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媒介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重要的核心因素。而它作为文学载体与人类文学活动的关系同样息息相关。本文主要就传播媒介各阶段的演变(体语传播—口语传播—文字—手抄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来分析和阐释它们分别对文学和文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析传播媒介的发展阶段,指出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媒介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网络传播阶段的传播方式、技术状况、使用能源和传播讯息。分析了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科技期刊的影响,就科技期刊传播与传播媒介的互动与双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学传播同人类总体的传播活动相一致,也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三个阶段。中国古典小说则是在以印刷术为基础的、文字传播得天独厚、空前普及的明代走向繁荣的。因而它的传播在当时主要是以印刷为媒介的文字传播。在广泛搜集整理中国古典小说文本流传资料的基础上,将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传播方式归纳为选辑、改编、评点、翻译四种,并以传播学的理论对其分析研究,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中国古典小说的传播方式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4.
<围城>文本经历了较长历史时期的传播并发生了种种变迁:传播内容出现了主导文化文本、高雅文本、大众文化文本等阶段;传播媒介经历了杂志文本、书籍文本、广播文本、电视文本等变迁;传播效果由最初的有限效果到适度效果,最后出现了强大的传播效果.文本本身的艺术魅力和读者的需求是<围城>历时传播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5.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与传播结下了不解之缘,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数次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而传播方式的变革,也对历史文本读者的接受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口语接受、文字接受,到印刷接受、电子接受,再到现如今数字化网络接受,而由此带来的"思想自由与解放"也使更多人参与进新的写史读史当中,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历史做了全方位的记录与体悟,这使得呈现一幅立体的历史画面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文艺传播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在文字诞生前,人类主要靠动作、语言、图形来传播文艺信息;文字出现后,特别是印刷术发明后,文艺信息得以复制和广泛传播;广播、电影、电视三大媒介负载文艺信息,标志着文艺传播进入电子媒介传播的新时代。文艺传播每次大的历史演进,都得力于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传播媒介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俗赋的传播方式大致有两种,即口头传播和文字传播.先秦时期,民间俗赋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媒介并辅以各种非语言因素进行传播.文字应用逐渐普及和印刷术发明之后,文字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及其书写、传抄、印刷等手段的应用促进了文人俗赋的传播.早期的人类传播基本是一种自发行为,大多是小范围的无序传播,又缺乏保留影像的技术手段,因此民间艺术形式的口头传播方式直接造成了保存信息的困难,易于流失.民间俗赋在口耳相传的时代,人们对文字的使用尚处于低级阶段,早期的民间俗赋可能只是人们用以娱乐的"话语游戏",而民间俗赋的创作者和传播者(韵诵表演者)大都来自乡野,所以不太可能把自己的口头话语付诸文字,同时也缺乏保留自己话语成果的意识.以文字为主要传播方式流传的文人俗赋文本,也由于各种历史因素难免流失的厄运.文人俗赋散佚的原因大致有三点,即正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排斥;统治者"焚书"和战乱毁书;皇权统治下的"文化清剿".  相似文献   

8.
人类自从由动物界分化、提升出来,至今已有350万年的历史。这个历史从一开始就是一部人类生产劳动的历史,也是一部在生产劳动中人类不断地创造、利用和发展传播媒介的历史。从最初的语言媒介到印刷媒介,直到今天的电子媒介,传播媒介已成为人类交流、  相似文献   

9.
<正>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向我们阐释了媒介技术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同时也明确了信息传播活动对技术的依赖性。人类的阅读史与传播媒介的阶段性发展相重叠,文字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当时的传播状况,信息能够被准确记录下来,至此,人类有了自己的阅读行为。直到印刷术出现,人类的传播媒介经历了飞跃性的进步,使普及阅读成为可能。再到电子媒介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传播媒介对于阅读,不再单纯是一种载体、一种工具,它更深刻地影响着人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44):6-8
<正>一、互联网信息技术正在施放的影响传播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与发展,媒介作为重要的传播工具,在人类传播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所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各种媒介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并非逐个取代,而是功能的依次叠加。在电子传播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中,逐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社会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方式,媒介的发展与变更日新月异。数字技  相似文献   

