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近年来,在美国出版界,图书的编辑方式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化,在大出版社中,组稿编辑(acquisition editor)忙于开发适销对路的选题,寻找畅销书作者以及选购书稿,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需要耐心细致的文稿审读加工工作,出版社也要求文稿经纪人提供经营深加工,最好是可直接投入生产的书稿,为解决出书越来越多而社内编辑精简的矛盾,自由编辑现象应运而生,一支数量庞大的自由编辑大军,很好地解决了书稿编辑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编辑对书稿的前期干预即编辑积极介入书稿的整体构思、内容设计、编写过程等方面的工作。编辑前期干预成败的关键在于编辑是否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也和是否选择了合适的作者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书稿需要不同的介入方式,编辑要善于根据书稿的具体情况处理好编辑干预和作者创造的关系,使二者形成合力。此外,投入成本也是影响编辑前期干预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一部书稿完成后,作者(工作室)最希望的,当然是尽快找到称心如意的出版社.由于网络的快捷与方便,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发布书稿信息.而相比于拥有特许出版权的出版社,作者(工作室)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希望联合起来,增强话语权,也降低交易成本.两者结合,催生图书工作室联盟.  相似文献   

4.
一般书稿,都是就一个论题,首尾一气呵成的。即使分章分节,也不过是为了眉目清楚,脉络分明。章节与章节之间,也是互相衔接而非各自独立的。然而,有些书稿却不是这样的。这些特殊书稿,就是所谓:汇编书稿。汇编书稿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首尾一气呵成,而是由若干本来各自独立的文章汇编而成书的。这是汇编书稿的一个根本特点。从汇编书稿的作者来看,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书稿中各篇文章,都是同一个作者的,可以称之为个人集。另一种是书稿中各篇文章,是许多作者的,可以称之为多人集。从汇编书稿的体裁来看,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书稿中各篇文章是同一体裁的,可以称之为同体裁集。一种是书稿中各篇文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谱类图书也应运而生并在数量上有繁荣之势。笔者在编辑加工食谱类书稿时,感觉到这类书稿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一、食谱类书稿文词欠佳,编辑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把好书稿的质量关。1.提高食谱类书稿的可读性。食谱类书稿的作者大部出自厨师之手,这些作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有高超的掌勺技术,烹饪技术很高,但文字表达能力有限,文字功底不深,可以说,由厨师创作出来的食谱类书稿只是一些不成熟的半成品,而编辑是食谱类书稿的二度作者,要使不成熟的半成品变为成品,为…  相似文献   

6.
试论面向21世纪的选题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晨 《中国编辑》2005,(4):36-37
在计划经济时代,策划并不占主导地位.编辑工作主要是围绕作者进行,大多数情况是作者写什么书出版社就出什么书。编辑也多以修改加工书稿为己任,即所谓的“坐堂编书”,工作重心主要是案头书桌。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图书与绝大多数商品一样,已由原来的短缺逐步变为相对过剩,加之读者日益成熟,图书买方市场已经形成。这就要求出版活动要由围绕作者转向围绕读者和市场进行.策划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方舆胜览》的部分编辑文件,主要是责任编辑陈抗和作者施和金围绕书稿的来往信函,指出优秀编辑是作者的知音,也是书稿质量优化升华的主导方。  相似文献   

8.
拟定书稿的编写提纲本是作者的事情,但编辑对此却不能一无所知。因为许多作者向出版社投书稿,总是先送来编写提纲,而编辑在与作者谈选题时,也总希望作者先拟一个编写提纲。如果编辑对拟定编写提纲之事不熟悉,或不能从编写提纲中发现问题,都会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2006,(36):22
名字来自于两部书稿《卡帕记者丛书》名称来自于《北京青年报》主任记者张力以及广西记者徐歌的书稿。张力的书稿是以他在台湾牢狱248天的亲身经历、体验写就的;而徐歌的书稿也是以他在南非做记者的亲身经历写成。两部书稿都表现了作者非凡而独特的经历,以及他们为了自己所钟爱  相似文献   

10.
书稿档案是出版社的历史财富。一份完整的书稿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书稿出版合同书、作者简历表、书稿列选单、书稿外审材料、出版社审读报告、编辑加工报告、出版社复审终审报告、校对记录、编辑与作者来往信件、出版社支付作者稿酬的计算单和通知单等。书稿档案中的每一内容,都直接源于出版,是出版社出版一本书的方方面面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出版社历史的宝贵材料,是印证出版的各类著作的可靠依据。书稿档案与其它档案一样,它的服务性、公益性不可能直接体现于档案部门本身,而是包含在广大档案利用者的获益当中。一、书稿档案是出…  相似文献   

