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客家问题的特殊性及研究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客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殊性,与闽粤赣客家相比,表现为1.演进阶段不同;2.族群关系不同;3.文化表现形式不同;4.客家身份不同。四川客家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四川客家研究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四川客家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八十年代逐渐形成热潮,并于本世纪初达到高潮,总体来看,四川客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成果多为表象描述和动态报道。  相似文献   

2.
8月中旬,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在四川成都召开了首届四川客家学术研讨会。来自香港、广东、陕西、北京、重庆以及四川省内的近200名代表、来宾,云集蓉城,共同讨论有关客家学研究的话题,极大地改变了四川客家研究长期寂寞的状况。大会共收到20余篇论文,现将有关学者在大会发言及论文中交流的学术观点作如下综述:一、四川客家源流研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四川客家人90%来源于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移民的主要输入地为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在这次研讨会上,有一些代表对四川客家人移民四川的时间、源头、原因以及数量等问题展开了…  相似文献   

3.
严奇岩 《寻根》2007,(5):19-21
四川是我国第五大客家聚居省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川客家人的总数在300万人左右,其中至今能讲客家话的有150万人以上。四川客家主体是来自清前期"湖广填四川"中闽、粤、赣边区的客家移民的后裔,其中以广东移民最多,所以四川客家多自称为"广东人"。  相似文献   

4.
陈良学 《寻根》2008,(4):132-135
邝氏,是我国汉民族中少见的姓氏之一。邝氏人口虽然不多,但她却是客家家族的典型个例。考察邝氏家族的崛起和迁徙史,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客家民系形成的轨迹及其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5.
正千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客家人远离中原故土,颠沛流离,一路跋涉往南方迁徙。在漫漫的迁徙路上,客家先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客家文化。为了防御自保,客家人一般是按姓氏建筑围屋过聚居生活的。每一座围屋必定有祠堂。祠堂是赣南古建筑的标志物,也是耀眼于赣南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祠堂是客家人崇先敬祖的重要场所,是客家人居住地最显著的建筑。一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拜读了孙晓芬女士的新作<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为之大喜.这本书是作者三年前出版的<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一书的姊妹篇.两书内容相通互补,堪称四川客家移民史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7.
“客家”,在客家及广东方言中有“客户”之意,是具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一个地缘性群体。“筚路桃符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近代启蒙思想家、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寥寥数句,便将客家先民两晋至唐宋时期由于灾荒、战乱等原因,离开中原故土,迁徙闽、粤、赣,继而西南、华南直至海外的漂泊史,刻画得淋漓尽致。客家人在迁移中,  相似文献   

8.
以四川客家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客家耕读文化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山地丘陵的农耕自然环境是客家耕读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质朴无华的民风是客家耕读文化形成的重要文化因素,而族群冲突中的“鲶鱼效应”是客家耕读文化的原动力。客家耕读文化主要是客家适应“住山不住坝”生存环境而形成的族群性的文化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永翘 《寻根》2002,(5):58-63
近来,在四川日益蓬蓬勃勃的客家学研究中,发现国画大师张大干先生(1899~1983年)也是客家人!目前客家学界公认的界定客家人的三大标准,张大干均符合:  相似文献   

10.
当前,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席卷大地。西部乃至全国各个省区、各条战线的人们,无不在“抓机遇,求发展”的共同心声的催促下,认真审视自己在其中的地位及作用。四川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客家省区,有着丰富的客家化资源,在欢欣鼓舞迎接西部大开  相似文献   

