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可以有力地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被志愿"现象进行探究,发现这是志愿主体自愿性与义务性疏离的外在表现,造成疏离的原因在于重志愿服务主体的道义性,轻志愿服务主体自我实现的功利性。故提出自愿性回归的建议,其关键在于培育大学生群体对志愿精神价值的认同,而合理的价值认同是功利性与道义性的统一,只有将二者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使得价值认同真正落地,产生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2.
志愿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衡量指标,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观念,切实提升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能引导大学生提升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价值认同是主体在认知指导下的个体行为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育,要在加强学生志愿意识的认知培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并转化为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内化与转变。  相似文献   

3.
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引领公民志愿精神培育,是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在具体引领过程中,要科学使用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引领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目标和方向;用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重塑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价值认同;用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贯穿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建设;用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标准,指导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之路。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志愿精神不仅可以有效补充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中的内在缺陷,而且还可推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观。通过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基本内涵的界定,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要素、基本规律、运行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究,可以有效认识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本质与规律,进而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之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开始自愿加入志愿者行列,大学生所进行的志愿服务,能够体现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高全民的素质水平也有一定的帮助。在大学校园里,宣传志愿精神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德育发展,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帮助。本文主要对高校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价值和方法进行研究,以此来说明高校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益处。  相似文献   

7.
健康的人格、热心公益的热情,都是彰显大学生良好风貌的标志。当代大学内志愿者组织不在少数,本文就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匮乏的内在原因,志愿服务及志愿精神的必要性,如何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集宁师专学报》2021,(1):31-37
从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视角出发,基于文化源流的一脉相承与时代内涵、教育内容的层面趋同与层级递进、培育方式的必然选择与实践特性,阐述志愿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可行性。以此紧紧把握青年观视域下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培育过程、价值认同、传播渠道和互构方式五个方面来呈现内蒙古某高校青年观培育的现实景象。提出构建内蒙古B高校青年观培育的机制路径,以凝练培育方案形成志愿服务与思政课堂互构的课程教育机制;以构筑文化共同体基础上形成高校三级团组织平台的价值培育行动机制,以及在凝聚青年价值观基础上构筑高校青年价值观团队的再行动机制,型塑出内蒙古B高校在精神与价值互促发展中的青年观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9.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价值层面的范畴。而与之对应的"担当、务实、奉献、分享"等概念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两者的辩证关系是: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方向和动力,同时又要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依托和平台。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时代,媒介形式的变化使得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多样化,也使志愿服务精神有了更多维度的延展.基于新媒体视域下话语权的转变等志愿服务精神传播的三个语境特征,剖析新媒体传播在志愿服务精神培育中的作用,从新媒体视域下增强志愿服务精神的认同感等四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策略,引导更多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体发挥新媒体在志愿服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完善.为此,应营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人文环境,丰富志愿活动内涵,设立专项基金,等等.  相似文献   

12.
陈阳 《黑龙江教育》2023,(11):52-54
大学生创新创业公益精神的培育和公益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道德风尚和志愿服务活动的传承与发展,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意识及公共服务精神的一种体现。文章通过用奋斗精神引领大学生自主自觉地认同、参与创新创业公益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社会的意识,探索持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思创融合教育的全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保障、社区服务、救援抢险、大型活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及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能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政治价值.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制定全国性志愿服务法律法规的制定;培育志愿文化,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公民个体人格的塑造和完善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志愿服务价值观的确立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志愿服务精神给予大学生人格升华以强大的精神支撑,志愿服务道德规范内化和引导大学生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志愿服务氛围培育和激励大学生更高层次的人格实现。要弘扬志愿服务的时代精神,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培训。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引和激励功能,塑造大学生健全的公民人格。  相似文献   

15.
志愿精神是为了公益的利他的目的,出自内心意愿且不计报酬甘于奉献的一种态度或观念。志愿精神的理念,本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儒、释、道、墨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与志愿精神相通的思想。本文通过挖掘志愿精神传统文化根源,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以及志愿精神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关系,给高校育人工作提出建议,即通过弘扬志愿精神来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6.
志愿服务是当今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公众参与社会活动中去的有效途径。志愿精神培育旨在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培育公众的志愿精神,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志愿精神的培育关系到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问题的解决及我国高素质青年的培养。因此需要让公众了解及接受志愿精神的价值体系、了解及内化志愿精神所包含的要素、培育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促进志愿精神内化为公众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一个民族长期实践的积淀,是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实践在人思想中的反映。在全球化进程中,价值观的变化正在影响着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必须建立与全球"普世"价值相协调,又具中华民族特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又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调查显示,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状况还不理想。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平台,它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目的,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帮助大学生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袭。可以通过志愿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将志愿服务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史践教学、建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等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在和谐杜会的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这一课题首先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志愿者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向世人展现了当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但大学生志愿精神在得到一定程度传播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志愿者本身,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一些有效地措施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使我国的志愿者活动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陶然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0):133-135
大学生志愿者是大学精神与志愿精神共同作用下的行动主体。面临社会转型,他们的志愿理想、志愿动机以及志愿行为处于多变状态中。文章基于现代大学发展,厘清当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化"、"同质化"、"功利化"和"形式化"等四种倾向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成长制约,认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养应着眼于大学制度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大学课程对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大学教师对志愿服务的引领以及公民教育对志愿服务素养的培育等路径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