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叶圣陶的《遗腹子》和张爱玲的《琉璃瓦》都共同关注着一个社会现象:家庭生活中重男轻女的现象,并把它作为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透视的一个切入点。但两篇作品的观察视角和主题内涵有着较大的差异。把两篇短篇小说放在时代的背景下比较其异同,从而在一定层面上分析叶、张两位作家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作为清代两部重要的文言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和《子不语》,其形象多出现鬼狐妖魅,其内容多涉及因果报应和科举取士.但二者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这与蒲松龄和袁枚不同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创作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多理想,后者少热情;前者赞美封建伦理,后者怀疑否定传统;前者多情感渲泄,后者重理智张扬.此乃二书同中有异之原因.  相似文献   

3.
《女驸马》作为中国久演不衰的黄梅戏经典剧目之一,集委婉悠扬的唱词唱腔、细致优美的表演风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于一体,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而《威尼斯商人》则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五幕喜剧,其中女扮男装救友的情节和皆大欢喜的结局与《女驸马》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从舞台时空变换、演员表演方式和剧本话语策略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分别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表现性特点和西方戏剧的再现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京》中主要人物亦多临摹于《红》。其中相似度最高的当属复制于黛玉的红玉,二者在人物形象、性格,以及爱情命运上都颇有相通之处。当然,二者在人生价值取向和爱情观上亦有不同之处。透过两者的复制和重构可知,《京华烟云》对于《红楼梦》不仅仅是承继的关系,也存在着分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小雅》开篇由五首诗组成,《伐木》与《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共同构成一个阐述君臣之礼、兄弟之情、朋友之义的人伦价值系统.结合历代《诗》说,考证"诸父""诸舅"等词出现的历史规律,认为《伐木》的创作时间最早不过西周晚期;进而辨析"许许""八簋""酤"等词,确定《伐木》乃"天子燕朋友故旧"之诗.  相似文献   

6.
商务印书馆附设函授学社在中国早期远程教育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对于其在一.二八事变后的办学情况的研究成果,至今仍然相当匮乏。1932年-1940年期间的《申报》对函授学社的办学经历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弥补了已发现的相关史料的不足,这对研究中国近代的函授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金东仁和鲁迅是中韩两国同时期的作家,生活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也相似。他们都关注女性问题,笔下的女性人物都遭受着封建礼教的戕害,在婚姻、家庭、自由上有着共同的悲剧性命运。本文以金东仁的《土豆》和鲁迅的《祝福》为中心,对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客观把握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封建制度对女性的荼毒。  相似文献   

