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高窟第454窟窟主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于莫高窟454窟窟主,有三种观点,即分别为曹元德、曹元深、曹延恭。467窟前发掘出的题名残块中的称谓,有可能为张议潮的结衔,因此不一定落自454窟。而454的窟主之一“慕容氏”,则为曹延恭夫人无疑。所谓的“覆盖”说欠妥,因此,454窟窟主为曹延恭夫妇无疑。  相似文献   

2.
关于莫高窟第454窟的营建年代和始建窟主,学界历经多年热议,仍难达成一致看法。总体来看,先后有曹延恭夫妇功德窟、曹元深功德窟和曹元德功德窟之说,近些年来,似又回归曹延恭夫妇功德窟之说。文章通过讨论莫高窟第454窟主室南壁东起前三身供养人的排序关系,以及甬道的重层供养人现象等,认为霍熙亮和马德两位先生主张的第454窟为曹元深功德窟的看法更接近实情,即第454窟是节度使曹元深于940—942年间始建,时隔30余年,其子节度使曹延恭与夫人慕容氏又重修此窟。  相似文献   

3.
莫高窟历史上曾修建过大量的窟檐建筑,现在高悬在崖壁上的五座唐宋窟檐就是当时的见证。至今不断有人在探寻唐宋时期窟檐建筑的辉煌。通过现状调查与文献相结合,探寻曾经窟檐建筑达到的程度和遭受毁坏的原因,更希望通过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以虚拟技术的形式再现莫高窟窟檐建筑的辉煌。  相似文献   

4.
王恒 《家教指南》2003,(4):9-17
本文较详细地分析了云冈双窟的5种形制和不同的双窟组合形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双窟中心标志”和“双窟左右边标志”的概念,探明了双窟中心标志在双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定莫高窟第 4 5 4窟主室东壁门南第 1身于阗国王像不是李圣天 ,而是 96 7~ 977年在位的尉迟输罗即从德或其他。从于阗国王像与洞窟可能的几位功德主共存时间关系来考察 ,第 4 5 4窟窟主为曹延恭 ,即由曹延恭创修 ,曹延禄续修完成。  相似文献   

6.
敦煌莫高窟“报恩吉祥窟”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敦煌文书P.2991正反两面抄写的《报恩吉祥之窟记》,记述了僧镇国及其汜氏家族在莫高窟建窟事,并追颂了汜氏先祖在吐蕃占领敦煌前后的各种事迹。本文考证其成书时间在吐蕃统治敦煌晚期的公元840年左右,僧镇国所造窟可能是今莫高窟第361窟;记文中称该窟内特殊形制的盝顶帐式佛龛为“富阳”,当为古代敦煌特有的石窟建筑结构部位的名称之一。  相似文献   

7.
赵蓉 《家教指南》2022,(2):67-80
北凉三窟特指莫高窟第268、272、275窟,三个石窟毗邻相依,被学界普遍认为开凿于十六国的北凉时期。北凉三窟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属于统一规划还是渐次开凿,一直未有相关的具体研究。本文尝试利用石窟考古报告数据,分析北凉三窟的空间占位和空间改造现象。同时,将三个石窟中存在的重修重绘纳入考古层位学研究视野,动态把握由这些现象反映出的石窟本体受到干预的时间递进关系,进而对北凉三窟的开凿次第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北凉三窟目前的面貌是渐次开凿的结果,第268窟前半部最先开凿,其次开凿第275窟及第268窟后半部,再次是第272窟,最后对第268窟进行了扩建,三个窟相继进行开凿、扩建,并很有可能于西凉至北凉统治敦煌时期渐次完成。  相似文献   

8.
大桃儿沟石窟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西段的大桃儿沟内,现存10个洞窟,是一处藏传佛教石窟。其中,第9窟两侧壁为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图像。与西藏江孜白居寺以及莫高窟第465窟四壁下部的大成就者图像对比可知,大桃儿沟第9窟的图像与莫高窟第465窟更加接近,均出现了执镜师的图像(不见于江孜白居寺)。这隐约表明它们的绘画底本为同一个版本,可见莫高窟第465窟八十四大成就者图像是大桃儿沟第9窟的源头,这是宋元时期藏传佛教向西传播的一个鲜明例证。  相似文献   

9.
莫高窟第85窟是归义军第二任都僧统翟法荣的功德窟,开凿于咸通三年(862)至咸通八年(867)。第85窟营建的9世纪中叶正是禅宗在敦煌僧俗中广泛流行的时期,而翟法荣即是一位兼信南北二宗的禅师,由此,第85窟的绘塑内容打上了翟法荣个人信仰的思想烙印。本文重点讨论了第85窟突出禅学思想、禅净融合和化迹多门的表现思想。  相似文献   

