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底,"凤姐"因一条征婚帖子迅速"走红"网络,网络媒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报道她的雷人言行,引起网民的热议.之后,报纸,电规等传统媒体也跟随网络进行了大量的跟风报道,而传统媒体对于"凤姐"的报道又被转载到网络中来,引起新一轮的波澜."凤姐"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现象.时至今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仍"乐此不疲"地挖掘"凤姐"的新闻,并对其进行无聊低俗的报道."凤姐"的走红与"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兽兽"、"犀利哥"等这一类"网络红人"如出一辙,但引来更多的关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间越来越频繁的"议程互动",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辞海>中,"红人"的解释为"受宠信的人"."网络红人"最直观的解释就是网络中关注的人.对于"网络红人"的发展,有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其一,根据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分为文学"网络红人"阶段、图片和视频"网络红人"阶段,以2004年为间隔点.后者通常又被细分为图文时代和宽频时代.其二,根据成名的意愿,分为主动成名与被动成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图片和视频阶段那些主动寻求成名的"网络红人",如芙蓉姐姐、凤姐、二月丫头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名人"凤姐"的成名历程,探究其成名的推广策略,对如何进行网络推广做出思考,提出需找到并反复强化核心炒作点,策划有创意的故事,并审时度势,在不同阶段巧妙地利用不同媒体进行造势等几种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现代传媒几乎进入了一个言必称"策划"的时代.在"为人作嫁"的传统传媒理念中引入并培植传媒的策划意识,意在促使传媒活动从相对被动的技术性加工走向充满主体精神的整合、建构与创造活动.现代传媒不可避免地陷入信息无限增长与人的注意力相对有限的内在矛盾之中,策划往往成为传媒人确证职业位置和实现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成为传媒主体最为核心的素质构成,甚而成为传媒形而上的精神与灵魂.  相似文献   

5.
"企业家"的称谓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但改革开放多年了,"传媒企业家"的概念在官方文件中迟迟未出现.在传媒走市场的步子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传媒企业家"的概念早于官方文件,在业界已经悄悄流行,在某些民间或半官方的论坛中,常会将一些具有复合型素养、有传媒运营能力的传媒领军人物称为"传媒企业家".但在官方文件中没有这些提法,直至最近<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出来之后才看到"培养企业家"的提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网络社会中风行着各路以"哥""姐"为称号的人物,引发公众和传媒的热议,其中典型的如"犀利哥"、"凤姐"。本文认为,无论是否出于炒作目的或存在网络推手助推,这些"哥""姐"们接受的是大众狂欢式、围观式的消费。在传媒消费主义视域下,"哥""姐"现象之热背后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式微,人文精神和传统消费文化价值的沦丧,以及大众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弱化。  相似文献   

7.
强势传媒即在众多传媒中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传媒形式.从整个多元传媒的格局来看,电子传媒显然是当之无愧的强势传媒;而从电子传媒这个范围来说,影视和网络又是强势传媒.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是技术理性时代传统传媒产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它极大地改变了传媒产业的生态环境.在当前语境下,强调"媒介融合"就是强调互联网、新媒体对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市场化的同时坚持传统传媒产业的责任担当,是传媒产业的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9.
现代传媒利用传播霸权启动了人们欲望逻辑程序,从而形成了传媒无意识.这种由传播和欲望共同塑造起来的传媒无意识,正是现代社会最为成功的一种压抑机制,它在欢声笑语中让人们主动放弃了对"异化"的反抗.警惕"传媒无意识"对欲望逻辑的遵从,呼唤现代思想启蒙的价值,对恢复人的感性生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网络红人"的界定与类型 本文中所说的"网络红人",是指在网络.卜受到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人在虚拟的网络媒介形象和真实的社会人之间不断转化,而其自身的某一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经济已形成美、欧、亚三大板块.与之相适应,世界传媒市场"三分天下"已是必然.相对而言,美洲与欧洲传媒市场已各自形成板块,而东亚传媒市场板块正在孕育之中.东亚传媒市场构建板块是东亚人的必然选择,而中国在这个板块构建当中应当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海峡两岸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作为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媒介的信息流作用日益凸显,提出构建"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在此背景下,建设"两岸传媒共同市场"当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基本原则,以期为两岸密切传媒交流提供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诺斯悖论"涉及的是国家自主性问题,这一问题在传媒领域同样存在.传媒自主性与传媒公共性是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的,传媒改革的过程也是两者关系失衡的过程.重建传媒公共性,需要重新确立传媒自主性与传媒公共性的均衡关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传媒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传媒组织、政府和公众三者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数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媒体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数字化普及度逐年递增,涉及的行业也越来越多,以信息行业为例,其对网络数字化发展的依赖程度呈上升趋势,而传媒行业属于信息类行业,因此,想要将传媒行业发展壮大,就必须借助网络和大数据的帮助,同时,需要将与之相关的行业联合起来,也就是所谓的媒介融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信息都走向融合,这使得大众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消费兴趣更加广泛且越来越难以定性,给传媒行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传统媒介已经不能满足大众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新事物的产生,媒介融合就是在这样大环境下的产物,而影视行业如何在媒介融合大势下,有效地用最简单的方式博取观众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主动关注和接受影视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将是新媒体人需要探索的问题.张传香所著的《媒介融合下影视作品的宣传推广策略》向读者传达了各行各业网络多元化发展的现状、媒体人对电视媒体的宣传策略探索、电视剧宣传模式的创新和媒介宣传的规律,此书可以作为参考性材料运用到当今影视作品的宣传策略中.  相似文献   

