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设计意图】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情真意挚的美文。“美文需要美教” (韦志成语 ),因此,对这首词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美读。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也通过学生涵泳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2.美赏。首先要找好切入点。《雨霖铃》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绘画,它需要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使它有形可观,这样才能进行审美教育。加上柳词情景交融而形成意境美,因此,把赏析这首词画意美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又是课堂教学重点。赏析拟分三层: 1.意境赏析——词中的…  相似文献   

2.
曾几何时,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语文课堂对诗词的阅读总跳不出“主题”“手法”“语言”“形象”的框框,即使有突破者(如赵谦翔先生的“绿色欣赏”),也深受学生素质教师学养等诸多因素影响,何况还有高考利剑的威逼,几人敢走多远?假如我们以多元教学为切入点,来审视柳永《雨霖铃》的阅读教学,应该有另一种景观。一、多元导入——激发学生多元思考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多元的导入常带来精彩的开始。对于《雨霖铃》的教学,我们试做几种导入设计。1.《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也堪称婉约词代表作。阅读这首词,可以从柳永因仁宗皇帝“…  相似文献   

3.
周扬莉 《现代语文》2007,(11):55-56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理解《雨霖铃》这首词,学会品味词的意象意境,从而提高赏读古典诗词的能力;能力目标:结合文秘专业的特点,通过学生对《雨霖铃》的朗读、品味,使她们在领悟词的意象意境的基础上,能说出自己的一番感受,从而达到培养她们理解、审美、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音韵学理论,从语言音韵角度,聚焦考查柳永《雨霖铃》及其与许渊冲英译本音韵的共性及个性。研究发现:第一,音节结构上《雨霖铃》及英译本韵腹和韵核使用中英相近的发音字母以保持最大程度的音韵相似性,运用响音性原理感性认知诗歌情感表达;第二,《雨霖铃》的韵脚及其许渊冲英译本的韵尾在音韵上符合各自的音韵规则,具有错落有致的音乐美。第三,柳永《雨霖铃》及其许渊冲英译本音韵节奏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5.
《雨霖铃》本唐教坊曲名,因柳永“借旧曲另倚新声”作词《雨霖铃》(寒蝉凄切)而盛名.本文试从该词牌的起源,词格、词作概况以及其在宋词史上鲜有问津的状况等三个方面出发,以柳永《雨霖铃》为例来对其进行简要探究,来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柳永,生卒年不详,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因他的一首《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词句,仁宗知道后认为柳永过于狂妄,不  相似文献   

7.
画面 ,是散文架构的基本单元 ,散文长度的含义往往就是若干画面以一定方式的连缀和组合 ,创造出一幅幅动人的艺术形象 ,给人以美感 ,使人读之如临其境 ,并能临境生情 ,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从而给人以视觉的美感。画面的直观美所谓直观 ,就是以最直接的手法 ,使构思的画面充满视觉意识 ,能够最迅捷的引起读者的心理效应 ,产生见解的视觉形象 ,这种画面构筑了一种可见、可闻的生活方式 ,从而使读者情不自禁地沉浸在作家所表现的艺术氛围内 ,达到引起情感共鸣的目的。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 ;辛弃疾《青玉案》中“蓦然…  相似文献   

8.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作品。反差手法是文学创作的常见手法。基于反差视角,赏析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意蕴,体会词人丰富而细腻、真实而感人的内心世界,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培养学生的宋词审美鉴赏能力尤难,本文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从语言审美、情境审美、文化审美三个角度分析如何对宋词审美鉴赏,借此实现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北宋柳永的《雨霖铃》与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苏小小的《蝶恋花》、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邓千江的《望海潮》、吴激的《春草碧》、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朱淑贞的《生查子》、蔡松羊的《石州慢》、张先的《天仙子》等,曾被人誉为“宋金十大曲”。但无情的岁月,如大浪淘沙,其中一些当时被人们交口赞誉的“金曲”失去了它的光泽,只剩下苏、柳、辛的三支曲子,流传至今,长盛不衰,尤以柳永的《雨霖铃》更以其真率明朗之美,而愈来愈显露出熠熠生辉的艺术光彩。  相似文献   

11.
本课所选的宋词二首,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漫》.《雨霖铃》是作者在离开对京时对话别情人之作.“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指晚秋的蝉,它们的鸣声是有气无力的,所以说“凄切”.这既点明了季节,而且创造出一种令人悒郁不舒的气氛.“长亭”点明了地点.古时驿路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长亭既为行人休息处,又为人们送别处.这里点出长亭暗喻离别之情.“晚”字点明了时间,这既使上文寒蝉的鸣声加重了凑切之感,又给下文“兰舟摧发”埋下伏笔.“骤雨初歇”的“骤雨”是说因为下了一阵急雨,所以船暂时未开,使得两人有下文“留恋”的机会.“初歇”则写雨停,而且天已“晚”,开船的人便不得不“摧发”了.  相似文献   

12.
还是“方留恋处”好贵州杨言伦人教社职高版语文课本第二册385页:在入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时,编者据《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把"方留恋处"词句改为"留恋处"。似为不妥。其一.清人万树新编《词律》(20卷)载宋代人黄裳《雨霖铃》...  相似文献   

13.
《雨霖铃》一、教学目的的确定《雨霖铃》系写与情人(乐妓)话别之情,表现了封建文人缠绵悱恻的情调,这种思想感情不易为今天的青少年理解。这首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写作,有着借鉴意义。词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至今仍脍炙人口。缘此,可确定本篇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4.
罗素说过:美好的人生是一种由爱所激励,由知识所指导的生活。绘画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功能,为了使学生在绘画教学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五觉”、“五度”训练。一、运用五种感官观察事物以及画面对感观效应的刻画———艺术体验要画好一幅画需要贮存大量各方面的信息,而且只有把各方面信息整理归纳后,再利用绘画媒材物化出来,才能创作出主题鲜明、画面生动的作品。“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于客观世界的感觉。”(毛泽东)“五觉”训练就是对人的五种感官的训练。1.练视觉。眼睛可输入信…  相似文献   

15.
《雨霖铃》是柳永最负盛名的一首慢词,为宋元时期广为传诵的“宋金十大曲”之一。它能悠悠千载,流传不衰,至今仍为人们击节赞赏,除了思想内容上不无一定的积极因素外,最主要的是由于词人运用他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婉约有致、曲尽其妙地表现了恋人悲离伤别的情怀,具有感人心脾的艺术魅力。本文着重分析一下这首词的几种艺术手法。一、逐层深化,委屈尽情,是《雨霖铃》艺术特点之一。清袁枚《与韩绍真书》说:“贵  相似文献   

16.
浅说"列锦"     
每每读到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总有一种凄美的感觉,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充满离情别绪的生动画面。同时,又往往联想到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以为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原来这些清词丽句用的都是“列  相似文献   

17.
刘松 《中学文科》2008,(4):143-14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解释的:  相似文献   

18.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化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特别是书写离情别绪已经成为古诗中的一大主题,本文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谈谈如何提高学生鉴赏离情诗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点染,本是绘画术语。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到:“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相似文献   

20.
柳永的《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品。通过赏析重点词语、赏析意象、赏析手法来体会《雨霖铃》中诗人悲伤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