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读代讲突破难点──《灰雀》一文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江苏洪泽县实验小学唐文国《灰雀》一文是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同时也写了一个小男孩在弄宁的爱鸟思想影响下,把捉回家的灰雀又放回公园,列宁...  相似文献   

2.
《灰雀》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有两条表示人物情绪变化的线索:一条是列宁喜爱灰雀,灰雀不见后他焦虑、担心、惋惜,及至以后重见灰雀的欣喜;另一条线索是小男孩做了错事,见到列宁后他慌张,想说出真情  相似文献   

3.
《灰雀》记叙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爱鸟言行的影响下,把捉回家的灰雀又放回树林的故事。小男孩从捉灰雀到放灰雀有一个心理变化过程,但是课文并没有把它直接写出来,而是蕴含在小男孩的言行中。三年级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灰雀》是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主要记叙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体现了列宁爱鸟,但更爱诚实的孩子.作者在具体描述时,别具匠心地安排了两条表示人物心态变化的线索:一条是列宁的心态变化,另一条是小男孩的心态变化.在教学《灰雀》一文时,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有机地进行各种训练,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体会文章的中心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灰雀》(新课标人教版第五册第五课)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表现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以及男孩的诚实与天真。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关爱,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让学生受到要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文章描写优美细致,语  相似文献   

6.
《灰雀》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歌颂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的高尚品质。 全课共十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写三只灰雀美丽的外貌,再写动听的“歌唱”声,讲列宁喜爱灰雀,然后写列宁“每次”“都要”“仰望”三只灰雀,并“经常”给它们带来食物,具体讲列宁怎样喜爱灰雀。第二至十自然段,讲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时的焦急、担心、惋惜的心情。先写列宁“找遍”,再询问男孩子的焦急心情;接着写列宁猜想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的担心;最后写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的惋惜心情,进一步  相似文献   

7.
《灰雀》以_曲折尽致的笔触叙写了灰雀的可爱、不见、再现。相应地表现了列宁的爱鸟之情和小男孩的负疚之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学时以情为纲,提挈全篇,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先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公园里白桦树上有三只灰雀,它们的胸脯或“粉红”,深红”,色彩美丽;它们欢蹦乱跳。引人注目;它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所以“非常惹人喜爱”。列宁养病期间每天到公园散步。“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被这  相似文献   

8.
窦超 《河北教育》2002,(12):33-33
《灰雀》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回归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及小男孩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本文以“爱”这一情感主线贯穿全文,是一篇思想教育性很强的课文。为了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我采用抓主线、创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读自悟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学开始,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用多媒体映出画面:三只美丽的灰雀在枝头跳跃鸣叫,飞舞追逐,梳理羽毛,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自由与…  相似文献   

9.
教材: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上册。《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文章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  相似文献   

10.
灰雀     
灰雀□福建省福州师范一附小陈曦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列宁影响教育男孩把那只灰雀放回公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一种诚实的表现。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读懂句子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板书亦如同课堂教学的窗口 ,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节课设计是否精当。板书设计形式多样。以下三位老师的板书设计你觉得如何?一、概括中心 ,深化主题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第一名获得者 ,重庆市渝中区第二实验小学黄兰老师的《灰雀》一课的板书设计 ,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她以简洁的线条 ,概括了文章的中心 ,深化了主题。板书的设计与全篇课文的情感为线索相呼应 ,桃心中间一个“爱” ,将明暗交错的几条线索连起来 ,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而深化了“列宁爱鸟 ,列宁爱鸟的真情感染 ;启发孩…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是一篇老课文,讲述了列宁、灰雀和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小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中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  相似文献   

13.
《灰雀》是一篇讲读课文。纵观全文,共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以列宁喜爱灰雀→不见灰雀→重见灰雀这一线索为明,以小男孩捉灰雀(回家)→矛盾的思想斗争→放灰雀(回公园)这一线索为暗。课文重点写了列宁不见灰雀后与小男孩的对话和小男孩放灰雀回公园这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4.
备课预案一、教学理念《灰雀》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要求是多读多想,把课文读懂,弄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纵览课文内容,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看灰雀,找灰雀,再见灰雀,这是一条明线。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发现灰雀不见了,怀疑是男孩抓走了,诱导他承认并改正错误,暗线是文章用意和中心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一、文本教学解读 《灰雀》讲述了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的失踪与小男孩有关,他没有直接批评小男孩,而是通过交谈的方式让小男孩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回了被捉的灰雀.故事赞扬了伟人列宁善解人意、对小男孩尊重与呵护,以及小男孩的诚实与可爱.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材六年制第五册《灰雀》一,别具匠心地安排了两条表示人物心态变化的线索:一条是列宁的心态变化,另一条是孩子的心态变化。因此,在教学《灰雀》一时,应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课内容,理解章内容。  相似文献   

17.
《灰雀》围绕灰雀这一小动物,记叙了小男孩在列宁的感染之下,把灰雀送回大自然的一个小故事,突出反映了列宁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类的美德和小男孩诚实的品质。怎样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呢?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一篇课文的教育功能往往是通过文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像《列宁和卫兵》中的列宁和卫兵,《倔强的小红军》中的陈赓和小红军,《灰雀》中的列宁和小男孩。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作物(或中心人物)的特点,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如何分析一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教师各有自己的看法,现编发步宏彦、周泽锋、徐宏三位教师对《灰雀》一文主要人物的分析,供大家参考。《灰雀》的中心人物──列宁  相似文献   

19.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人教版上册)上有一篇课文叫《灰雀》,讲的是列宁、小男孩与一只灰雀之间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地说。这句话在文中很重要,起着过渡的作用。从上文对话中可看出列宁的爱鸟之情引起小男孩由犹豫、逐步悔悟,到告诉列宁“灰雀会飞回来,它还活着”,到坚定回答“一定会飞回来”,准备将灰雀放回自然怀抱的这种心理转变过程。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小男孩满带负疚之感,是“一定会飞回来”对自己将灰雀捉回置于家中惭愧心情的继续和加深。“灰雀又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文中没正面写小孩放鸟归园,而用的是讨论方法:小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一定会飞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