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看了第一期下半月刊登的《棍棒与糖果》一文,我非常赞同文章的观点: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就看你会不会鼓励他们,哪怕是一丝一毫的进步。这一点,我感受颇深。 有一次,我在批改学生写的作文《放风筝》时发现,学习成绩比较差的赵佳杰写得不好,但我给他的评语是:“称能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完整,很了不起;老师认为如果你能把‘风筝是怎么放起来的’这一部分再写得具体些,那么,文章会更生动。建议你再去放一次风筝,细细体验,你一定行!”到了第二周,他拿了一篇作文来到我的办公室,说:“这是我在星期天第二次放完风筝后写的作  相似文献   

2.
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结尾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指导作文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学生作文中结尾千篇一律的现象我在指导学生写《放风筝》这篇作文时,发现很多同学的结尾都是这样写的:“我怀着喜悦、高兴的心情回家。”结尾与内容不太相符,不自然,不贴切。于是我就启发他们根据自己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决定采用结尾的方法:一个同学的风筝又漂亮,又飞得最高,得了第一名。我问他:“你回家时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自豪,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我说:“你就把你的感受作为结尾。”有一个同学的风筝得了第二名,我问:“你有什么想法?”他说:“我盼着下一次放风筝的活动早点到来,我要准备一只精致的风筝赛过那个第一名。”我点头说:“好,你就把你的这个想法作结尾吧!”  相似文献   

3.
《风筝》是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的欢乐和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表现了孩子们对幸福的憧憬。文章语言朴实,处处蕴含着真情。  相似文献   

4.
《风筝》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说:“这一篇的主题思想……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有人又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它的主题也“不是什么‘自我批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风筝》一文中说"我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称自己毁坏小弟的风筝、不让小弟玩风筝是对小弟进行"精神的虐杀",先生因此而自责,甚而写下这篇"忏悔"的文章。是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许多名人也都有过要让孩子玩的说法。孩子在"玩"中懂得生活,学得技能,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教学设计得好不好,能反映出一个教师教学观念的先进与落后,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设计时,虽然要遵循整体性、学生主体性等原则,但设计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如设计《放风筝》一文的教学方案时,教师不妨指导学生在课前动手做一做风筝,或让学生回忆自己做风筝、放风筝的经历,并以此为题材写一篇记叙文。教学时,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做风筝、放风筝的经验与课文作者的经验作一番比较。这样设计,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7.
《风筝》一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鲁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作者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相似文献   

8.
赵婧 《中学教育》2004,(12):36-36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允许弟弟放风筝,当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时,粗暴地毁坏了。长  相似文献   

9.
张勤 《山东教育》2010,(7):50-50
《风筝》一课改编于贾平凹早期的作品《风筝——孩提纪事》,主要写了童年时与小伙伴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放风筝给童年生活带来的无尽乐趣和对童年幸福时光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10.
《放风筝》此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教学重点有两点:1.理解“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蜒风筝。2.想象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的美丽画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风筝》一文,近年来有不少注释、讲解的文章,就作品中的“我”以及作品的主题,发表了不同的见解。现就我们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一、关于作品中的“我”《风筝》中的“我”和作者自己究竟是什么关系?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反对小兄弟放风筝不过是一种艺术‘虚构’”,“《风筝》中的‘我’,根本不是鲁迅。”(闵杭生:《谈<风筝>中的“我”》,载《语文战线》80.7)  相似文献   

12.
《小朋友》2006,(5)
《放风筝》胡玥琪6岁指导老师林碧鹃《风筝节》吴虓8岁《放风筝》王子贤指导老师赵立明《福娃风筝上天空》马仕瑾7岁《我们站在大象身上放风筝》杨淋涛6岁指导老师林玫彤春天里,放风筝是最好玩的游戏啦!我们的小读者,也寄来了各种各样的风筝主题作品,真是有趣又漂亮!还没有参加我们主题征稿活动的小朋友,快行动起来吧!春风吹呀吹,风筝飞呀飞,带着我的梦想,飞向红红的太阳。上海市江月7岁今天,爸爸给我做了一只漂亮的蝴蝶风筝。我们两个一起来到公园里,爸爸举着风筝,我拉着线跑。可是,放风筝看着简单,自己放还挺不容易呢!后来在公园里一位伯…  相似文献   

13.
徐静 《辅导员》2014,(13):46-47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记叙了刘老师“谈残疾、写板书、放风筝”三件事,塑造了一位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追求的残疾教师形象。  相似文献   

14.
<正>[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用白描而极少雕饰,文笔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写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  相似文献   

15.
几天来,孩子们都吵着要去放风筝。是该去放风筝了——你看,那春风,都变得绿油油的了。天真的孩子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风筝上,要把心底的秘密告诉白云,告诉蓝天。我呢?带来一个“白发老人风筝”,它,融着我苦涩的心境——一个苦  相似文献   

16.
《风筝》是鲁迅的一篇叙事散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风筝”是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鲁迅借助这一“物件”来贯穿全文,抒发情感。文中记叙了一件“小事”,因不满弟弟的没出息,将弟弟偷做的将要完工的风筝踏扁了。其实这样的事情本来是无所谓的,就连他的弟弟日后都忘却有这回事了。鲁迅何以会小题大做反复忏悔呢?其实“风筝”成为作者抒发情感的一种寄托物。  相似文献   

17.
徐渭放风筝     
徐渭是明代文学家,他不但写过《风筝诗》,还爱放风筝。有一年,杨柳垂青时节,屋外大家都在放风筝,徐渭放下了纸笔,也拿着风筝出去了。他来到不远处的静园,这里已经有很多人在放风筝了,但奇怪的是,大家都挤在静园的一侧。徐渭感到很奇怪,放风筝的人挤在一起,风筝线密密麻麻,随时都可能绞成一团。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风筝     
放风筝,是同学们喜爱的一项活动。但在城里放风筝,没有在农村放风筝那么顺畅尽兴,往往受到多方面的牵扯和阻碍。作者详细描写了城里放风筝的具体情形,并抒发了自己的深刻感受。你放过风筝吗?如果以"放风筝"为题写篇作文,你准备怎么写?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风筝》一文中说"我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称自己毁坏小弟的风筝、不让小弟玩风筝是对小弟进行"精神的虐杀",先生因此而自责,甚而写下这篇"忏悔"的文章。是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许多名人也都有过要让孩子玩的说法。孩子在"玩"中懂得生活,学得技能,发展个性,学习创造。然而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严肃性和系统性,教学方法简单化为知识的灌输,使得课堂学习过于抽象和枯燥,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风筝》自发表以来,深爱中外读者的喜爱,在美国和俄罗斯,该文曾多次入选中学生读物。读者大多在欣赏该文时都认为是表现了兄弟的亲情,但笔者认为《风筝》不只表现弟兄间的亲情,自责与反省,而是流露出作者对麻木不醒的儿童的鞭策与唤醒,表达出对封建家庭教育约束了儿童的创新思维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批判这一主题。其理由如下:一、作者已在另一篇文章中表现出兄弟间的亲情,自责与反省。鲁迅在发表《风筝》之前,于1919年9月9日的《国民公报》发表了一篇《我的兄弟》,全文如下:我的兄弟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