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Stillinger-Weber势,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Si原子在Si(001)表面和该表面单层台阶附近扩散的动力学过程。(1)给出单个Si原子在Si(001)表面垂直于二聚体排方向扩散的扩散路径和扩散机制。Si原子在Si(001)表面垂直于二聚体排方向扩散能够减弱Si原子在Si(001)表面扩散的各向异性。(2)模拟不仅给出与以往文献中原子从SA台阶下台面扩散到上台面相同的扩散路径而且还给出原子从成键的SB台阶上台面扩散到下台面的一种新的扩散机制:增原子通过与表面原子之间的交换。从而解释实验上观察到的Si(001)表面双层原子台阶形成的机制。无论是单个Si原子在Si(001)表面垂直于二聚体排方向扩散还是在Si(001)表面的单层台阶附近扩散,增原子和表面原子之间的交换机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 )研究了Co原子在(0,3)和(6,0)这两种 TiO2纳米管上掺杂的稳定结构及CO在掺杂Co原子的TiO2纳米管上的吸附情况.从吸附结构、电子特性以及投影态密度(PDOS)等方面分析发现,由于Co原子掺杂而在导带底和价带顶产生的杂质态使纳米管的带隙明显减小.CO分子通过它的C端与Co原子结合,进而吸附在掺杂后的TiO2纳米管上.此外,通过分析 Mulliken原子电荷发现,Co的掺杂能够促进CO分子和纳米管之间的电子转移,从而增强了纳米管对CO的响应和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密度泛函计算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进行结构优化,系统研究了H、O、N、S和C原子在Au(111)表面的吸附能、稳定吸附位点、吸附结构及扩散能垒等信息.现有计算结果如下:C、S、O、N和H原子的最稳定吸附位置均为Fcc空位,吸附能由弱到强的顺序为H相似文献   

4.
载铁改性沸石吸附剂去除含氟水中氟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三氯化铁改性的沸石在水中的除氟性能.对使用条件及除氟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洗脱、再生后的吸附荆进行吸附柱实验.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含氟水中的氟具有吸附容量高、速度快、选择性高、易洗脱再生的特性.多次洗脱再生后的吸附剂可重复使用,吸附剂性能稳定,吸附剂机械强度高.该吸附剂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可达26.57mg(F^-)/g(吸附剂).  相似文献   

5.
6-甲基-4-羟基嘧啶二聚体氢键结构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和6-311+G^*基函数对6-甲基-4-羟基嘧啶二聚体进行结构优化与频率计算.结果表明:6-甲基-4-羟基嘧啶二聚体存在两个稳定氢键异构体,均具有Cn对称性.二聚体分子间有强的相互作用,经基组重叠误差BSSE和零点振动能ZPE校正后的相互作用能为-63.285和-70.893kJ·mol^-1.氢键的形成导致H-O(N)伸缩振动频率红移.298.15K和标准状态下,二聚体形成过程的Gibbs自由能为-16.780和-25.824kJ·mol^-1显示6-甲基-4-羟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反应是一个热力学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旋极化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系统研究了CH3、CH2、CH和C在Co(0001)表面的吸附,给出了吸附能、稳定吸附位点、吸附结构及扩散能垒等信息.它们的吸附能按照从弱到强的排列顺序依次是CH3相似文献   

7.
利用第一次性原理计算Al4团簇的重心吸附在NaCl表面上两种桥位,两种空位,在Na原子顶位及Cl原子顶位的结构、平均每个Al原子的吸附能、最低的Al原子和NaCl(001)表面原子之间的距离和磁矩。结果表明,Al4团簇的重心吸附在NaCl表面上Na的顶位是最稳定的结构,吸附能最大,总能最大,最低的Al原子和NaCl(001)表面原子之间的距离最小,但团簇的磁矩为0tzB,其他位置Al4团簇则保留其在自由空间的磁矩。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用树脂吸附和分离千日紫花红色素,比较了5种树脂对千日紫红色素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千日紫花红色素提取过程中用HPD-100树脂吸附,洗脱剂用40%(体积分数)乙醇,洗脱效果好,且HPD-100树脂使用20次后吸附性能仍稳定.  相似文献   

9.
以甲基丙烯酸(AA)、烯丙基聚乙二醇(APEG)和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DMDAAC)为原料通过溶液共聚制备出了一种两性聚羧酸系减水剂(APCs).研究了单体对APCs性能的影响,测定了Zeta电位和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引人阳离子单体可以增加饱和吸附量和分散性能.Zeta电位测定表明吸附着聚合物的水泥粒子之间的空间位阻是主要的分散机理.  相似文献   

10.
AB—8树脂吸附和分离桑葚红色素的新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用树脂吸附和分离桑葚红色素,比较了五种树脂对桑葚红色素的吸附。结果表明,选用AB—8树脂作吸附剂,在pH=2的酸水溶液中吸附,并用80%的乙醇洗脱,产品与传统法比较其色价高。同时AB—8树脂非常稳定,使用18次后其吸附率仅降低2.3%。  相似文献   