10.
敦煌莫高窟第45窟为代表窟,窟内南壁观音经变同属唐代艺术精品,学界传统认为该铺经变为盛唐作品,是在洞窟营建之初与其他盛唐壁画同时绘制.但是经过我们对洞窟营建的考察发现,第45窟作为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观音经变如同窟内其他几身中唐补绘的观音、地藏菩萨像一样,实为洞窟停工后由后人续修补绘作品.与窟内及其他窟相关的盛唐、中唐壁画作一比较,发现其确与盛唐壁画有所区别,却与中唐壁画有所联系.同时,作为当时独特背景下观音信仰的流行,观音经变的绘制也符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分析的结果表明,莫高窟第45窟南壁观音经变,不大可能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属于洞窟营建之初整体设计思想与布局观念指导下的一部分,绘制于盛唐第一次营建之时,而应该是受吐蕃战争影响下洞窟停工后的续修补绘作品.具体的时间有可能是沙州陷蕃(786)前,仍属盛唐时期,但不会早于东壁门南补绘盛唐观音立像;也有可能晚到沙州陷蕃后的中唐时期.无论如何,该铺观音经变作为洞窟停工后由后人续修补绘作品是可以肯定的.但并不因此而否定或贬低该铺经变之艺术、历史、学术价值,它作为莫高窟唐代艺术之精品与代表作仍无疑问.  相似文献   

11.
炳灵寺石窟第3窟藏传佛教壁画内容和年代,在学术上争议比较多,一个时期以来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该窟壁画的绘制年代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课题组通过对壁画中藏传佛教祖师像的研究,探讨了第3号窟壁画的绘制年代,提出并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榆林窟第39窟前甬道南北两壁分别绘男女供养人共计47身,其中僧尼5身、世俗男女供养人42身。本文通过考察供养人题名和分析供养人的排列规律认为这些供养人都出自同一家族,即安氏家族。这些安氏是回鹘化了的粟特人后裔,其中男供养人中最尊贵的一位出任沙州回鹘宰相,是瓜州最高长官,他将女儿嫁给了沙州回鹘可汗。榆林窟第39窟正是以这位回鹘宰相为代表的安氏家族在沙州回鹘王国时期重修的家族窟。  相似文献   

13.
北魏晚期开凿的巩县石窟是我国伟大的佛教艺术瑰宝。文章以北魏巩县石窟寺的佛教文化背景为开端,以窟形与造像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四个不同中心柱窟的尺度、图像特征、造像风格等,描述和概括了此石窟寺洞窟造像与前后时代的关系与影响,分析了其重要的历史传承地位和内在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S.P.172白描稿经诸家认为可能为“坛样图”或“曼茶罗”而作者认为,该画稿在归义军。曹氏画院”早期被改造用作设计绘制莫高窟第98、108、100等窟窟顶壁画的底稿。特别是第98窟,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窟,影响了莫高窟五代末曹氏归义军时期所建其他大窟的窟顶壁画设计绘制,因而使这一时期洞窟壁画的绘制具有明显的程式化表现。文中并探讨了S.P.172作为敦煌壁画底稿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陈菊霞 《家教指南》2011,(3):32-37,125
为庆贺翟法荣擢升都僧统,以翟法荣及其弟翟承庆为代表的翟氏家族于咸通三年至咸通八年在莫高窟兴建第85窟。曹议金担任节度使的五代时期,嫁到翟家的曹议金长女又组织重修了第85窟。第85窟甬道北壁的重层壁面以及东壁门北侧供养人的重绘痕迹都说明,曹议金长女不仅主持重修了第85窟的甬道,而且也重绘了第85窟东壁门北侧的供养人画像。  相似文献   

16.
莫高窟第491窟是1965年新发现的一个底层洞窟,窟内主尊塑像的尊格可能是地藏菩萨,主尊塑像两侧胁侍塑像可能分别是善童子和恶童子,反映了敦煌北宋至西夏时期的地藏信仰。  相似文献   

17.
对新发现塔什库尔干河谷大像窟的调查,论述了与此相关的塔什库尔干地区古代佛教文化。通过对玄奘法师的行程分析,论述大像窟在塔什库尔干地区的古代交通道路中的位置。探讨塔什库尔干河谷大像窟在葱岭以东、以西的大像窟影响关系中的位置,通过与龟兹和巴米扬大像窟的比较,分析出来自龟兹大像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莫高窟第98窟是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功德窟.该窟窟顶四披绘制了约700身千佛,每身千佛都有对应的榜题.通过抄录和核查这些千佛榜题,笔者发现,第98窟窟顶四披的千佛名应出自敦煌本《佛说贤劫千佛名经》,其底稿应与S.6485《佛说贤劫千佛名经》类同.窟顶四披上方画十方诸佛赴会图,并有“奉请(十方佛)……来居此窟”之题记;窟顶四角绘有四天王像,也有“谨请(天王)……来降此窟”之题记,参照传世佛教忏法典籍和一些敦煌礼忏文的“启请”仪式,笔者认为,第98窟应该是一个忏法道场.  相似文献   

19.
S.2687写本由两件文书组成。其中第一件文书是莫高窟第61窟建成时举办法事活动的疏文,第二件是莫高窟第55窟建成时举办法事活动的疏文。据文末题记可知,第61窟建成于天福十二年,即947年;第55窟建成于乾德二年,即964年。  相似文献   

20.
王征 《家教指南》2007,(2):27-33
本文在对龟兹石窟中心柱窟和大像窟塑像遗迹调查统计基础上,划分出龟兹中心柱窟和大像窟塑像布局形式,并将塑像布局类型与壁画风格类型进行对应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