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从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角度探讨南宋赣南私盐和盐子狱的动态演进。认为赣南私盐和盐子狱随着南宋军事斗争和财政状况的演化而或缓或剧,具有阶段性、跨区域、跨族群互动的特点。赣南盐子狱和私盐的盛行,反映了孕育期赣南客家社会经济发展变迁和宋代工商业力量成长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陕北有句俗话说:“三边有三宝:食盐、皮毛和甘草。”食盐是三边也是整个边区三大特产之一。食盐在边区抗战史上有很重要的经济地位和作用。本文就此作些粗略探讨。一、陕甘宁边区盐池概貌。陕甘宁边区政府行政直辖五个分区:延属分区、绥德分区、关中分区、陇东分区、三边分区。边区的食盐生产主要集中在三边分区的盐池、走边两县,其次三边分区的靖边县张家畔一带有部分内蒙食盐运入边区后转口出境,政府在张家畔设税局征收过境盐税。另外,绥德分区米脂县的三是峁有少量盐出产。本文边区盐区主要指三边分区盐池、定边两县盐的生产、运输…  相似文献   

3.
浙东自古以来就是海盐的主要产区。浙东台州古镇皤滩位于水陆交汇的要隘上,因其地利而成为浙东食盐贸易的中转站。通过食盐贸易皤滩构筑了台州沿海平原与内陆山区的商业交通网络,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与繁荣。民国以来,交通事业的发展改变了食盐运输的传统模式,皤滩由此失去了作为食盐贸易中转站的优势地理条件。皤滩的兴衰是中国古代盐业与地方商业集镇关系的一个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4.
应用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对闽粤赣边客家地区——龙岩、梅州、赣州三市旅游合作的共生条件进行分析,从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探讨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合作模式。并从整合旅游资源、共同开拓客源市场、共建基础设施、信息共享、构建旅游产业协作区等方面,对该区域对称互惠共生及一体化共生模式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晚明福建与江浙的区域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福建与江浙之间区域贸易相当发达。江浙向福建输出生丝、绸缎、棉花、棉布、粮食等项商品,福建向江浙输出荔枝、龙眼、柑桔、木材、夏布、纸张及海外贸易中获得的白银。双方经济的发展。都有赖于对方的市场、原料和资本。而其依赖程度之深,早已不是可有可无的。在对晚明福建与江浙区域互动的考察中,我们已可看到中国近代化的一些端倪。  相似文献   

6.
清代两淮食盐运销体制的演变与私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代两淮食盐运销体制的演变经历了纲盐制、票盐制和循环转运法三个阶段。而食盐运销体制的演变与私盐的盛行是密切相关的,食盐运销体制的不合理性为私盐的泛滥培植了土壤,而私盐的泛滥则加速了食盐运销体制的败坏与演变,并最终促使食盐运销体制随着清政府的日渐衰败而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7.
赣南烟草于明末自福建传入。清康熙、乾隆后,烟草生产得以迅猛发展,成为赣南民众的生计所系和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清代赣南烟草生产的发展,既与官方政策的变动、民风习俗的变迁以及赣南的地理条件有关,更与市场的巨大需求、烟草的高额利润回报以及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6,(10):26-29
闽粤赣边山水相依,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区域内自然生态条件良好、地理资源禀赋优异,具有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先决优势,三地的区域合作一直非常密切。但从区域合作视阙来看,闽粤赣边三地在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时存在发展不均衡、产业同构、重申报轻后续细节管理、区域品牌缺少文化内涵等问题。闽粤赣边可以在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农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农产品品牌规划、协作互补,尽量避免内耗;通过培育区域内重量级的农业龙头和产业链区域分工合作,加大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价值;互相学习借鉴,制定详细的区域品牌使用标准和规范,实现各自区域农产品品牌价值的保护;通过共同的地方特色文化构建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打造区域品牌的市场吸引力,实施借势营销。  相似文献   