1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单原子催化剂Ir在MoS2表面的fcc、hcp两个吸附位和NH3在单原子催化剂Ir1/MoS2上的四个吸附位的6种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和能量计算,得到了Ir原子最稳定的吸附位以及NH3的优势吸附位;并对最佳吸附位进行了电荷密度差和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Ir1/MoS2体...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减缓Stargardt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视力损失的基因和药物疗法正处于发展中,然而为了评价对实验小鼠的治疗效果,有机溶剂是获取及定量小鼠后眼罩脂褐质色素必需的载体。本工作报道了有机溶剂对N-亚视黄基-N-视黄基乙醇胺(A2E)和全反式视黄醛二聚体两种重要脂褐质色素的影响以及从体内获取和定量它们的优化方法。创新要点:本文阐释了二甲亚砜、甲醇、氯仿、四氢呋喃、环己烷和乙醇对A2E和全反式视黄醛二聚体两种脂褐质色素的影响,并且优化了它们的体内获取及定量程序。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A2E和全反式视黄醛二聚体溶液以及C57BL/6小鼠后眼罩浸膏。重要结论:氯仿和四氢呋喃能够改变A2E和全反式视黄醛二聚体,但是它们在二甲亚砜和甲醇中是稳定的;环己烷和乙醇不影响全反式视黄醛二聚体,然而A2E在乙醇中不稳定,在环己烷中溶解度很低。脂褐质元素体内获取及定量的优化方法能够释放出更多的全反式视黄醛二聚体和A2E。理解有机溶剂对脂褐质色素的影响将为正确使用这些色素提供洞察力,也可促进建立每个内源性色素测量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PrimerHunter是一款多重PCR引物设计软件,该软件能够高效地设计出具有特异性的多重引物,但是只能在Linux系统的命令行中运行,而且没有考虑引物二聚体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建立了基于PrimerHunter的多重PCR引物设计系统,实现了PrimerHunter的界面化,完成了C/S模式向B/S模式的转换,同时增加了原软件不具备的引物二聚体检测模块,能够有效检测引物对之间的二聚体情况,为相关生物学领域研究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多重PCR引物设计工具。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糠醛在不同电压下,吸附在铜电极表面的SERS光谱.同时糠醛分子是以化学吸附的方式吸附在铜金属表面上的,而且我们用DFT理论对糠醛分子在铜电极上的SERS光谱进行了指认.实验结果表明,糠醛在铜电极表面的吸附方式随电极电压的改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15.
夏德凡 《数学教学》2011,(12):16-20,31
电影院里,从第一排1号座位到第15排25号座位的最短路程不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城市马路纵横交错,从一个路口到另一个路口未必都是直线段距离;电脑键盘上只有上下左右键控制光标的变化,没有从一点到另一点(斜向)的直线键.由此可以看出,两点之间还有一种类似于走直角的距离表示.  相似文献   

16.
赵新宇  秦潇  陆驰  王帆 《考试周刊》2014,(9):146-146
用密度泛函(DFT)B3LYP方法,对水和重水分子二聚体(X_20-Y_20)(X,Y=H,D)的稳定几何构型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与采用TIP4P势模拟结果及相关实验结果都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7.
实验研究了酸枝锯末对模拟含铬废水中的Cr(VI)的吸附性能,静态吸附结果表明,酸枝锯末对Cr(VI)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锯末对Cr(VI)的吸附率随着锯末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溶液初始pH的增大,吸附效果降低;随着吸附温度的上升,吸附效果升高.酸枝锯末对Cr(VI)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R2〉0.99),吸附平衡前,颗粒内扩散为吸附速率的主要控制步骤;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砰〉0.99)来描述.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酸枝锯末对Cr(VI)的吸附为自发的吸热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8.
电镀综合废水成分更加复杂,而新颁布的排放标准更为严格,这导致传统处理工艺存在困难。本研究采用电芬顿.吸附还原沉淀组合工艺,在试验验证基础上进行了方案设计和成本分析。结果表明,电芬顿.吸附还原沉淀组合工艺处理电镀综合废水可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中表3要求,与传统工艺相比具有投资低、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介孔炭是吸附材料中孔利用率较高的一种材料,其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也不相同.该文通过改变模板剂与碳源质量比的方法制备出不同孔径分布的介孔炭材料,从而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同时研究了合成材料对罗丹明B、亚甲基蓝和活性艳红等目标污染物的染料溶液的吸附性能.实验采用挥发自组装的方法合成介孔炭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氮气吸—脱附实验对介孔材料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控制溶液的p H、温度以及反应时间研究合成介孔炭材料对目标污染物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介孔炭材料具有有序介孔结构,孔径在1.286~3.008 nm范围内可调控,并且孔径分布最均匀的介孔炭对不同的染料的饱和吸附量在15.55~24.83 mg/g之间变化,不同孔径分布的介孔炭对相同的染料的饱和吸附量在8.75~24.83 mg/g之间变化,合成材料表现出了较好的选择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陈静 《唐山学院学报》2012,25(3):10-12,23
应用Car-Parrinello从头分子动力学(CPMD)及限定性动力学方法对水二聚体在300K时不同距离和角度的相互作用能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水二聚体在R=3.0,θ=170°附近形成的氢键结构最为稳定,其相互作用能量约为-18~-17kJ/mol。随着氧氧间距离R的增加,角度θ对氢键能量的影响逐渐减小,当R>4.0时角度θ对氢键能量的影响已经很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