11.
审稿八忌     
编辑审读作者来稿,须要注意的事项很多,其中最能影响书稿质量的有八个方面。如果在这八方面加以克服,或许就可以杜绝一些粗制滥造的书籍在市场上出现。一、切忌对作者盲目崇拜。一般来说,名家的书稿质量是高的,我们的出版社确实也应依赖一批各方面的专业名家的支持。但是,这不等于说任何一位作家,写出的任何一部书稿都是高质量的、都是完美无缺的;更不能保证每一位作家的书稿中不出现一点纰漏。处理书稿时,作家和编辑必须处于平等地位,或者可以说编辑应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夏天,一位年轻的同事,将一部厚厚的书稿放在我的面前,嘱我为书稿的出版写几句话。写什么呢?我与作者素昧平生,只能就书稿说说书稿了。而书稿主要是作者1954年至1993年之间,发表在省市报纸上的通讯报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豆腐块"。我丝毫没有  相似文献   

13.
浅谈校对三个主体对于书稿质量的合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出版校对工作流程中,书稿的校对工作存在着三个校对主体的相互作用,他们是专职校对者、著作人校对者(作者)和编辑校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三者都对书稿的最终质量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三个校对主体各有其特点,互补性也很强。三者既有各自的分工,又互相协作,在校对活动中既显示了相对独立性,又相互协作各展所长,形成了一种既互相协作又互相补足的合力作用,正确运用这种合力作用对书稿校样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一部图书从创作到出版的过程中,作者和编辑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没有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图书无从谈起;而没有编辑对书稿的加工处理,书稿也难以成为合格的出版物。“文责自负”和“编辑把关”是确定作者和编辑在图书生产过程中职责和权利的两条基本原...  相似文献   

15.
学人聚会,常常议论出书难,共同也谈起编辑。照理说,能否出书,应取决于书稿的质量,但是事情常常并不这样简单。诸如作者知名度怎样?书出后能否盈利?这类问题,也在考虑范围之中,其影响之大,常使作者、尤其是青年作者望而却步。显然,有许多学术价值高的著作,读者面窄,出版得赔钱,而青年作者往往毫无知名度。学人在成长过程中,常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压倒。幸而,中国也大有这样的出版家,他们以繁荣科学文化事业为己任,竭心尽力支持学人、尤其是青年作者。他们重视盈利,但决不把它看得过重,而以书稿的科学价值作取舍的主要标准。他们取稿,只看书稿的质量,而不看作者的“来头”、“背景”。有的  相似文献   

16.
浅谈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书刊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书刊的编辑过程是组织、处理书稿的过程。书稿是作者撰写的、由编辑组织加工以满足读者需要的。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因此,编辑工作涉及人(作者、读者)和物(书稿和文献资料)两方面。一、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书刊是向社会传播文化的精神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制造具有独创性的智力产品的人。而编辑则需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根据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3方面:1.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作者撰写书稿,编辑对作者的书稿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可以公开传播和保存的书刊。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书刊;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向社会公开发表,想在读者群中传播,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编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作者的命运:他肯定你,会给你出版...  相似文献   

17.
由书稿变成为受读者欢迎的出版物,必须经过编辑对书稿的认真审读这样一个劳动过程。由作者写出来的书稿为什么一定要经过编辑审读加工才能出版呢?这是因为书稿是由作者个人创作的,反映的是作者个人的思想观点、思想体系和独特的风格,具有个体性。而图书的出版是面向社会,面向广大读者,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是一对矛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06,(12X):22-22
名字来自于两部书稿 《卡帕记者丛书》名称来自于《北京青年报》主任记者张力以及广西记者徐歌的书稿。张力的书稿是以他在台湾牢狱248天的亲身经历、体验写就的;而徐歌的书稿也是以他在南非做记者的亲身经历写成。两部书稿都表现了作者非凡而独特的经历,以及他们为了自己所钟爱的职业出生入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这样深切的体会:在那些作者自投的稿件中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书稿的作者已是声名显赫,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名望;另一种是,一些书稿所显示出来的学术水平大有过人之处,但作者却年轻、资历浅、影响力弱甚至没有影响力.辑可能会处于高水平著作与浅资历作者之间的矛盾中,产生了对选题取  相似文献   

20.
编辑工作主要是同稿件打交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同作者打交道。编辑与作者从思想上统一认识一道工作,对加快书稿印发和提高书稿质量,是十分有益的。伟大导师列宁同志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列宁在从事革命活动中,创办过多种报刊,是一位出色的党的报刊的编辑和组织者。他在编辑工作中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