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对学校体育"器"与"道"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中国传统文化"原典价值"--"器"与"道"的思想资源为种子,从哲学本体论的层面,透视学校体育的教育历程,提出当前学校体育应由人与身体的"外部超越",转向人与身体的"内部超越";健康是"体",精神是"用"的新观点.解答与开显学校体育教育新的理论支点,弥补和消除当前学校体育实践和价值域日益扩大的隔阂与裂痕.  相似文献   

2.
面对精神式微的当今教育,学生精神铸造亟待体育课程来"补钙"。理性主义虽然是构建体育课程的基本逻辑,但是理性化对人的精神关注极少,并不断解构了体育课程设计的精神内涵,割裂了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与精神的关系,致使体育课程缺乏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文精神。"苦"心志、"劳"筋骨和"求真、向善和审美"等精神考量绝不是简单的课程理念转变、课程内容的增减和方法创新,而是一种课程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当代体育课程改革在反思理性主义基础上的一次超越,是完成体育课程"增值"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3.
求真、向善和审美是体育课程的本体论追求.在真善美的哲学语境中"怎样都行"的体育课程观模糊了体育课程的"真义"所在,极易导致课程"万能论"和"无用论"的价值境地;其次,体育课程弱化了对学生合作、自制、责任感、正义与诚信等人性"向善"的教育,导致了课程社会属性的缺失;第三,体育课程缺乏对身体美的发现和表达,课程缺乏风格.通过以上体育课程本体论危机症结的分析,从哲学角度提出了课程"求真"必须遵循内在的生命逻辑,课程"向善"必须重视社会规范和道德教化,课程"审美"必须注重体魄铸造,凝炼精神之美,三者只有相互融通从而更好地担负起体育课程的教育使命和社会使命.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研究,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对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实施中还存在着对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未能突出"身体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对体育与健身课程还缺乏"大课程观"的认识,难以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规定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身体锻炼的因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身体锻炼的效果受到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应正确理解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和形成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大课程观"等观点,强调在体育与健身课程中要重视学生身体锻炼、合理安排运动量负荷、提倡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吃苦精神的培养以及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樋口聪教授以教育哲学、体育教育、美学的综合视野考察了感性教育和身体感性的问题,在教育大环境中的体育身体观上,超越了"体育性身体"的界限,而把身体视为人的整体(即教育性身体),并首次提出"身体感性论",充分肯定身体感性的存在价值和能动的创造性.在探讨感性与个性、感性与身体的关系的同时,强调实践性身体感性论的哲学和现实的意叉,并以全新的视角,对改善教育制度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思考,为我国现代学校体育制度的发展和课程改革提供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下,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首先要明白工匠精神是从业者体现出的职业精神,它是从业者道德修养、思想品质、行为能力的体现,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次要明白体育课程对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立足于新时代,把握其基本内涵,充分利用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始终坚持渗透工匠精神的教育教学,广大中职体育工作者仍需探索新的理念和教育方法,更好地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因社会背景、教育体制与教育理念、体育的不断发展与丰富等因素的影响,其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等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体育的标志性物质载体--身体,倍受体育课程的关注,身体、体育、体育课程的研究也变得异常活跃和复杂,这个时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必须有所选择,简化身体活动背后派生的丰富内涵,挖掘出学校体育可以且应该承载的内容,遵循课程的"知识"本质.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与孔子体育思想的传播。主要结论:孔子体育思想中重视对体育道德的规训,轻视竞技的结果,倡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技精神;主张"张弛有度,劳逸结合"的体育运动理念;体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倡导"身体、技能与精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随着孔子学院的办学从规模化向内涵化转变,孔子体育思想将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的重要代表,在传播孔子体育思想的过程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展示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制度化学校领域,"体育"本意上是"身体教育",首先要以关怀人的身体为基础,但最终又要超越身体,自始至终围绕着教育"培养人"的实践。当前学校体育的种种弊病,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体育对生活与教育的双重偏离。其中,生活失场已经成为了学校体育发展的障碍。由此,在现实性上,学校体育应坚持生活的立场,以生活为场域,进行知识教化、技能培养和意义生产,从而培养"面向生活"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0.
以现代生命教育的理念审视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对教育及学校体育的本质进行反思,对当前教育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剖析。研究指出:在学校体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理念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以生命教育为价值取向的大学体育教学顺应了教育本质的回归,符合当前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国情。以人为本,树立以"现代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体育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人"的发展的整体教育,符合当前学校体育教学走出困境的改革需要。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研究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体育美育内涵及功能进行概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体育美育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价值诉求:运动实践为体育美育的价值基础,体育精神为体育美育的价值内核,健康促进是体育美育的价值归宿.同时,根据体育美育的价值诉求,以核心素养为背景,从运动实践、体育精神、健康促进三方面入手提...  相似文献   

12.
石宏  刘冲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3):338-340
通过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全民结合实施"阳光体育运动",针对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影响因素分析比较、并运用查阅文献法,调查研究,分析总结等方法,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视角揭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影响因素,研究得出: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环境、学校诸多因素的制约是影响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为有效的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体育对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具有重要价值。研究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立德”与“树人”的科学内涵。认为学校体育能够传承红色基因,造就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等多种“立德树人”价值。提出价值的实现需要加强政策引导,以结果促进过程发展、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优化体育师资团队建设、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多重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身心素质差的问题,如何促进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传统武术是我国健身文化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在帮助大学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传统武术的重要价值,将传统武术精神纳入体育教育中,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决于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对社会做出贡献,武术运动不仅仅是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促进心理健康,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近年来,中国传统武术已被规定为高等学校体育必修课程,并受到了广大高校师生的欢迎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人类随着原始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进化,这种进化在身体与精神、学习与运动中都有体现。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平时的体育课程不像中学时期固定,体育锻炼的次数也比较难得。如果不在大学期间就培养出其正确的体育运动意识,可能对其终身健康都有不良影响。所以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群体体育运动思想的正确性以及体育运动锻炼的充足性,需要积极在大健康理念下培养其体育运动意识。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通过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阳光体育"精神实质的辨析,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学校体育课程本质的再认识,分析认为,学校体育具备很多的功能,在当下学校体育应突出"健身教育",即"使身体健康的一种教育",这是建立在"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获得"基础之上的,得出"学校体育——运动技能习得基础上的健身教育"这一即时性观点。  相似文献   

17.
黄健武  常青  韦艳琼 《体育科技》2011,32(4):124-128
培养大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与增强身体健康的观念,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根据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特征,提出大学体育教学应围绕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角度,对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评价,根据大学生的体育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不断更新体育教学手段,研究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开拓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功能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应试教育”和“重智力轻体育”思想的负面影响,体育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加强中学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巩固传统特色体育的校园体育文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在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传播,体育课教学积极采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注重体育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施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过于重视科学的工具价值,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才造成人文精神在教育上的失落,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也不例外,过去一味的追求以技术为主导的旧的格局,而忽视了体育内在的人文精神和教育价值,高校体育没有充分发挥其奠基功能。要搞好高校体育的人文教育,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撇弃过去狭隘的专业教育的观点,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理念,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也和当今世界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作用和价值,把体育精神的培养全面贯穿于北方高校体育教学中势在必行.通过当前北方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培养现状的研究,总结出北方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体育精神具有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健全等现实意义;提出将体育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营造体育精神培养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示范作用等途径与措施,旨在培育科学的、积极的高校体育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