15.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同时也是社会各领域发展的航标.特别是技术飞跃式发展的新时代,尤为迫切地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当前我国传媒生态面临着诸多问题、传媒文化领域建设尚为薄弱,在各种新技术和外国文化的冲击下,传媒文化的发展进入了迷茫期.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及时回应了这一问题,并引领我国传媒文化建设走向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职能定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从互联网崛起为崭新一代的传媒以来,网上信息流通的空前自由度备受褒扬,被视为互联网技术特征之一.将网络与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自在流通联系在一起,似乎已成为讨论网络的思维定势.网络似乎提供了一个没有人把关的无限自由的信息平台.人们不必只阅读单一信息源的信息,而能够从许多信息中随心所欲地"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甚至可以将自己独家的信息和个性化的观点传播给他人.于是,我们不禁要问:网络时代,还需不需要编辑?  相似文献   

17.
10月28日,在由封面传媒主办的"创联未来——2016(中国)C+移动媒体大会"上,封面新闻2.0版本上线.华西都市报社社长、封面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鹏说,封面传媒要打造的是"智媒体",是智能媒体,也是智慧媒体,尤其是要弥补机器算法带来的过度推荐等缺陷,加强人工干预,突出体现"价值引领下的技术驱动",为技术引擎赋予正确的价值,保持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做内容生产的"清流".封面新闻如何与《华西都市报》进行融合?李鹏说,《华西都市报》实行"双品牌"战略,充分彰显《华西都市报》品牌,强势打造封面传媒新品牌,进而以"双品牌"为支撑,以"双引擎"为驱动,推动《华西都市报》和封面传媒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为民 《传媒》2004,(7):42-45
2002年7月,华西都市报根据市场竞争态势,结合报社实际情况,提出了实施"三个转变"、进行"二次创业"、打造"西部一流传媒企业"的战略.所谓"三个转变",就是从传统的报人向传媒经理人的转变,从办报理念向经营理念的转变,从传统的报社向现代传媒企业的转变,即人的转变,观念的转变,体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随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文化产业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报业、广电、出版、网络、手机等传媒业态加速融合,传媒业的市场结构、发展模式,组织结构等发生深刻变化,"市场化、资本化、集团化、全媒体化"特征日趋明显.当前,媒体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内容层面的竞争,更多是以资本为平台和纽带,融合内容、商业模式、运营管理、人才等全方位的竞争.面对传媒业的新形势、新任务,如何以资本、重组和上市为纽带,跳出传媒做传媒,抢抓政策机遇,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大型传媒集团和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成为摆在传媒集团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靳舍 《传媒》2018,(14):89-91
融媒体时代,传媒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旺盛,但每年传媒专业的毕业生中都存在着找不到合适工作或者脱离原有专业的现状.这种现状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传媒行业发展过快,另一方面则是高校的新闻教育与业界需求存在明显的矛盾.我国的新闻教育中存在着高校与传媒业间的壁垒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精"与"全"两难的矛盾.本文对融媒体时代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困境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供给侧"思维下新闻教育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