11.
阅读活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受制于媒介技术、传播手段等诸多因素。早期的口语社会,阅读基于实用信息的传递;文字印刷社会开启了真正的阅读时代;大众传媒引领的图像社会,溶解了口语社会和文字社会的区隔,阅读活动走向常态化、分众化。只有在深层阅读和浅表阅读的相互包容中,才能构建批判性的当代阅读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与希利斯·米勒一样,哈罗德·布鲁姆也对当前电子媒介时代和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命运“危机”给予了理论观照和关注,并表达了与“文学终结”论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与希利斯·米勒不同的是,哈罗德·布鲁姆的“终结”论论述的对象主体——文学——只指高雅/精英文化文学,并奉“崇高”为其惟一或主要的美学内质与特征;而且,布鲁姆认为文学“终结”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诱发和导致文学“终结”危机的原因,不仅来自文学外部的社会文化语境(即电子时代的来临,电子文化消费产品的风行),而且还来自文学内部。他指出,文学的衰落与消亡主要指的是高雅文化文学的终结,而大众文化文学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急遽繁殖、复制和扩张,和它通过经典化的文学制度以及文学教育体制对高雅文化文学的挤压、替代,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是导致高雅文化文学终结的重要原因。而对这些来自文学内外的诱因,他是极力反对的。布鲁姆反后现代美学的“文学终结”论有其局限性,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是《文艺消费导论》中研究的进一步延展。该书聚焦于新世纪以来新媒介文化语境中当代中国文艺生产消费出现的新变化,细致论述了新媒介对文艺生产与消费的复杂影响。该书深刻揭示了当今中国文艺在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影响下审美范式的转变,强调一种"艺术———传媒化合型的新型美学范式"正在诞生。该书认为只有正视当今媒介转型的新状况,才能更好地在传统文艺与新媒体文艺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从而促进文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发展与媒介环境密切相关。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体的普遍应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文学的发展,使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质。网络媒体扩大了文学创作的主体队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热衷于网络言论的写作者以及媒体从业者构成新媒体时代创作队伍的主力。新媒介多样的呈现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在内容、文体、表达方式、生成过程等方面有所变化,作家也变成趋于普泛化的称谓。  相似文献   

15.
论大众传媒对路遥小说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路遥小说的传播情况会发现:路遥小说的传播凭借了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及网络媒介,涵盖了所有的大众传媒,媒体对路遥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除厂媒介主动对路遥小说的传播之外,还在于路遥小说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广度,因而路遥小说具有非常庞大的受众群体,被广泛而持久地阅读。  相似文献   

16.
纵观媒介发展史,媒介的更新必然带来文学的革新。在当下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时代,诸多新媒介的出现必将成为文学发展的契机。作为一种文学活动文学受到电子媒介的影响和渗透,其各个构成维度——世界、文本、作者和读者都发生了改变。世界的丰富化、文本的多元化、创作的多样化、读者的广泛化打开了文学发展的新天地,也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域。  相似文献   

17.
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结合新媒体传播中舆论引导的新特征,探析新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对政府舆论引导力的影响,认为应提升舆论引导力,使新媒体成为大众舆论监督和政府舆论引导的另一个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8.
科技进步推动文艺传媒的发展。文艺传媒大致经过了口传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三个阶段,在异质的文艺媒介中,文艺传媒不但影响文艺生产与消费的方式,而且也使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权力发生了变化。所以文艺媒介在建构一个时代文化权力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时代的文艺格局。在探讨异质传媒语境中文化权力与文艺格局的建构与演化的同时可回答电子媒介语境中大家极为关注的问题:文学是否会消失?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也即“思想政治教育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之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依托现代传媒,直观、形象、便捷地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从而有效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种物质形态及其运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的基本形态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印刷传媒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电子传媒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媒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的基本形态不同,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功能定位就有差别。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岳飞题材通俗文学作品中岳飞形象的演变的整体考察,认为岳飞在民间形象的变化,诱因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变动,而变化的始作俑者就是南宋政府。进而分析得出结论:政府对英雄形象的产生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