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的阅读生活进入了"浅阅读"时代。现在流行"读图",流行"戏说"、"水煮"、"麻辣",流行"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的"15分钟主义"的"浅阅读"。如今,这种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冲击着语文课堂,使很多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读课文,浮光掠影地了解内容,不  相似文献   

2.
毕泗建 《山东教育》2012,(11):24-25
时下的阅读生活进入了"浅阅读"时代。现在流行"读图",流行"戏说""水煮""麻辣",流行"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的"15分钟主义"的"浅阅读"。如今,这种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冲击着语文课堂,使很多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读课文,浮光掠影地了解内容,不愿意深入地研读课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是学生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和理解生活的最佳途径。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短、平、快"的庸俗作品大行其道,"浅阅读"不断挤压着经典阅读的空间,成为一种流行的阅读方式。在这种氛围下,高中生的阅读更多体现为对日常欲望的释放和快感的追逐,缺乏理性思考。如何让学生摒弃"短、平、快"的"浅阅读",让阅读回归深入和理性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一、培养阅读兴趣高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记忆力强,有一定理解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不高且略带叛逆心理的  相似文献   

4.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而那些积淀了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经典文本,更是珍宝中的珍宝。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这明媚的晨光中,让我们一起拿起"经典",阅读"经典",让"经典"涵养我们的心灵,让"经典"陪伴我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文教育作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一种精神的再造。“一个人精神的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毋庸置疑。阅读人文经典,是一种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人文经典里融化了对人、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并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维生素”。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络,可以穿越时空去叩问古今哲人文豪的伟大心灵和智慧,可以体会到美与善,也可以认识到丑与恶。经典的洗礼赋予我们的不是贫乏、枯涩的阅读公式,而是人文的陶冶、精神的升华、灵魂的滋养。它可以帮助我们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沟通文明与种族的壁垒,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丰富共通的人性,改善我们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 本期推出的人文阅读专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我们一起阅读经典,对话经典,丰富我们的人文积淀,悉心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让它成为我们丰富灵感、发展智慧的清流活源。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与网络越来越"亲近",网络改变了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甚至阅读的习惯,使大学生的阅读呈现出轻阅读、快阅读、浅阅读等现象。这些现象造成了大学生知识文化的沉淀不足、阅读观的扭曲和"单向度"人群的扩散。我们可以通过引导经典阅读的氛围、培养课堂拓展阅读习惯、增强网络阅读能力等方面入手进行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大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自我发展,从而达到提升学习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位置"的问卷调查,实质上是围绕着"鲁迅与我"的经典阅读关系展开的。当代大学生"浅层次"经典阅读现象的普遍,暴露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某些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人文素养理性的是非认知与实际的阅读经验存在明显的矛盾,除了自主经典阅读习惯的缺位和方法的缺陷之外,经典阅读兴趣"深层次"缺失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现实需要的错位,更值得教育界深思。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调查表明,我闭国民的阅渎率普遍走低,教师的阅读状况也不尽人意,很大一部分教师除了教材和教辅之外,很难看其他的书,至于经典名著阅读,更是少有问津,就历史教师而言,很少有人耐心地阅读过几本史学经典名著和其他人文与教育经典。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原典阅读缺失严重,解读经典、戏说经典的书挤占了原典的位置。由此必将导致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隔膜、精神世界的苍自。重视原典阅读,采取有效措施,营造阅读氛围,促使有效阅读,是语文教师必须努力的方向。本文从剖析原典阅读缺失的原因、原典阆读的意义及具体实施的策略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读"流行",还是读"经典"?如果让现在的中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一定会听到洪亮的声音:读"流行"! 现实确实如此. 近期,武汉市洪山高中高级教师黄荣光对116名高中生进行了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主动阅读经典名著的学生不到8%,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当代、当前出版的作品,同龄人的作品、网络文学是他们的最爱.其中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的作品成为今年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流行色".  相似文献   

11.
莫怀北  丁满 《新作文》2013,(Z1):10-12
唐诗宋词无比绚烂,创造了文学史上的里程碑。细细想来,唐诗宋词可算做古代"微阅读"的流行文本,而四大名著也是从下里巴人一步一步走向阳春白雪——今天的"微阅读",能否催生"唐诗"类文体,留下当代的生活记忆,成为数百年后的当代经典?我们来看两位嘉宾的交锋。  相似文献   

12.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经典论述.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现代阅读理论,揭示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文学研究新思路的接受美学的重要人物姚斯的论述是比较深入的.姚斯认为:读者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千差万别的.  相似文献   

13.
经典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经典阅读,不但可以修身养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气质和语文水平。但学生在经典阅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美文阅读。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今天我们口喊经典阅读,年轻一代或者大众,却都不读原著,只读别人的解释,这就会误事,会造成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的后果,说不定比不读更坏。为什么要如此热衷于"经典阅读"?"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这几年我提出过一个概念:"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几部经典,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就文学经典而言,英国的莎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12月31日,正值新旧之交,跨年之际。由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上海书城、陈军余党绪名师基地和《语文学习》编辑部联合举办的首届上海中学生经典阅读新年讲演活动在上海书城举行。本次新年阅读演讲会的主题是"阅读经典,涵养人文",聚焦中外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名作,表达当代中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与会专家有著名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6.
阅读经典对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方向性和引领性作用。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堪忧。目前,大学生阅读经典要突出高校图书馆主导地位,加强网络阅读,处理好经典阅读、时尚阅读和个性阅读的关系,学会扬弃,从而切实提升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7.
儿童生态阅读理念倡导健康阅读基础上的深度阅读、快乐阅读,倡导一种自然、审美、人文、经典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促进生命发展的阅读状态,让孩子浸润其中,与书为友,与经典亲近,与大师对话,在阅读活动中获得情感的润泽、精神的滋养。我们感到生态阅读是儿童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为了儿童发展的阅读研究。为此,从2009年起,我们努力从阅读环境、阅读方式、阅读活动、阅读主题等多个层面、多个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阅读从经典开始的观点展开,阐释了经典的含义,分析了阅读经典的必要性,提出了推广经典阅读的策略,以期通过经典书籍的阅读,提高本省的人文素养,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第二,“时尚阅读”、“流行阅读”对经典阅读的挑战。 随着大众化的迅速兴起,新的化氛围的逐步形成,人们传统的艺术观念、审美理想和欣赏趣味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反映在阅读领域。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已发生转移。简单说来。就是那些传统、高雅、严肃、学和思想性高的经典作品其受众越来越有限;而反之以新颖、通俗、休闲以及娱乐性强为特征的“时尚阅读”和“流行阅读”却日益盛行。比如。现在各种明星自传和影视小说的流行,恰恰就是读从经典阅读往流行阅读转变过程中的一个现象。图书给予读的,不再是深沉的思考,更多是一种休闲化消费。传统纯学作品早已退居边缘地位,取而代之是记录流行化的时尚图书。这是整个化现状造成的,说的危言耸听点儿,今后我们的读面临的很可能将是一个纯学荒芜、经典沦陷的时代。而且这种趋势也已经影响到了我们广大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倾向。  相似文献   

20.
吴云燕 《文教资料》2008,(12):126-127
著名评议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加快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因此,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我觉得在小学低段的课外阅读指导关键不在于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教孩子"渴望阅读",做一个课外阅读的导航者.因为我们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远比我们教孩子做重要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