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2年端午期间,有幸参加在屈原故乡举行的“屈原学术讨论会”。会上,聆听了不少高论,为之耳聪目明。但对于某些看法,我却不敢苟同。譬如,有的同志把屈原的“爱民”夸张到不适当的地步。他们的口中与笔下的屈原,可以称之为“爱民模范”而毫无愧色(但他们却讳言屈原是“忠君”的);屈原似乎已经是人民大众的“牛”,并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他们所持的理由,不外乎是郭沫若同志五十年代初曾主张过的那些。例如,《离骚》:  相似文献   

2.
音乐的聆听     
郝姗姗 《新疆教育》2013,(13):170-170
课堂中我们应多倾听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谈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对音乐作品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看法。也许我们会听到许多全新的理念,让许多古老的、古典的音乐作品穿上时代的新衣。如果我们仍是传统式的教学法,板着面孔对学生,师道尊严的外衣永远脱不去的话,那我们将失去的不只是学生的爱戴,更多的是你得不到学生的时代思想,无法与他们沟通。另外,聆听声音始终是初中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设置情境,加强聆听的魅力。给学生一个音乐背景,设计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重视初中音乐课堂中音乐聆听所占的比重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观察,让我们学着判断;聆听,让我们学着思考。也许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观察,但我们却可以有多种渠道去聆听。教师,需要观察、需要表达,但更重要是需要聆听。聆听名家演讲,如同与高人对话,让我们开阔视野,与思想同行。通过名家开讲,教师们可以获得一把求解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实、改革与发展、科学与人生、物质与精神、道德与审美、文明与健康等一系列人生基本问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上课铃尚未敲响,学生正在陆续进入教室,老师提前两分钟开始了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播放。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着屈原行吟图、湖北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等6幅照片,同时音箱里传出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舞演出队用编钟演奏的古乐曲。教室两侧悬挂着老师书写的条幅,两幅是《离骚》中的名句,还有两幅分别是司马迁、杜甫对屈原的赞誉。有的学生在走廊里还谈笑风生,一进入这样布置的教室,就在讲台前驻足聆听悠扬的古乐,好奇地看着屏幕上画面。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们,这些学生已经对这一课的内容产生注意了,那么他们就可能较快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5.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聆听。我们聆听阳春柳絮漫天飘扬,似舞女轻抖水袖,轻盈舒缓;我们聆听盛夏杨叶交错,如金玉相擦,玲玲盈耳;我们聆听深秋风过枫林,萧飒冷峭;我们聆听隆冬寒风狂飙,铮铮不绝于耳。我们聆听“雨打芭蕉”的淅沥;我们聆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飘然;我们聆听“碧溪弹夜弦”的韵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需要聆听。我们需要聆听父母的忠告,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劝慰。教师,需要聆听孩子们的心声……怎样才能做到“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呢?直到有一次应邀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苏教版课标教材),置身于孩子们…  相似文献   

6.
第一部份探讨屈原司马迁人生观的异同,认为他们的人生观同源于儒家,但表现了不同的取舍,都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具有积极意义人生境界的极致,抑此而扬彼是不恰当的。第二部份探讨屈原司马迁文学观的异同,认为他们的文学观虽皆标“发愤”,但却具有不同内涵:屈原强调先知超前意识与世俗平庸的冲突,司马迁则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屈原将文学看做超功利的、抒发个人情感的需要,司马迁则认为文学是功利目的的载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司马迁将屈原“发愤”说对黑暗现实“怨”的内核发展为对封建专制的激烈反抗和尖锐对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闭目沉思:这算不算“创新”?这是不是独到见解?为何成人阅读时没有这样的想法?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屈原,他们还怎样看待自愿为变  相似文献   

8.
明遗民是一群游离在主流社会边缘的特殊群体。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危殆,使他们理想受挫,身心受创。在艰难的处境中,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历史,试图在往圣先贤那里寻得慰藉和力量,屈原就是其中最受关注的对象。明遗民出于现实的需要,他们美化屈原形象,笺注屈原作品,继承楚辞技法进行文学创作,掀起了一股接受屈原的风潮。探究明遗民对屈原的接受情况,不仅对明遗民的精神状态、文化创造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屈原接受史的发展流变也具有更深刻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们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生活的感受,体验他们对音乐情感的表达。这就需要具有"音乐的耳朵"。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学生边听音乐边讲一、设计活动,培养听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工作中,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改革需要勇气、责任心和政治智慧。在过去的25年间,我们曾和全球数千名专业人士一起共事,其中包括很多学校的督学、校长和教师,他们都曾有过担当领导工作的经验。我们聆听了他们的故事,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屈原研究一直在原地踏步,学者们从来没有勇气提出新思路,解决新课题.其实屈原及其作品研究需要重新确认七个难题:(一)屈原名字源流;(二)屈原生日源流;(三)屈原官职源流;(四)屈原作品流变源流;(五)屈原列传中的屈原事迹;(六)屈原故乡源流;(七)屈原放逐问题;我们要设法解救屈原,要恢复屈原普通人东地兵的人性、人位、人格,要把他从似人非人的神鬼境地拉回来,不能让他的灵魂再遨游天宫,要恢复他东地兵的本来面目.我们要设法阻止東汉王逸《楚辞章句》荒诞注释的扩展,完全抛弃汉代俗成的错误,重新运用先秦时代甲骨文、金文、简文文字原意注释屈原作品,恢复屈原作品章句的原意,这样我们才可能读通先秦时代的屈原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屈原作品的历史价值,才可能恢复屈原的原型.  相似文献   