9.
南宋时期广西盐马贸易兴盛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马贸易”指的是用食盐和盐钞换取马匹的一种贸易形式。南宋时期,广西的盐马贸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曾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加强了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扩大了南宋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绍兴三年(1133年),南宋政府在邕州设置买马司,并“令宾(今宾阳)、横(今横  相似文献   

10.
明清赣南农村墟市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赣南农村墟市网络迅速发展,促进了赣南社会经济区域特色的形成,这些特色包括以山区资源为主的土特产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及转运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奠定了赣南农民经济生活的基本风貌。但由于赣南墟市发展的局限性,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不利于带动农村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而实现社会转型。明清时期的赣南社会按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发展着,用资本主义萌芽难以涵盖赣南社会经济变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温州唐末五代移民的社会背景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唐末五代出现人口大量内迁的100年(878-978),其原因是:黄巢义军在南方的活动导致周边被扰掠地区(特别是闽东)向温州移民;朱褒割据的温州与周边州县相比维持了20多年的相对稳定;吴越钱氏与闽越王氏的不同政局构成福建大规模向浙南移民;钱氏军政地方长官的良好政绩更促进了温州的开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学界将福建上古时期指认为古越地古越人的错误,从“船棺为古闽族人葬俗”入手多方揭示上古时期闽非越或闽越,并指出把闽误认为越的种种原因,还原了被人遗忘和扭曲的古闽地古闽族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3.
以闽粤赣经济协作区13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环境支持力、旅游竞争潜力三个方面出发,对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找出差异与优势。针对闽粤赣13市的旅游竞争力呈现出福建沿海地区较强、广东沿海地区较弱、内陆地区居中、大部分城市实力一般的格局,各市政府应提高时发展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加大时旅游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同时各市应加强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4.
赣闽粤边客家乡村旅游开发之现状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客家乡村旅游自身的独特条件给客家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开发客家乡村旅游资源对赣闽粤边客家地区来说意义重大,但是,客家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限制性因素,这势必限制其自身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进程。本文尝试在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对赣闽粤客家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及其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明清两代,福建的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与此同时社会分工也有了渐进的发展。闽江作为福建最大的河流,在福建古代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经济的发展,闽江上下游的经济往来频繁,商业联系相当密切。同时,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以及社会风气的差异,闽江流域逐渐形成了工商业城市与粮食以及商业性农作物种植区的分化,上下游地区形成了经济功能的划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这种区域经济功能的划分必将成为促进明清时期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客家菜的形成及其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客家菜起源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区域,明清时期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味型以咸辣醇厚见长,清淡味重兼具;原料以禽畜、河鲜、山珍蔬果为主,广取博采;烹制技法众多,精妙而独特;其人文内涵丰富,美食名食众多。  相似文献   

17.
客家是中国汉族中一个独特的民系。其所处闽、粤、赣边区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带,素有“八山-水-分田”之说。明清时期,客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垦荒辟地,开发物产,兴山利;积极发展纺织业、制瓷业和矿业等手工业;开展商业贸易,促进了市镇的繁荣,形成了客家地区的早期经济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18.
1991年出土于澄海樟林古港附近的鸡笼山麓的一批陶瓷残片,不久前完成了分阶段性的清理工作。清理结果表明,出土物中包括了带有190种款识的清代陶瓷标本;出土地点的性质,很可能是明清时期闽粤赣边经济区内部,贸易中心城市潮州城与外贸港口樟林之间水陆转运过程损毁瓷器的堆积地;而这些瓷片在特征上与明清外销瓷“汕头器”相吻合,说明了有清一代的樟林港是“汕头器”的输出港之一。  相似文献   

19.
闽方言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总体而言,粤语作为强势方言,对闽、客方言有较明显的影响。但在局部地区,闽、客方言对粤语亦不乏反作用力。运用大量方言材料,结合历史人资料,试图初步揭示闽语在广东特定的环境中对粤语的反作用力,分三部分:一、广东闽方言的分布;二、粤方言语音中的闽语成分:三、粤方言词汇、语法中的闽语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