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回眸的瞬间,蓦然发现还有如此桃源般山水。她没有庐山云雾的神秘,没有长江、黄河的气魄,更没有珠穆朗玛峰的雄伟。她只属于她自己,就像个自由的精灵。远离了世俗的尘嚣,独守这千古静谧的圣地,似乎有着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清新脱俗,又或是原始般的单纯美丽。  相似文献   

2.
唐诗中的桃源典故多指仙境,值得关注的是桃源与刘晨、阮肇入天台故事的合流,由此桃源典故衍生出情爱主题,这在女性作者中更为明显。两个典故合流的原因在于故事和叙述模式的相似性,以及桃花在诗歌中与女性的联系。桃源的情爱主题影响到了唐宋词与元明戏曲的创作,"桃源行"、"阮郎归"、"醉桃源"等多个词牌名的产生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在词中融入了天台山故事和桃花源故事,形成独具特色的"桃源情结",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叹及对时间流逝的哀怨,抒发自己的归隐、反抗之志。船山词对桃源故事的化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古代文人桃源情结的内涵,而且促进了两个桃源故事的融合,更借桃源的破灭,隐曲地抒发了船山的爱国深情。  相似文献   

4.
在吴江市南端的桃源镇有所桃源中学,外表看上去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可称道之处,但在吴江市普通中学中,却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去年年底,该校被市教育局评为吴江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被苏州市教委评为苏州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今年该校的中考成绩又在吴江市独占鳌头,人均总分成绩居吴江市30所中学第一位,吴江市中考成绩的前三名获得者均是桃源中学的学生,中考总分600分以上的成绩优秀学生桃源中学有68人,占吴江市的五分之一;今年桃源中学录取重点中学、中专、中师的人数及毕业率、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和跟踪合格率等各项质量指标均居吴江市首位。为什么桃源中学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  相似文献   

5.
东晋末年,战乱纷起,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就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百姓都安居乐业。《桃花源记》就记叙了东晋时的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去受到当地村民的热情款待后离开桃源。当他再返回寻访时,桃源已不知所踪。渔人的行踪就成为本文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桃源,一方神奇的土地。1600多年前,诗人陶渊明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诗》。诗中“桑竹垂余荫”,“春蚕收长丝”的人间仙境,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今天,跨入新世纪的桃源,生机盎然。“山鸟似欲啼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里钩织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壮丽画卷。桃源一中,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创办于1907年的桃源一中,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如今,她的风采依旧迷人。还是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吧———连续10年,桃源一中学生犯罪率为零…  相似文献   

7.
李林燕 《学语文》2011,(3):14-14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丽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是沈从文的一段话,是对自己作品《边城》的评析和感受。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南朝文学中桃源意蕴的仙境、唐代文学中桃源意蕴的个性化、清代文学中桃源意蕴的追求等,以桃源意蕴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美好希冀的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9.
《桃花人面》又名《桃源三访》。今存《盛明杂剧》本和《古今名剧合选&;#183;柳枝集》本。《盛明杂剧》本题名作《桃花人面》。《柳枝集》本作《桃源三访》。该剧两版本的语言皆具浓厚抒情性。注重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但《桃花人面》较精致蕴藉、形象生动。《桃源三访》则曲辞容量更大、更整饬,带有叙述性,文人色彩更浓。通过比较《桃花人面》与《桃源三访》的曲辞和宾白。探讨孟称舜杂剧语言风格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0.
自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后,桃源便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圣地。桃源究竟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它又到底在什么地方。特别是近现代以后,对于桃源的争论特别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叫桃源这个地名的有几十处。《桃花源记》中的桃源的原型在哪里,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学术界,争论和分歧都非常大。现在,铜仁立足打造“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品牌,其依据和文化内涵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将对桃源铜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闪耀着大同理想的光辉。“落英缤纷”的河岸,“良田美池桑竹”的丰饶,“怡然自乐”的人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逍遥,经过后世文人的诠释与补充,“桃花源”早已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桃源”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栖泊地:一个自在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难解情结。“桃花源”“桃源”“桃源客”“武陵源”等亦成为千古诗人吟唱不绝的经典意象。李白有“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杜甫有“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北征》),戴叔伦有“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世”(《送吉中孚校书归楚洲旧山》),  相似文献   

