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在《我国道教的养生思想简论》中论述了我国道教养生思想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乐生恶死的人生观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基础上,对道教的精神修养、形体锻炼及呼吸修炼等方面的养生思想进行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道教养生思想是我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于东汉三国时期,昌盛于唐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则由盛转衰,并逸出宗教转入社会,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而使道教的养生思想逐渐成为广大民众健身祛病的指导思想,道教的养生方法也成为我国人民健身祛病的养生方法。道教的养生思想主要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养生观和道教哲学的基础上的,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道教养生思想体现了形神合一的生命观。道教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与其他宗教的生命观大相径庭,如佛教认为人体的形与神是可以分离的、认为灵魂是可以永生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化形态学的原理,对道教养生文化这一中国传统宝贵财富进行分析和总结,再进而以文化发展的规律提出道教养生现代化的策略,以促进道教养生的全新发展.文章分别从文化形态学关于物质、制度和价值三个层面对道教养生现状和发展进行分析和归纳,探讨道教养生现代化进程可行之途径.  相似文献   

4.
李光富 《武当》2009,(7):42-43
在道教浩如烟海的养生理论力作中,我认为唐代高道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以其独到的见解,丰富的内涵,强有力的可操作性,成为我国道教养生术中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5.
道教作为我国本土的一个宗教,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张三丰作为道教中一个有名的道士,他在道教的地位和影响力及养生术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的创始人一说至今还存在分歧。本文主要从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养生理论和张三丰在道教的地位和影响力及他的养生思想去分析太极拳和张三丰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道教的养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创新,对传统体育养生有深刻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继承了中国古代道教的养生思想,进而加以修改、创新,从精神性情与物质躯体两方面来构建和谐的人体。文章通过对道教理论及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发展现状的阐述,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道教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修炼形式上和现代处世上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7.
刘学春 《武当》2011,(3):34-35
《内经图》又称《延寿仙图》,以山水人物为主要表现形式,既是一幅道家内丹修炼图,又蕴含老子的养生思想、岐黄和道家之文化。整体上看,此图犹如一个发育良好即将从母体分娩的胎儿,又如同一个正在打坐修炼者。《内经》所注诗文和图像,其中隐喻了《道德经》和《黄帝内经》两部经典著作基本理论及道教和中医养生学说。现存有明确出处的版本有四  相似文献   

8.
以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为代表的内家拳为例来探求内家拳拳法所蕴含的道教思想及道教养生文化,探求中国传统武术内家拳及道教养生文化之间的关系,启发和树立现代人正确的养生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9.
以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为代表的内家拳为例来探求内家拳拳法所蕴含的道教思想及道教养生文化,探求中国传统武术内家拳及道教养生文化之间的关系,启发和树立现代人正确的养生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0.
道教养生思想是我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养生思想创树于东汉三国,形成体系于两晋隋唐,昌盛于宋元,明清以后则逸出宗教转入社会。该思想的主要理论: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乐生恶死的人生观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11.
秦文军 《健身科学》2012,(11):13-13
司马承祯认为,在道教信仰中,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所谓“道”,就是在养生的基础上使自己得到长生。因此,人生最大的目标应该是努力去养护、珍惜、发展生命的本身,将身体的养护置于一个极高的尺度之上。但道教中的养生方法有多种,诚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坐忘论》则从三个方面体现了司马承祯的养生思想:一是养生须静心。心神是生命存亡的根本,若心神虚静至极,意志平和,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12.
杨群力 《武当》2003,(1):26-28
一、武当武术养生特点 (1)武当武术养生的思想基础是重视今生武当武术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而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精义。道教对人生是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中的运动养生思想及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经验和成果,并汇集成《素问》和《灵枢》。养生防病是《黄帝内经》的重要思想之一,运动养生又是《黄帝内经》养生学的一个分支,书中虽未明言运动养生,但其中记载的散步、导引、按跷、吐纳、冥想等一类运动方法,应为运动养生的先导。本文从《黄帝内经》的宇宙观、生命观等基本观点出发,探讨运动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论道教,儒家,释家的养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方法,对我国道教、儒家、释家三大流派的养生思想作了全面的论述,指出了各大流派养生思想的真谛和内涵,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起着推波助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气功”渊源悠久,中国《内经》、《千金要方》、《刻意》、《钟吕传道集》、《伍柳仙宗》、《悟真篇》等古典著作及唐代名医孙思邈的《论养生》等均有论述。医圣先祖们能指下生春,起死回生,济世于民,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遵训老师口授道教《河车功》即周代的《周天功》法。参照中医基础理论,结合自己起死回生的养生练功实践,写成此“道教《河车功》法入门”。  相似文献   

16.
武术内家拳与道教同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内家拳拳理的核心思想即道教的"道"的核心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习练或研究内家拳,最重要的目的是修身养性,领悟经典传承。道教内丹之学,源远流长,其养生观是一个注重有机整体的体系,是科学的养生观;内家拳的拳理体现出许多道教内丹养生思想的生命观和修持观,其精髓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7.
从养生的层面探讨太极拳的形成无疑是得益于道教文化的直接熏陶,但归根结底离不开道家思想的底层滋养.太极拳中“气”的运用继承了道教对于“气”的实践,但追本溯源是沿用了道家对于“气”的理念.对于道教,在文化背景的神秘面纱之下,《黄庭经》成为太极拳与其之间的直接连结物.而太极拳中的“气”则无疑是《黄庭经》中“呼吸法”的最好体现.同时,也成为太极拳与道家之间最本质的纽带.  相似文献   

18.
金元时期,全国道教分化成全真教和正一道两大教派,全真教批判地继承了传统道教养生方法,重视“性命双修”的内丹修炼方式,这种修炼方式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对金元时期全真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和研究,分析和讨论了全真教养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性命双修、清静养心、动静得其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养生思想是道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旨在其产生背景下,运用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从形而上的"心"对道教的养心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大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刘嗣传 《武当》2010,(3):24-25
道家道教传统的养生思想中有“中和”之道,吸收阴阳之说,在《黄帝内经》以及其它医学或养生著作里,把人体划分为一系列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拼以认识和揭示人的生命本质,以及新陈代谢、气血运行的过程与规律等为主要内容。认为阴阳平衡(是为“和”),则人健康长寿;阴阳失衡(是为“离决”或“离”),则人体机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就会发生病变,损害健康乃至于危及生命。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所强调的:“养生不可不察阴阳之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