8.
《缪和》二十五个章节按照体例特点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师生问答体,而这一部分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一问一答”“一问多答”和“多问多答”三种体例,其分章标准和次序编排是根据同一位学生提问的每一则卦爻辞,每一章围绕一则卦爻辞展开问答,“一问多答”的章节则并非都是问答时的内容,其中存在后续补充的内容。第二部分专门记载“子曰”之语,其内部体例也有差别,有在一章中兼引《易》证言和解释爻辞的体例,也有在一章中引经和解经之前分别强调“子曰”的体例。第三部分的体例十分整齐划一,都是文末引用卦爻辞阐述历史故事的大义。第四部分的体例类似《小象》,重点讨论一则爻辞中的部分文辞,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进行解释。《缪和》《昭力》都以问答体为主,《昭力》篇首也没有标示区分不同文献的长形墨条,更重要的是《缪和》《昭力》的“子”所反映出来的思想特点是一致的,这无疑说明二者是同一种文献中各自独立命名的不同篇目。对比其他《易传》文献,《缪和》《昭力》的传《易》体例十分独特,其整饬程度也是其他帛书《易传》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是我国长篇小说中采用网状结构方法的率先之作。《红楼梦》在结构艺术上借鉴了《金瓶梅》,呈网络状,但更复杂更艰巨,更浑成因而更精妙。我们可以说《金瓶梅》的网状结构是二维的平面的,而《红楼梦》则是三堆的立体的网。二者采用的方法都是时空交错,从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理清纲目,牵起方方面面、经经纬纬的细枝末节,从而推动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但是又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特点,美剧《Modem family》中展现了真实的美国家庭环境,其中表现出在家庭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与中国家庭教育存在差异,通过对比二者的不同,以期为中国家庭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解诗主要着眼于语义分析。文化方面,内容涉及到的由注释说明,但不深谈。通过专意于《诗经》的文化内涵探析,总括出由内容直接述说的民俗文化、由形式刻录的咒祝文化和由隐语暗示的意识文化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以金人瑞、贺贻孙、王夫之等为代表,上承中晚明戴君恩、钟惺等以"臆"说《诗》的余绪,挣脱"经"的束缚,充分张扬诠释主体的主动性,潜入《诗经》的艺术世界,展开想象,实现了艺术再创造。这种诠释符合文学规律,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为《诗经》学尤其是为文学诠释《诗经》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黄耀堃 《职大学报》2012,(1):103-104
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一书,编排相当有系统,以楚辞为主体;而且又辅以核心问题为本的铺叙方式,紧扣住20世纪的论争和新说,逐一分析。灵庚教授处理有争议的问题,能以广阔的学术胸襟、涵养和三十多年的沉淀及楚地简帛文献的帮助,以更高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对他人不同的看法予以理解和同情。  相似文献   

14.
陕北信天游的“兴”是信天游的精华所在,可概括为“起兴”与“比兴”两大特征。由于信天游产生的时代不晚于《诗经》时代,加之上下两句为一段(章)的结构格式与“起兴”表现手法带有原始性,所以信天游“兴”与《诗经》“兴”具有可比性。从信天游“兴”透视《诗经》“兴”,可知《诗经》“兴”于义无取,只借物以起兴。《诗经》“兴”是一个历史范畴,“文已尽而意有余”是《诗经》“兴”又一历史层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世俗理性生命观已趋于成熟。诗人希望通过立“德”来实现不朽,但他们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苦短,他们希望以享乐特别是对爱情的追求来淡化生命短暂的焦虑,获得生命的超脱。《诗经》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诗经.大雅》中的《生民》等五篇作品在学术界一向被认为是汉民族的史诗。其实,它们决非严格意义上的史诗,而且对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也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相反,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是《诗经》中的“诗史”精神。“诗史”一词虽然最初是用来评价杜甫的诗歌创作,但自《诗经》起,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就已形成了“诗史”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诗经》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有关《诗经》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已开了五届,可谓盛况空前。从《诗经》文献研究、社会历史研究、文艺研究、传播研究、学术史研究这五个方面,对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134篇论文作一述评,以便使学术界对当前《诗经》研究的进展有一定了解。  相似文献   

18.
子思、孟子、荀子代表着战国儒家中的三派,孟子代表的是王道派,荀子代表的是制度派,而子思则代表道德派。子思一派的《诗经》传本与今本《诗经》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是战国众多传本中的一种。此派于《诗》没有多少解读性的话语,而全部指向了人伦道德的兴喻与确立。《诗》在这里已不再是"礼"的说明书,而变成了修养心性、完善人格的精神法典,体现出一种新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9.
略论《诗经》的乐歌性质及其认识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周代礼乐文化建设的角度看《诗经》的乐歌性质,它首先是实用性的乐歌,在周代社会承担着多种实用功能,这是我们认识其思想内容的基础。同时《诗经》也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乐歌,充分体现了周人在制礼作乐中自觉的艺术追求,而这一点,正是我们重新认识《诗经》艺术成就的取得和如何评价先秦诗歌发展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佤族民间歇谣反映了佤民族的审美意识、历史、文化、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势多样。从题材和内容方面可分为创世歌、宗教歌和世俗歌。佤族民间歇谣广博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通俗朴实的语言特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等,都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它是佤民族的一笔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