12.
寄寓     
这里是一片桃源,它心花怒放,它满笑开颜。桃源亮丽了。绚丽的海洋在流动,是花的飞扬,是气的弥漫,是色的闪烁。桃源轻盈了。缤纷的落英在飘舞,是刚与柔的共舞,是天与地的接通,是梦与实的交融。桃源润厚了。葱茏的绿色在堆积,是水源的归宿,是力量的冲动,是生命的充实。黄蜂是桃源里成千上万个生命之子永久的期盼。万里一徘徊是它桀骜不驯所隐藏的傲慢。桃心的诞生像海枯石烂一般艰难,梦想牵动着对累累硕果的期盼。桃源结心了,是天真烂漫的“泛滥”。阳光也变得顺畅,温而不暴,一丝丝一缕缕如仙女的长发,散而不乱地洒在桃源。空中是桃心嬉笑声的…  相似文献   

13.
楚门的世界     
楚门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在“桃源岛”,有稳定的工作和美丽的妻子。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是节目“真人秀”的主角,“桃源岛”只是的一个巨型拍摄棚,其余的人和物都是假的。从出生开始, 他的一举一动就被直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影片讲的就是他如何发现这个真相,并决定离开这里过新生活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桃源是借助陶渊明之笔创造出来的民族旧梦,随着近代社会的到来,依托这个旧梦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田园生活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诗界革命派”作家是旧桃源的终结者,也是近代新桃源的开启者。丘逢甲家国破碎的切肤之痛更多的是愤慨于桃源旧梦的破灭;黄遵宪则因其开阔的世界眼光更加憧憬着桃源新梦的诞生;谭嗣同则带着桃源梦破的强烈忧患意识接受陶渊明,很自然地关注到了陶渊明为人和作品慷慨济世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5.
唐朝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道教在唐代的普及,道教所追求的虚无缥缈的仙境,道教的志慕山林、隐形遁栖,道观的香雾弥漫、仙乐齐鸣,都极大地影响到唐代“桃源诗”的创作。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了唐代“桃源诗”的兴盛,促使桃源的意蕴发生新变,促成了“桃源诗”浪漫洒脱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在没有到桃源小学工作之前,就听说桃源村是个绿山秀水、鸟语花香、果品繁多的地方,而那里的人则以热情好客而著称。刚到桃源小学不久的一天傍晚,我耐不住初来乍到的寂寞,独自沿着村北林荫道溜达。因正值金秋时节,人们正忙着收摘柿子、杨桃,一担担黄澄澄的柿子正在村民的肩膀上跳跃。这时,我发现前面不远的路旁有一棵高大的杨桃树,树枝交错,婆娑多姿,像一把巨伞,树上结满了杨桃,远看就像挂满了黄色的五角星,令人垂涎三尺。我急步走到树下,想弄几个杨桃尝尝鲜,但根本够不着,爬树又不会,况且又不知是谁家的果树,弄不好落个偷…  相似文献   

17.
潘雅频 《生活教育》2013,(6):111-113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朝诗人张旭的这句诗道出了千百年来萦绕在世人心头的疑惑:世外桃源,你在哪里?也许,人世间是不会有陶渊明笔下那样的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终究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桃源之门而入,但是,追寻桃源,是我们永远的梦。童年,是最该有梦的地方,是梦最斑斓的时候;童年,应该有一个关于桃源的梦。那么,何不跟孩子们一起去寻找一回心中的桃源?  相似文献   

18.
用主题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桃源故事,可以发现其在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三大主题:桃源人境——农耕文化的理想王国;桃源仙境——世俗人生的极乐世界;桃源心境——隐逸文人的精神归宿。这三大主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着说不尽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林凤 《湖南教育》2023,(3):35-37
<正>培养具有创新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时代赋予民办中职学校的重要命题。常德市桃源创才科技学校把校园建在桃源高新区,以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等品牌专业的建设为突破口,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制,打造工匠摇篮,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赢得了群众的口碑。  相似文献   

20.
乡土资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在"矛盾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围绕"桃源初印象""走近桃源村""桃源试身手"三个情境,实现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统一,引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孕育核心素养,构建高品质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