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失败的语文课堂,学生读不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因此,低年级闲读教学中必须通过创设情境、教师范读.想象表演读等形式进行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年级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是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教师总是草草地结束了朗读,缺乏有效性的指导,这样,学生的朗读错误率高、读得不流利、没有感情等情况时常发生。朗读要怎么指导呢?教师应当重视指导低段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指导,优化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任务,组织有趣的朗读活动,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不但乐于读,更善于读。智慧发现,读准文章语气语调;角色互换,具体指令明确目标;指导技巧,示范朗读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4.
赵银龙 《陕西教育》2006,(10):23-23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方法.许多语文老师对朗读重要性的认识只停留在思想上,课上为数不多的朗读只流于形式,为朗读而读,指导不具体,训练不得法.学生朗读时,常出现顿读、唱读、复读、指读,甚至出现漏字、添字、读错字的现象.故迫切需要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5.
朗读不是乱读或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方式,每堂课都让学生读,却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只是泛泛而读,注重内容理解,忽视朗读习惯与方法的培养。甚至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朗读”。  相似文献   

6.
周秀莲 《成才之路》2013,(12):43-43
《小学语文新课标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可见,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语文课堂上,诸多原因使朗读教学不能真正完成任务:有的是教师的讲和问代替了学生的读;有的是读前没有明确要求、读中没有适时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反馈;还有的是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有限,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只重形  相似文献   

7.
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存在着小学朗读指导的力度不足、梯度把握不明显、广度不够三个主要问题。课堂上,在朗读指导时,我做到从把握重难点入手,增强朗读指导的力度;从读正确到读流利再到有感情地读,把握朗读指导的梯度;从参与度与读的时间上,把握朗读指导的广度。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朗读的量与质,使其成为课堂中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8.
“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没有读,就不可能培养语感;没有读,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没有读,字词教学就不可能真正落实到位;没有读,思维就不可能流畅。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要运用多种方法让他们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这样,才能读出语文味,才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需要技术的支撑,策略的引领,方法的指导。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本人对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师不可忽略的常规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朗读素质的关键之一。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素质"谈了几点体会:一是规范朗读要求,让学生读有基础;二是训练朗读技巧,让学生读有所得;三是创造愉悦氛围,让学生读有兴趣;四是扩大朗读活动,让学生读有提高。  相似文献   

10.
王春英 《学苑教育》2019,(10):37-37
从古至今,我国文化丰富且具有内涵,这体现在教学中,语文朗读就变得十分重要。对于学生来说,自身具有良好的朗读能力,可以提高对所读文章的内在思想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但是,在当下出现有的学生不想读、不愿意读的情况,有的学生也不会读。特别是一些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学生更是在朗读的时候读不通、读不对。本文讲述如何更有利地指导学生去朗读,以及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仔细观察阅读课堂上的朗读,教师不难发现:有些读目的不明确,“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些读“行色匆匆”,草草收场;有些读缺乏方法指导,学生乱读一通……凡此种种,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朗读训练的安排与指导缺乏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2.
培养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雪琴 《成才之路》2009,(31):37-37
朗读时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朗读兴趣和朗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读,特别是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规范口语,增强语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朗读,历来被视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但在日常教学中,常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遍又一遍机械地读,却读不出课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教师往往也缺乏指导学生的有效方法,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普遍表现出空泛和缺乏实效性的特点。这样的"读"和指导反倒成了制约朗读教学的瓶颈。那么我们究竟该从哪些方面来加强我们的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熏陶,朗读指导便成为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艺术。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后,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什么样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朗读教学,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看似热热闹闹,可读前没有清晰的要求,读中没有有效的指导,读后没有积极的评价,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没有用心,更没有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5.
学好语文,离不开良好的朗读能力。文章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要想把整篇文章读好,得从最基础的句子朗读开始。而句子是由短语和词组成的,要想把句子读好,就必须指导学生先朗读好词语,不拖音,注意轻声及变调;短语读好中间的助词轻声。通过找出学生已有的朗读坏习惯,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就能达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和朗读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训练有感情朗读,必须在深人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不同语气语调,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或舒缓或急促或高昂或低沉,要通过一些具体的语段教学生如何把握音调、停顿、语速。该激昂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的还它个委婉。可以试读、范读、听录音读、赛读、评读等各种形式训练学生读到位。训练学生给朗读标上符号。如: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小学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自己能够很好的范读,而且要能指导学生如何朗读,朗读指导的方法有:怎样做到准确流利地读;怎样做到声情并茂地读;怎样做到因文而异地读;怎样做到因人而异地读。只有把朗读指导做细做实了,学生朗读课文才能学得好学得快。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学要把朗读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形式,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怎样在小学讲读课文中重视朗读指导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一、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初读课文,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正确朗读的要求是什么,即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不读错字,不丢字,不重复读,不顿读,不唱读。首先,指导词和词组的分节朗读。这是针对唱读而进行的正确朗读的基本训练。如教《我是中国人》一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划分词和词组后朗读,例如,“我是中国人,我爱五星红旗”。在朗读教学…  相似文献   

19.
徐松 《现代语文》2013,(9):109-110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离不开朗读训练。阅读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朗读能力离不开朗读训练。然而,由于目前语文考试没有或很少设置“听力考试”和“口语考试”的项目,所以有声的朗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被教师所忽视。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搞好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笔者谨借本文,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一、理解朗读内涵,认识朗读重要性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把无声的、缄默的文字转化成了有声的、响亮的口语。语文学习离不开绘声绘色的朗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它既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按照朗读的熟练程度和朗读教学的推进过程,可以把朗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准字音,停顿处理得当,不错读、不漏读;  相似文献   

20.
听力残疾学生朗读课文常常会存在不知道字词的读音、朗读时无法正确断句、缺乏朗读情感等问题。聋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逐字正音,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一方面强化学生的课堂"读",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课外"读",通过开展阅读指导和多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听力残疾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