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秋天的怀念》和《第一次抱母亲》是两篇从不同角度写母亲的文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对这两篇文章的解读独具匠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母亲情结,而且领略了其课堂教学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正>《秋天的怀念》和《第一次抱母亲》是两篇从不同角度写母亲的文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对这两篇文章的解读独具匠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母亲情结,而且领略了其课堂教学的独特艺术魅力。一、精彩朗读,奏响课堂动人的旋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一直是重头戏,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最动人的旋律。  相似文献   

3.
今年暑期,我又幸运地读到了于永正老师主编的《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品读名师课堂119个经典魅力(小学语文卷)》.这本书汇集了全国多位著名特级教师119个课堂经典细节,采撷了名师课堂上的最亮点,定格成一个个特写的镜头,展现在我们面前,让这些经典细节所展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人格魅力,融入更多老师的心中,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 一、课前交流,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 于永正老师被称为是“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天使”.  相似文献   

4.
我读了张庆老师撰写的《语文教学必须“倡简”》,看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录像,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减法思维”,也需要“加法思维”。一、关于“减法”思维1.制定目标时要做减法。老子曾说过:少则得,多则惑。”课堂教学也如此。一节课如果目标多,每个目标分配的时间就少,所以在制定目标时要做减法,让目标单纯一些。于老师将《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初步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2.老师的告诉要做减法。古代文论中有“意在言外”之说,…  相似文献   

5.
最近,笔者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精品示范课《月光曲》,又一次被于老师那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折服,尤其是对于老师“蹲着板书”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6.
张新华 《山东教育》2005,(19):66-67
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有幸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课前备课钻研教材的功夫,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解读文本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一、名师的风采前不久有幸聆听到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饱含亲情的美文——《第一次抱母亲》。于老师用完整的两课时向听课老师生动、具体地诠释了苏版教材所提出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八字方针,其中的一处朗读指导更给在场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有幸聆听到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饱含亲情的美文——《第一次抱母亲》。于老师用完整的两课时向听课老师生动、具体地诠释了苏版教材所提出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八字方针。其中的一处朗读指导更给在场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笔者有幸在周总理故里淮安参加了第10届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窦桂梅、孙双金、薛法根、孙建锋、赵志祥等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充分感受了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的魅力,尤其是赵志祥老师执教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有幸在周总理故里淮安参加了第10届"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窦桂梅、孙双金、薛法根、孙建锋、赵志祥等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充分感受了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的魅力,尤其是赵志祥老师执教  相似文献   

11.
大师风范     
孟强 《山东教育》2012,(Z1):65-66
我曾有幸观摩了于永正、徐鹄二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颇见大师风范,他们演绎的精彩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现分别记述如下:身教的魅力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节课上,于老师上得简单而扎实,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和发展,充分展示了身教的魅力。写字:一看二写三对照。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只有两个,妻和庞。于老  相似文献   

12.
近日,笔者通过录像观摩了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在浙江大学执教的《如梦令》(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深为盛老师倡导的“和美语文”的境界所折服。现撷取课堂精彩片断,与各位老师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有幸聆听于永正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了豁然开朗之感.于老师执教的课堂是朴素的,因为他让学生尽情地读、思、感、悟;于老师的课堂上,语文是灵动的,因为学生学习语文是一种快乐,不仅爱语文,而且不自觉地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领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14.
曾扬明 《青年教师》2006,(11):29-32
苏教版全国第八次教材培训会在古城西安人民大厦的大礼堂隆重举行。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技巧、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深深折服了全体老师和同学.特别是于老师给学生的读书方法——“煮书”,让我耳目一新。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他说,“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相似文献   

15.
有幸聆听于永正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了豁然开朗之感。于老师执教的课堂是朴素的因为他让学生尽情地读、思、感、悟;于老师的课堂上,语文是灵动的,因为学生学习语文是一种快乐,不仅爱语文而且不自觉地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领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16.
观察名师课堂 感悟课堂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有幸观摩了于永正老师的《梅兰芳学艺》和《秋天的怀念》、王崧舟老师《只有一个地球》、薛法根老师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孙双金的《落花生》等诸位名师名家的经典课堂,总觉得不管是课前的师生情感交流,还是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总能让人领悟到名师的智慧灵光与高超的教学技艺,感受到课堂上始终充盈着一股无形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韩涛 《教育文汇》2014,(4):38-39
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我的书柜里珍藏着很多书,最喜欢的是《教海漫记》。我经常翻开它,走进它,和本书作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对话。1999年,于永正老师应邀到枣庄讲学。我第一次近距离聆听于老师讲课。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他的教学朴实自然,轻松幽默,特别是他的京剧演唱精美绝伦,令人陶醉。观摩活动结束后,我从他带来的书籍中挑选了这本《教海漫记》。  相似文献   

18.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说于老师是平民,或者说是平民哲学家,甚至可以说是禅学家。平易、简洁、随和、诙谐是于老师的风格,他似乎有一根“金手指”,在简简单单的课文里,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就能随手找到语文教学的真金,在平易之处见到奇崛。阳春三月,美丽的水电都城——宜昌迎来了这位“平民”教育专家。带着他的“金手指”,带着浓浓的春意,于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第一次抱母亲》的精彩课堂。坐在距离讲台不到两米远的地  相似文献   

19.
本刊于2007年11期刊登了赵继锋老师的《“都”字一声见分晓——复于永正老师〈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有感》,本期继续呈现另一评课者基于同一堂课的观察视角,期望带给读者多维的解读视野,以充分挖掘优秀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示范因素,使之更全面地指导广大教者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何卫君  陈霞 《教育》2012,(27):55-56
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是走进文本、走近教科书、走近编者的重要手段。到底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一读,读出文字所谓"读出文字",就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将课文读通读顺,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根本保证。学生只有读通了才能有感知,读顺了才能有语感。课例:《第一次抱母亲》执教:特级教师于永正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