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霞玲  汤劲 《今传媒》2012,(7):151-15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视频媒介已经成为高校内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以高校电视台、户外电子媒介、食堂视频等为代表的高校视频媒介逐渐成为高校信息传播的新高地。高校视频媒介的受众主体是全体在校学生,他们的需求成为了高校视频传媒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本文采用实证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高校视频媒介进行受众调查研究,旨在从受众角度给高校视频媒介的建设提出建议,以助其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传播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受众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本文试图从网络媒体及互联网传播的特性入手,进而探讨网络受众不同于传统媒体受众的一些新特点,从而对网络受众的媒介素养培育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开栏的话: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接受者,也是整个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对受众的不同认识和不同态度,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将影响到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和媒介逐步走向市场,受众日益受到各新闻媒体的重视,受众研究和受众调查在我国得以逐步展开,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上,对受众的研究都是不够的,甚至在某些媒体和某些人心目中,受众意识和受众地位、作用还是比较模糊的,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新闻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因此,…  相似文献   

4.
媒介的核心受众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红 《新闻爱好者》2003,(11):16-17
媒介的市场定位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媒介自身定位和媒介的受众定位。当前,媒介之争已经成为受众之争。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受众就等于赢得成功,而赢得受众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传播对象。所以,受众定位是媒介定位的关键,而核心受众定位又是受众定位的关键。无论哪一种定位,成功的秘诀在于,寻求市场“缝隙”和传播“盲点”,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作为商业化运作的结果,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媒介格外重视受众调查,每一种媒体、每一家媒体都确立自己的核心受众,并根据受众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化传播时代,信息从大众传播转向个性化精准传播。电子阅读用户的需求细分成为吸引受众、提高传播有效性、推动电子阅读产业发展的首要工作。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于媒介的"使用与满足"各有不同,表现在媒介期待、媒介接触和需求满足方面也各有差异。这些细分需求为电子读物的生产、设计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无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是在受众生活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现象越来越明显。本文中将透过媒介的"高频化"使用、"器官化"发展、"奴隶性"依赖这三个方面的表征,深入探析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探讨媒介依赖之于受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媒介环境,而媒介环境决定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我们可能已经明显地感受到,随着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影视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影视媒介消费占据了人们大部分业余时间,成为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人们的文化素质也决定其文化消费的方式。受众的文化素质不同,其选择文化消费的方式也不同。受众素质直接决定着影视艺术传播的效果。受众素质是构成影视艺术传播环境的特殊要素。传播效果取决于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方式、传播的范围、传播的场景等,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素质,尤其是影视艺术传播,受众素质是决定影视艺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受众与主流媒体合作,借助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参与大众新闻传播是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一大特色.通过历史分析的角度,总结了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点缀”、“收编”和“共谋”,并指出吸引受众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发展空间在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新闻报道内容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9.
李武祥 《记者摇篮》2006,(10):50-51
随着大众传播事业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受众不仅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媒介,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媒介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如今的受众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对受众的保护和解放,受众早已不再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或被动的接受信息者,在传播过程中,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也在日渐凸显。一、受众喜好左右媒介发展方向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媒介如果不想被挤出市场,淘汰出局,就必须要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受众意识。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谁能赢得受众,谁就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受众得到了媒介前所未有的关注,满足受…  相似文献   

10.
任淼 《新闻前哨》2020,(3):64-65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新媒体用户数量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新媒体受众媒介素养问题日以凸显。本文根据相关调查数据,简要分析了我国新媒体受众媒介素养的现状,并对如何提升受众媒介素养,营造更加健康的新媒体传播环境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受众:一个过时的概念李盛之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催生了诸多传播理论与模式。受众做为传播学的基础性概念,日益得到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更多关注,表明了受众所概括的内容在传播事业中的重要意义。但是,电子媒介的高速发展,传播媒介中公众意识的普遍流行,不禁使人对"受...  相似文献   

12.
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剑  李征 《新闻前哨》2004,(10):52-53
节目主持人是电子媒介发展的产物。主持人在大众媒介中担任着人际传播的特殊角色,承担着信息传播的功能,使受众更易于接受媒介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信息传播高度现代化、全球化的环境中,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现今的受众有了对传播内容的选择、接受、利用、放弃的能力,获得了一种新的权力形式和权力意识,不再是媒介被动的顾客,而是对文化工业史具有批判性的主动推动者,因此研究受众心理、贴近受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体在社会舆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闻也开始随着从媒体本位论转变为受众本位论,新闻的重点从传播者的角度为中心逐渐变成受众怎样利用媒体信息,从而在媒体的传播现象中获得信息满足,并根据这种媒体新闻来源确定大众传媒的成效,以及之后传媒的走向。基于对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重要性的了解,继而提出了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特色现象,最后总结出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问题。目的在于通过对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一系列理论性的介绍,能够对我国目前新闻传媒种种现实能够有更深层次的剖析,对日后研究受众参与媒体的理论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浅谈媒介传播的受众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媒介传播的经营方式走向产止化,媒介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靠受众对媒介的认可度.因此,如何满足受众成为近年来媒介传播探讨的话题.在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前提下,要让媒介传播更具有为受众服务的功能已是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受众媒介素养提升中的媒体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媒体的发展,作为传播主体,应该在受众媒介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从建立健全媒介信息传播的问责制度、强化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引导受众媒介素养提高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理论逐渐形成。媒介和女性主义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义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媒介通过其传播内容间接地表达对女性的观点,而女性在媒介中的形象、媒介女性、女性受众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各方因素的影响,隐蔽地呈现出边缘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马玉宁 《新闻世界》2013,(12):127-128
受众观念研究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闻传播学界和传媒业者的重视,当前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趋势,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研究是传媒业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受众观念研究回顾,梳理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受众研究的成果,通过对当前我国媒介融合进程及现状的再认识,对媒介融合时代受众观念研究进行学理上的探讨,试从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以受众观念研究的视角为当前传媒改革提供突破口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受众研究从"魔弹论"到后来多种多样的受众观并行,除了不停地在受众更有力还是媒介更有力的观点之间摇摆外,在技术层面上,也经历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几大媒介的产生与发展.互联网作为新媒介,参与性、开放性更强,而"新媒介的受众和使用者也越来越具有主动选择性、自我导向性,既是文本的生产者也是接收者".①在以往探究受众效果的时候,其所研究的信息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信息都由媒介自身生产.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也可以由受众参与生产,造成媒介生产的信息与受众生产的信息一同传播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谈谈我国受众媒介接触与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分析了近年来多次调查中受众媒介行为的性别差异及调查者不同的结论后,指出,在各种媒介接触和使用的日常活动中,不同性别的受众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存有某种系统性的兴趣偏好,男性受众对于新闻类传播内容的接触和兴趣,往往强于女性,而女性受众对文艺类传播内容(戏曲除外)的接触和兴趣则要强于男性受众。某些调查还发现不同性别受众在接触媒介的类型、和时间频度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比如女性更多地使用电子媒介,而男性使用印刷媒介的比例高于女性等。作者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是由非性别因素(如女性的整体文化程度、妇女的闲暇时间等)引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