见,埋在土里的种子的潜在价值,远远超过那些只果在果实里的种子。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只顾及眼前的“果实”和这个“果实”里有多少粒“种子”,却不太会刻意去把这些“种子”埋在“土”里,去关注这些“种子”能结出的“果实”的多少。事实上,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用最少的“种子”尽可能多地结出最多的“果实”。  相似文献   

11.
《种子开花》讲述的是一粒种子从播种到发芽再到开花的生长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深入挖掘读本资源,使阅读活动成为整合其他领域的有效途径。下面我结合教学实录,谈谈对活动“种子开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咨询交流     
问:我们在使用《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过程中,总觉得主题中每个活动的联系与过渡不是很紧密,再加上班级人数多,所以每次活动组织都挺累。例如,在中班“伞”的主题中,有一个活动主要让孩子学会开伞、合伞。由于这个动作比较危险,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只好安排孩子一组一组地尝试。这无形中延长了其  相似文献   

13.
在三年级教学《种子的萌发》这一内容时,教师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认识种子的一般构造,并知道怎样能使一粒种子萌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蚕豆种子被剖开来后,它还能发芽吗芽”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问题呀选问题源于课的伊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蚕豆种子进行了解剖,学生或用小刀,或用美工刀,三下五除二,一粒粒蚕豆种子被解剖得四分五裂。学生通过解剖发现了蚕豆种子的外面有一层皮,里面有“肉”,细心的学生还发现蚕豆种子的肉上还长有一个“芽”。在听到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后,教师应该怎么做呢芽教师可…  相似文献   

14.
东玲  邢艳 《山东教育》2010,(5):29-30
种子发芽了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班的主题活动是“奇妙的植物”。为了培养幼儿对植物生长的兴趣,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我请家长帮忙收集了各种各样植物的种子,开展了“小苗苗是怎样长大的”这一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15.
蓝田 《江西教育》2007,(3):48-48
人格,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名词,但实际上,如果对人格略有所知的话,我们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人格”。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具有健康人格。”若一个孩子没有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他人,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碍。”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他活动有胜任感,  相似文献   

16.
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亲自去操作、体验,能真正获得情感的熏陶。作为教师,更应成为孩子活动中的环境创造者、材料提供者,为孩子创造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适合每粒种子发芽的生长土壤,从而让他们大胆的表达和表现自己内心情感世界的美妙幻想曲。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一片沃土,孩子们便是一粒粒等待成长的种子,教师只有撒下爱、播种爱,孩子们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种子埋下了,不要在乎种子的质量和品种,我相信每一粒种子都会发芽,最终开出耀眼的花。踏上三尺讲台的我,深深地感受到“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教师要用爱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爱来期待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一、活动的由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幼儿园买来了一些瓜苗。当小朋友种瓜苗的时候,觉得很奇怪: “为什么会有瓜苗?”“为什么不撒种子?”“瓜苗是怎样来的?”他们还提出了很多有关种子的问题: “种子是怎样来的?”“种子长大了,是怎样结成瓜果的?”“种子是怎样发芽的?”“黄豆的种子为什么有个小黑点?”“种子里  相似文献   

19.
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这一理念旨在引导老师根据品德课的培养目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活动化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播下“美好品德”的种子,为学生提供让“美好品德”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机会和空间。  相似文献   

20.
张婍 《父母必读》2011,(11):113-113
“谢谢”,“筢爸妈妈,我爱你们”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要如何让爱的种子在孩子心田中发芽,需要爱的营养和爱的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