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业务学习时,我有幸观看了徐州大马路小学邹凯老师执教的《赶海》录像。其中邹老师对学生的一句问话:“老师说明白了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乍一听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可仔细一品味,我们不难发现:“老师说明白了吗?”是教者对自己的要求。如果学生没听明白,那当然是老师没说清楚,或者没提醒学生听,老师可以重说。这充分体现了教者对学生的尊重。“大家听清楚了吗?”或者“同学们听明白了吗?”这往往是教者对学生提出的质问,我已经说清楚了,你什么原因没听清楚?虽然也可以重说,但责备已很明显。学生就是没听清楚,也不…  相似文献   

2.
又到了星期五,该给孩子们布置回家作业了。让孩子们干点什么呢?有了,我对孩子们说“:春天来了,双休日请爸爸妈妈带我们到田野上走一走,看一看……”我话还没说完,就有孩子接着我的话说“:然后写一篇日记,是不是?”我笑着说“:能写一篇日记那当然好!”讲台前的一个孩子笑着说“:要是写两篇的话,老师就要高兴死了!”我听了,随口说了一句“:你为什么要我‘死’呢?不说我高兴‘死’行吗?”孩子们都乐了,纷纷开口,有的说喜气洋洋,有的说兴高采烈,有的说喜笑颜开,有的说眉飞色舞……我灵机一动,说“:是呀!要表示高兴有很多词语可以说,用其他的词语…  相似文献   

3.
常常会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场景:上课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前后桌的学生都满怀期待地举手。老师用手一指,坐在前面的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正待开口,不料,老师示意已站起来的同学坐下,并补充道,是后面那个同学。全班学生有时会一片嘘声,最先站起来的那位同学满脸羞愧,于是,学生们的举手就显得热情大减。我往往会与上课老师交流这方面的细节,他们一般说,用手一指比较方便。其实细细想来,有两种原因:其一是颐指气使、指手划脚习惯使然,似乎不这样,不足以显示其“师道尊严”;其二是对学生不熟悉,甚至一个班级一学期或一学年下来都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说到底,是教师对学生缺乏真切的关注,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或者干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相似文献   

4.
转眼到了6月,离别的气息渐渐浓了起来,语文课本里要求写的最后一篇作文是"给老师写一封信"。其实这是很老套的一个题目,无非是师生之间说说心里话。大多数学生表达的是相处过程里的一些悄悄话,表达感激之情,或者表达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或动作给自己的鼓励或伤害。"张老师,知道您有多久没笑了吗?"一行娟秀的字,像一颗石子打破了我内心的平静。这个女孩是那种平常不  相似文献   

5.
是什么时候,笑容渐行渐远,直至消失?是当自己从教学中悟出"真谛",教育从一种享受沦为一种责任的时候?转眼到了6月,离别的气息渐渐浓了起来,语文课本里要求写的最后一篇作文是:给老师写一封信。其实这是很老套的一个题目,无非是师生之间说说心里话。大多同学表达的是相处过程里的一些悄悄话,表达感激之情,或者表达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或动作给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教师要"口下留情" [案例]在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境: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了规定的课,然后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全班学生大声说:"听懂了."  相似文献   

7.
一个学期又将结束,班会课上我请学生谈谈自己这个学期取得了哪些进步。学生说得都很好。有的学生比较谦虚,其他同学会及时给他作补充;有的学生说了一些自以为是的进步,结果被同学指责为不属实。班会课的气氛热烈而融洽。中途,有位女生举手,但举得不是很坚决,我便问:“你有什么事吗?”“我想问一个问题,可又怕您生气。”她的眼里闪过一丝狡黠。“尽管问,老师有问必答。”对于问题我一直都很喜欢。“老师,我想知道,这学期,您取得了哪些进步?”教室里静得出奇,更要命的是那五十六双纯洁的眼睛这时候都显得特别地亮,有些幸灾乐祸,更有着某种期待…  相似文献   

8.
教《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师正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介绍总理忘我工作的生活片段:“有一次,总理已经连续工作了几十个小时……”一个坐在后排的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提问:“老师,那总理有没有洗澡?”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竟有人问出这样的问题?我一时愣住了,但很快镇定下来,微笑着说:“这个问题有意思,大家一起说说吧!”学生们兴趣盎然,你一言我一语。生1:“总理洗了澡。因为那么长时间不洗澡不舒服,工作起来无法集中精神。况且总理是很讲究卫生的。”生2:“我不同意。总理应该没洗澡,从‘连续’这个词可以看出。”生3:“总理工作很认真,很珍惜时间,…  相似文献   

9.
引子:求助信件之一: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一直很喜欢我,我还当过班长呢。可是升入初中以后,我发现老师根本不重视我,我只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不喜欢现在这个老师,因为他好像不在乎我!  相似文献   

