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佛家修炼讲究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修学佛法若不出这三界,不能解脱生死轮回,就达不到学佛的宗旨。教师不是修炼佛法的群体,没有“三界”之说。但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也需要有“三跳出”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荀子以“自然”的天和“自觉”的人为基点的生态伦理思想,包含三个基本理念:“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万物和谐理念:“谨其时禁”、“节流开源”的自然保护理念;“节用御欲”、“常虑顾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的生态意识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和生态行为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幼儿园如何真正形成自己的办园特色,已成为当前幼教界探讨的热点问题。那么,什么是办园特色呢?办园特色至少应有三个特点:一是独特性;二是自觉追求,自然形成;三是得到认可。在多年的实践、积淀、总结与提炼过程中,我园逐步形成了“语言教育”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自觉就是动力,兴趣就是自觉的表现,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部推动力。这种动力的产生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和引导。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能逐步培养、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能力。一、引发兴趣教师应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创新教学手段和训练方法,在运用语言、准备活动、练习方法等方面进行引趣,做到整个教学过程的趣味化。1、语言引趣。教师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的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达到“…  相似文献   

5.
<正>师:下面,我们通过“张良留谢”这一语言片段,以小处入手的读史方法,去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层意蕴。(PPT展示)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师:上面这段文字仅仅是一段送礼的描写吗?生:沛公带了两份不同的礼物,我估摸着“白璧”“玉斗”有不同的寓意。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语文界对学科基本问题的思考曾得到最具有普通性认同的是语言(语文)“工具论”“和应付生活论”,其理论背景是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和工具主义,是强调语言(语文)“的器用”的属性,是以取得直接的功利目的和效果作为行为准则的“。语言工具论”,把语言(语文)片面地作为应付生活的工具,使语文教育知识化、技能化、实利化,必然贬抑了人文性、人本性,这种“工具性学习”,潜移默化、不可避免地让使用这“一工具”的人——教师与学生——成为被动的、没有思想“的工具”,养成了他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强化了行为动机上的直接“占有欲”,养…  相似文献   

7.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分析人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画面和写有课堂练习、教学重点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幻灯显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学习第一个故事   1.课堂表演:教师从一学生手中借一本字典,查字后,原物归还。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这一小插曲,猜一成语。 (完璧归赵 )  2.指名分节朗诵第一个故事。   3.幻灯显示相如持璧欲撞的画面。   讨论交流: (1)相如在秦宫是怎样以“骗”对“骗…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指出:“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程朱理学把性与情截然分开并对立起来。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概而言之,“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灭人欲”具体而言则是以“礼”制“欲”,从而要求人们把伦理由一种外在的规范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使人欲由一种内在的需要变成外在的罪恶渊薮。因此,程朱理学  相似文献   

9.
论文提出了关于诗歌内容的七条标准:政治正确、情感健康、普世道德、真实信念、意象鲜明、神秘体验、严肃游戏;关于语言形式的两条标准:语言伦理、形式自觉。任何一首具体的诗歌,都必须同时符合“语言伦理”和“形式自觉”这两条形式标准以及七条内容标准中的至少一条,才有可能是好诗。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西方现代哲学发动了一场“语言学转向”的革命,从语言的角度对传统的形而上学进行批判,维特根斯坦说:“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这种转变深刻影响并启发了文学理论界。正如伊格尔顿所言:“语言,连同它的问题、秘密和含义,  相似文献   

11.
突破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困境,需阐释话语与现代性的概念来源,在“精神世界”“社会世界”以及“客观世界”中总结出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三重困境,即技术语言、政治语言以及科学语言,并基于“天地人神”的四元世界以及“欲技道”共生游戏的理论基础,以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3种创新方式——“艺术”语言、“存在”语言以及“游戏”语言作为回应。  相似文献   

12.
朱熹的理欲观既继承了先儒关于“理欲之辨”的思想,又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其作了阐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欲思想。具体而言,朱熹提出了人在“明天理,去人欲”上的理性自觉,“人欲中自有个天理”,“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以及“以理节欲”的修养论。朱熹的理欲观对于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拉康倡导重新探究弗洛伊德,他以语言为无意识心智的镜子,有意将现代语言学、哲学与诗学中的语言研究引入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因此成为拉康的语言分析,此即为“无意识结构有如语言”。拉康还把主体与主体及他者之间的关系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三个阶段,这三个层次中,想象界是象征界的子群,象征界又是现实界的子群,形成相互影响的三种秩序。拉康重写弗洛伊德的努力,相当程度上也成了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批评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理”、“欲”关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伦理范畴的“理”、“欲”有一个生成过程,并历经了内涵不一的变化。在“理”、“欲”关系演变中,这些是值得关注的:第一,“欲以理节”是贯穿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解决“理”、“欲”关系的主导性观念;第二,“理出于欲中”是显示了“理”、“欲”真实关系的重要命题;第三,对“欲”的歧视性态度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值得警惕的极为负面的主张;第四,“理”、“欲”关系在空间上应该是相互渗透的;第五,由“视欲为恶”到“以理制欲”,再到“以欲生理”。这种“理”、“欲”关系的演变,所表征的是道德价值观念的改变,也基本上是一种积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王印 《现代语文》2002,(5):38-39
孔子云:“情欲信,词欲巧。”“巧”,即语言要生动、活泼、形象。如何使作语言变“巧”呢?坚持以下做法,将会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16.
申文彬 《课外阅读》2011,(12):378-379
常言道:“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人以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与教育管理的关系。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师爱,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孕育情感的氛围中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17.
锤炼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客观事物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我国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语不惊人死不休”“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锤炼字句名言,对我们今天仍应有好的借鉴作用。怎样锤炼语言?本文试作例谈。一、锤炼语言要准确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我们必须反复研究,反复琢磨,才能反映恰当。如唐代诗人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诗人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  相似文献   

18.
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当代写作界出现了一种非构思写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传统的写作理论中“素材积累——构思酝酿——写作传达阶段”“或‘构思’——传达”的过程,是不真实的,是很做作的。同样,中国当代的几代写作家所共同创造出来的这个构思主义写作学的‘假想’,也是不真实的,也是缺乏实践依据的”;…“文章的立意、材料、语言是自觉化的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所阐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实际上就是在阐述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先倡导的“诗赋欲丽”为支持“文学自觉”的重要论据,只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主观臆断。陆机在《文赋》中谈文学创作,更多考虑的不是辞藻如何华美的问题,而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尴尬。梁昭明太子萧统则明确否定了片面追求语言华美的审美意念。认为魏晋六朝文论是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臆断。“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既肯定出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是判断“文学自觉”的标准,实际上又对那一时期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对文学分类的一些阐述加以否定,这样就形成了悖论。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效度和信度是语言测试及其它教育与心理测量质量评价的根本要求。其中,“效度是语言测试的基本出发点”(杨惠中等,1998:55)。同样,Bachman(2000:22)也曾指出:“语言测试专业化和语言测试效度研究是语言测试界现在和未来研究的两大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