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姚鼐是"桐城三祖"之一,诗文成就影响深远,书法造诣精深。其书法平和简净,萧疏澹宕,具有浓郁的书卷气。书卷气是其书法艺术的内质,这种内质又呈现出"妙"与"逸"的表征。姚鼐书法书卷气与其学养胸次和山水情怀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校长唯有大气,才能干大业;唯有大气,才能公而忘私;唯有正气,才能压邪;唯有正气,才能扬善宽容;唯有书卷气,才能带领师生学读书、读好书、做好事、成好人;唯有书卷气,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科技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校长头脑要冷、思路要清,理清学校过去的优良传统,积极予以传承,又根据当下时代社会特征、结合学校特点,确定发展的突破口,寻找到改革的切入点,抓住推进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作好学校发展规划,在与时俱进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教师而歌     
学校应该是语言的世界,文字的世界,书籍的世界,因而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理所当然的场所。教师作为精神的启蒙者,他们理应是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读书人。书生,不同于官员、不同于商贾、不同于匠人。在中国的古典小说或戏曲中,书生的形象总是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秀外慧中。书生的举止言谈充满了书卷气,文质彬彬,谦恭有礼,信奉“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的训诫,力行“居仁由义,体用已全”(《孟子》)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表现。一位学者,在谈及学习和修养时说:"人要有点儿书卷气。"书卷气来自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淡泊,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平和。读书被誉为"生命的美容"。书卷气自有一  相似文献   

5.
书法是我国古老的文化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书卷气"。用好语文教材的文本导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借助图书共享、"行万里路"拓宽学生阅读渠道,丰富学生阅读量,提高阅读的质;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读写结合,深化阅读需求。从书卷气培养中提高学养,促进学生书法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6.
“书卷气”和“金石味”是书法创作中两大风格特点。“书卷气”的书法作品表现出轻松、流畅、灵巧的形式美,而“金石味”则表现出雄浑古拙、精豪朴厚之感。  相似文献   

7.
王平生 《广东教育》2006,(12):63-63
书卷气,就是酷爱读书学习,博览群书,从中得到熏陶,文化底蕴深厚。富有书卷气的教师,学识渊博,谈吐文雅,文化韵味浓。富有书卷气的教师,上起课来旁征博引,教学思路开阔,善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并能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多视角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学生听他的课,如沐春风,如饮甘霖。简直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缺乏书卷气的教师,孤陋寡闻,言谈举止粗野俗气,文化底气不足,教学思路狭窄。缺乏书卷气的教师,教学视野像武大郎打功夫——出手也不高,上课缺乏听头,学生往往呆如木鸡,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8.
孙如明 《高中生》2010,(3):10-11
2009年浙江高考阅卷,一篇题为“朝圣”的作文.引发了较大的争议。一种意见认为此文可判为56分,因为作者审题恰当,语言功底扎实,结构独特,全文透露出难得的书卷气;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全文语言晦涩,主题不清。逻辑混乱,是典型的“天书型”文章。最后,阅卷组综合各方意见,此文被判为40分(内容分16分,表达分21分,发展分3分)。  相似文献   

9.
<正>(1)有段时间我收集了一些作家画像,有福克纳、海明威、毛姆、石黑一雄等,还把其中两位的黑白照片打印出来挂在电脑上方。这样码字的时候,会时时感觉到头顶上有人在注视,感觉不错。(2)我喜欢这些作家画像,是因为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统一标志:书卷气。福克纳有卷卷的小胡子,很帅气;海明威看上去很彪悍、勇武,但笑容与眼神里都藏有温柔;毛姆不像一些传记书里写的那样内向、阴柔,看上去深邃又安静。而这些,都得益于他们身上的书卷气。  相似文献   

10.
书法作品的书卷气是书作者深厚的学殖基础和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书作具有书卷气的决定性因素是书作者的文化修养。柳亚子的书法缺少字内功夫,但用笔纯熟,能随心所欲,在深厚的学术基础上,其行草尺牍具有浓郁的书卷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