12.
渔父形象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是隐逸思想或者说道家处世哲学的具象化。长期以来,在偏重挖掘圣贤光辉思想的影响下,渔父形象往往作为屈原人格的对照,被当作反面人物来看待。其实,屈原与渔父对生存的选择,不是美与丑的对立,而是对世俗人生的超越,他们各自彰显了不同的人格魅力,渔父与屈原是与世俗相对立的两个美的化身。生存还是毁灭,屈原与渔父对生存的选择,给我们更多的是两种唯美指向。  相似文献   

13.
作者依据高考作文话题的需要,对有关屈原的写作材料作因果分析,从而写出有史论价值的文章。如果能将结句改为“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楚王的昏庸”或“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屈原的自我圣化”,文意就更集中了——在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中,宜集中论“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需要教育的,但要更好地教育学生,则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教育方法。要教育学生,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要聆听学生的心声并体察他们的行为。儿童言语率直,既无所顾忌,又并不像大人那样深谙言语的涵义,其渴望获得理解,并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是一种合理的需求。我们要尊重和保护学生说心里话的天性,应  相似文献   

15.
请聆听,我们的心声,老师。请聆听,老师——时间像怎么也跑不累的小兔子,转眼,我们已经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了,也许,我们不再需要老师寸步不离的督促,不再需要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也许,我们需要的是自己成长的空间,需要的是抓住即将逝去的童年……  相似文献   

16.
刘安对屈原品评具有二重特点,一方面认为他“忠”、“信”、“洁”、“廉”;另一方面又视之“轻举浮游”。这些看法,与西汉流行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就其原因,除了受屈原作品的影响外,也为刘安与其宾客崇尚的道家思想所决定。他们对屈原的有些评价,反映他们对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最终走上自殉之路有误解之处。在对屈原的评论上,刘向、王逸接受了刘安的观点,并有所发展。他们对后世关于屈原人格精神的认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能够用心聆听纽约的史蒂文·旁德校长认为“:成为一名领导有方的校长,最重要的特质之一是认真聆听,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在聆听他人的过程中,我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去帮助学生和家长,并为教师提供一些支持。”校长比尔·梅耶也同意这一点“:一般来说,人们并不期望校长能解决他们的问题。而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需要一些人去听他们讲他们所关心的事情。一个有效的管理者能判断出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并专心聆听。”校长玛丽·埃伦·爱博认为:“今天的校长需要发展一种教师领导力,促进家长的参与,推动临场决策,而且所有的决策都以所有学生…  相似文献   

18.
请聆听,老师     
请聆听,我们的心声,老师。请聆听,老师——时间像怎么也跑不累的小兔子,转眼,我们已经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了,也许,我们不再需要老师寸步不离的督促,不再需要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也许,我们需要的是自己成长的空间,需要的是抓住即将逝去的童年……请聆听,老师——初二年级,生物、地理的会考,像千斤的重担,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眼看只剩下十几天的复习时间了,您却依然把您所教的学科列为重中之重,将原本只需要抄写的内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历代许多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屈原及作品进行了多层次的评价。从这些评价中,我们发现相互间存在着诸多分歧,每个人推崇的、批评的各不相同。认真寻求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分析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这对于屈原及作品的深入研究将会有大的益处。一曾为屈原立传的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这样评价屈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之作《离骚》,盖自  相似文献   

20.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不朽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汉正是接受这种影响的第一个时期。 然而,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态度不同,两汉文人对屈原的认识和评价,又有所不同。简言之,他们很尊重屈原,学习和摹拟屈原的作品。但是,他们有的极力推崇屈原;有的则同情屈原的遭遇,并借悲屈原之志来抒泻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有的却指责屈原的所作所为,并宣扬了有害的消极避世的人生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