11.
“解手”的传说与明清“湖广填四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传于全国各地的关于“解手”的民间传说,皆认为它的起源与历史上的移民迁徙有关。但在归源于哪一个具体历史时代上,却有较大的分歧:四川以外地区一致认为,“解手”是明初强制移民政策的产物;唯独只有四川地区将其归于清初。本从四川地区存在一个明代洪武大移民时代,毫无例外会出现强制移民现象,而清初四川不具备推行强制移民政策条件的比较研究中,认为四川地区把“解手”传说归源于清初,是由于混淆了发生在明、清历史上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的性质,是“附会”历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拜读了孙晓芬女土的新作《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为之大喜。这本书是作者三年前出版的《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一书的姊妹篇。两书内容相通互补,堪称四川客家移民史的开山之作。 在时下的商品经济大潮中,在有的人眼里会认为历史典籍是陈籍,可在孙晓芬眼里,不仅发现遗珠,还掘到文化矿脉。她广集博采,终于写出《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一书,从社会学角度画出一副四川种姓的基因图谱,流动的清晰蓝图,特别是前人步行万里去垦拓,堪与《圣经》上摩西率众出埃及之悲壮相比。此书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已获公认。但孙晓芬并不…  相似文献   

13.
安国楼 《寻根》2003,(6):122-129
在南方客家地区流行上千年的民谣中,有一句是:“要问客家哪里来,客家来自黄河边。”客家先民的主体最初是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南迁的,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家族,在相对恶劣、封闭的环境中长期居住和生活,其族群的聚合性没有因外来冲击而零离四散,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民系。由于是后来入居,所以,相对于土著而言,这些家族被称为“客家”。这一特殊民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素质和文化。而这种独特的素质和文化,正是根植于早先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重视家族教育,无疑是客家人最具特色的传统之一,同时,也是对中国家教文…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客家文化研究者较少注意到的土客对立的文化根源及其突出表现形式作了较深入的分析,认为客家先民的“文化优越感”及严酷的土客对立客观环境,使得客家人实际上偏离了文化大融合的主流,选择了崇尚武化的道路,由此造成此后客家人社会落后于汉民族的主体文化进程,也使得他们在土客矛盾时多采取械斗的方式。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经济利益的驱动,土客对立逐渐消解,客家人向汉民族主体文化回归,这种回归在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张金金 《寻根》2020,(2):108-115
客家人迁移到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寻求发展,与畲、瑶等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耕地有限,人们生活在内陆闭塞贫瘠的山地,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客家地区农业信仰应运而生。伴随市场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客家农业信仰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嬗变,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方面是客家地区农业信仰呈现普遍性衰退;另一方面则是客家农业信仰在某种契机下呈现愈演愈盛之态。这两种状态背后的作用机制如何影响客家农业信仰的发展?客家农业信仰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融合与矛盾中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1年11月6日,江西省铜鼓县客家联谊会成立大会和赣两北第一届客家化研讨会在铜鼓县城隆重召开。江西省师范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许怀林教授、宜春市人大郭明副主任和铜鼓县党政有关领导以及客家联谊会会员代表,客家研究专家、学近百人参加了成立大会和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由国际客家学会、中国文化部华夏文化促进会客家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家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宁化县客家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11月17至18日在福建省宁化县隆重举行。专家济济,盛况空前,学术丰收,情感融融。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16,(6)
正"定南客家宗祠"是赣南地区定南县客家人不可或缺的宗族文化传承载体。该载体提供了强化客家子孙追根溯源、缅怀先祖、激励子孙、勇于开拓的文化形式,是为后人供奉祖先的精神场所。定南客家历史文化与客家宗祠文化渊源定南县是江西省最南端的山区县,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建县,现辖7个乡镇,人口21万,99%为客家人。  相似文献   

19.
客家形象是客家、自然环境、其他民族、社会互动的结果。互文承续传统,开启当下和未来。客家形象把传统文化既世俗化为现实生活,又神圣化为精神家园。客家形象形成的过程是传统文化吸收、调整、修正、融合、同化不同文化的过程,是多元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已经上升为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形而上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肖艳平 《寻根》2015,(2):46-53
龙南:一个崇龙的客家县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码,是古人臆造的神兽,在历史上也作为皇权的象征。在民间,龙是一种瑞兽,是一种能够带来平安、欢乐的吉祥物。龙在中华文化圈是人人喜爱的一种神兽。对于处于赣南一隅的客家县——江西省赣州市最南端的龙南而言,它更是该区域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