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与死     
何谓生?何谓死? 没有生哪有死?没有死又何从生? 生,并不是生命的起始;死,也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轮回,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轮回! 生,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死,产生了对生命的珍惜。只有生,死亡才如此可怕;也只有死,生才如此珍贵! 谁不想长生?谁又能长生?谁愿意逝去?而又有谁能不逝去?  相似文献   

2.
死亡意识的产生源自于"自我意识"的萌发和人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对死亡的恐惧与之相伴而生。庄子通过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及对自然的阐释而达到精神的超越,破解了生命的真谛和死亡的意义。庄子认为生命本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存的;死,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人类不必执着于生的喜悦,也不必戚戚于死的悲哀。  相似文献   

3.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归宿,面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共性。然而,人不能因为死而放弃生,抗争成为人类历史前进的原动力。生命的意义何在?如何使有限的生命得以延续,成为中国文人一直关注、一直探索的问题,蒲松龄以其优美动人的聊斋故事延续了生命的意义,超越了死亡,获得了永恒。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讨论死亡问题。假若人能实现长生不老、不死的“美梦”,分析可见,这将使人失去作为人存在的一切意义,面临真正的灭顶之灾,由此反映出死亡对人生的积极意义。死亡之所以让人恐惧,是因为人对“我”死后的绝对无知,死亡的真实意义在于“我死”,而不是“他死”;死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应建立“我正在死亡”的死亡观,并将其作为我的积极人生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朱蕾 《英语广场》2015,(7):59-60
"死"是人类最基本的客观事实,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死亡是一种不幸,人们在死亡面前会感到一种不可解释的超人的力量,因而对死亡产生恐惧和禁忌。美语中包含大量用于表达"死"的代用语,在不得不提及死亡这种现象的场合,人们便使用这些语言符号来代替对"死"的直接表达。  相似文献   

6.
论死亡恐惧--"我"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自我”意识,从自我意识产生死亡意识,由死亡意识导致死亡恐惧。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是“我”死,人怕因失去自我而陷入绝对的虚无是死亡恐惧产生的根本原因,克服死亡恐惧的方法主要有:长生之道、宗教慰籍、哲学思索、成就不朽、及时行乐。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生命流程中的最后一环,因其是对生命的否定而被人们所普遍忌讳,但不知死足以知生。毕淑敏以悲悯的情怀描述死亡,希望唤醒人们的死亡意识,从而珍视生命,重视生存质量,生在意义,表现了她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8.
[活动理念]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命中自然的过程,在我们周围常有发生.死亡即生命的逝去,一个生命的逝去会给家人、朋友、同学以及其他认识的人造成失落、悲伤、难过等情绪感受,许多青少年在儿童时期开始认识死亡,他们对死亡充满疑惑、恐惧.由于我们的社会一向避讳死亡,因此即使孩子们对死亡充满疑惑或恐惧,亦得不到适当的解释和开导,更有人认为"认识死亡"对青少年来讲言之过早,或过于残酷,因而选择回避,更疏于处理孩子生离死别的情绪和感受.  相似文献   

9.
该篇章通过几首英美诗歌中对死亡的歌颂阐述了人们对死亡——这一人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的乐观主义态度。在这几首诗中有的诗人从为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死亡来临之时就要坦然去面对“它”。你就会无所畏惧。有的则认为死即是生,死即是回归自然,死即是永生。因此,我们可以说只有正确对待生与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人的一生才会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死亡教育”强调“向死而生”的价值理念,它引导人们探寻死亡的本质,追求生命的价值。结合死亡教育的内涵,重视我国大学生死亡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死亡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教育中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冯陶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111-112
活着与死亡是人生的两大基本问题。踯躅于生死两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生成了不同的生死观。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出了中国人典型的生存方式,顺天知命,以生抗死,对死亡进行了否定;波伏瓦的小说《人都是要死的》则阐释了‘死亡的意义与价值,肯定了向死而生。  相似文献   

12.
人的生命是由生和死两个支点撑起来的存在有机体,既享受了生又学会了死的人,才算一个完整的而不是半条命的人。人生也可叫做民生,与民众共命运、为百姓谋事业,这是有价值的度时光、过日子的方式。不能正确认识死亡,和不能正确认识生命是一样的,都是灾祸和麻烦的根源。把死亡当商品的人,会用死亡来讨价还价,以它相威胁要名要利。把死亡当极刑的人,就千方百计地逃避死亡,不惜浪费人间的财富。把死亡当作无奈的人,临终前还要捞一把实惠。  相似文献   

13.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时刻,有生必有死。在现实生活中,对死亡所产生的种种认知状态,反映了对死亡模糊的理解,从而造成人们要么漠视生命,要么逃避死亡,要么向往死亡。面对现实,教育要有直面死亡的勇气。文章从“培育哲学思维、塑造良善生活、回归共同体”三个纬度来阐释教育的使命.在树立合理死亡观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正视死亡,珍爱生命,创造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人因为有死而产生死亡意识.由于人们对死亡的关怀态度不同,生成的死亡意识就会不一样,关乎到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个性也会不一样.《闲情偶寄》启示我们:生活美学是根植于死亡的呵护意识之中的.只有呵护死亡,才能形成审美心境,才能发现人生之美和享受生活之美,以利于生命的健康.  相似文献   

15.
死亡是个体存在的必然归宿。汉乐府中充盈着对死亡的冥索与反思。人们面对死亡,分别采取了争竞人世、服食求仙、放情游乐的人生态度。它们的特点分别是战胜死亡焦虑,推迟死期和忘却死亡。这些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都是对人生真谛的思索和内在人格的追求,是对生命强烈的欲求与留恋。  相似文献   

16.
“生死学”是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教授于1993年所创立。傅教授将中国心性体认本位的“生命学”和西方对死亡现象做客观研究的“死亡学”统合为“生死学”。为了使每个活着的人、尤其是离死亡尚远者都能从对生死的研究中获得教益,提升现代人之生活与生命的品质,还需要大力开展生死哲学的研究。本文将从生死学、生死哲学产生的学术及社会背景入手,分析生死学与生死哲学的学科特征、主要研究的议题,并阐述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获曼布克奖小说《大海》通篇弥漫着存在和死亡主题,作者班维尔通过小说表现了其向生而生与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考,旨在引导人们挣脱虚无感和缺失感的束缚,在这个充满荒诞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挣脱虚无、感悟死亡、寻找精神家园,坚持积极的自由选择,坚持本真生存,实现自我的生存价值,赋予存在以本质。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老年人在生死观上表现为不怕死,而当真正面临死亡时,又呈现出恐惧的一面。此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解决老年人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一是要突破人们对死亡的避讳,二是避免用革命英雄主义生死观看待自然死亡,三是要对老年人进行生命教育,提升其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人的安身立命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人们对生命的意义与死亡的价值问题也越来越关注。通过对中国现代生死观的发展及其价值的分析 ,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 ,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一份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