10.
快下课时,老师布置了《几何》第二册第146页B组第3题: 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老师并且告诉学生,答案是“不一定”,至于为什么,请大家课后思考. 班里的“小聪明”思考了这个问题,他惊喜地发现老师的答案是错误的,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老师和同学们.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经听过许多老师的课,有事先缜密安排的展示课,有学校布置的示范课,还有不打招呼的常态课.大部分的课都上得比较好,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但听过之后,我总在想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听懂了呢?  相似文献   

12.
●老师,你读书了吗? 这是一个“可笑”的疑问,但又是一个应迫切提出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学校,教师人手一个刻着"大拇指"图案的印章,这是表扬、激励学生的一个有力武器.学生的作业写得棒,上课表现出色,在校内外做了好事,老师都会在他的作业本或"光荣簿"上盖一个光荣的"大拇指".  相似文献   

14.
那次,我与学生一起讨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文明礼貌的小学生"。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也不时点头肯定他们的观点。这时,班里的"淘气包"小硕举起了他那胖乎乎的小手,表情看似有点激动,一板一眼地说:"我要给老师提个意见。那次,我在学校门口向老师问好,可是那个老师就是不理我,装作没看见我……那时,我是多么希望老师能朝我笑一笑,然后点点头……"一语激起千层浪,一些孩子在下面小声附和起来,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疑问,并能大胆的提出来,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大脑在积极地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使我联想到,每次公开课时,我们的老师在课前一次又一次地动员学生上课要积极回答问题,尽管老师一再说:“即使回答错了也没关系”,到了真正上课时,学生的表现依然是“一潭沉寂的水”。其实,我们在平时如果能多夸奖学生,多给予学生微笑,多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帮助学生创建竞技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集体的场合勇于表现自己、勇于挑战,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定会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绝大部分中学是实行走班制的:老师不动,学生到老师所在的课室上课。中国不少学校也在进行"走班制"的实验,比如北京十一学校、北大附中等。不少家长和准备开始走班制实验的学校校长和老师们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美国为什么要实行走班制?究竟走班制适用于中国国情吗?即使是正在实行走班制的中国学校,参与其中的所有人,也有不少问题。比如:1.美国中学是否都是没有固定的班级?中学阶段孩子也非常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尴尬的情形 :在集体教育活动时 ,教师刚揭示活动内容 ,有的孩子就会说“这首儿歌我已经学过了”“这个故事我也会讲” ;或在借班进行教研活动时 ,借班教师忽然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 ,原班老师已经上过了。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如何巧妙地处理这种情形?偶遇的两次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活动一 :语言活动《敲敲长》幼儿园招聘新教师 ,面试内容之一是借班上课。新老师小非自定了一个语言活动《敲敲长》。上课前十分钟 ,原班的郑老师急匆匆地跑来 ,在我耳旁低声耳语 :“糟了 ,《敲敲长》两个月前我已经上过了 ,当时还是用课件…  相似文献   

18.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关心学生、和蔼可亲、很会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老师,和学生谈话更是我的拿手好戏.可是,前天的民意调查,让我大吃一惊.调查表上问学生最不喜欢老师的什么,全班52人中居然有45人回答不喜欢和老师谈话.  相似文献   

19.
在被众多聒噪的声音所围困、被“沉默是金”的古今谏言所袭击的当今,你注意到了你的课堂用语了吗?请看课堂上的两组对话。(一)教师:小强同学,老师在问你哟!为什么和林丽同学窃窃私语?小强:我想,是因为林丽同学老是显得伤心的样子。教师:林丽同学显得伤心?老师不这么认为……(二)师:你觉得在孟郊的《游子吟》诗中,最能体现慈母爱的是哪一个句子?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师:对。就是这一句。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师生的对话。然而,在第一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是典型的以“老师”替代“我”的一种说法,这造成了“第一人称的丧失”。丧失了第一人称,就把自己等同于教师集体,是用教师这一公共形象与学生对话,使自己的言语权威化。同时,学生的角色也因为教师公共形象的确立,而使他们丧失了“我”这一主体和个性。这样,教师获得了控制的权力,而学生却被剥夺了控制权力而处于从属地位。师生间的个体关系就这样泛化为权力性的“师生关系”了。反思我们的口语“老师”与“陈老师”,一字之差,可谓境界迥然。前者是“普遍化的老师”,是一个作为职业的教师形象,是一个“没有差别”的老师;而后者则是一个个体,一个具有活生生的教育思想的主体,是与学生有平等关系的个体,能与学...  相似文献   

20.
星期六晚上,我正在网上冲浪,忽然屏幕右下方的QQ头像不停闪烁起来.我轻轻点击了头像,对话框里立即跳出一条消息来:沈老师,您好!您在吗?我想应该是学生找我吧,大凡他们找我聊天都是这么开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