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抗战时期国统区师范教育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政府为适应抗战和树立建国基干的需要,对战前的中等师范教育制度进行了调整,并重建了高等师范教育。针对国统区出现的“师荒”和为实施新县制推行国民教育,国民政府发动了推进师范教育运动。战时的师范教育较战前有显著发展,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征,但存在着严重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由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主办的“抗战时期国统区学术研讨会”,于1988年11月7日至9日在重庆召开。来自四川、新疆、北京、江西、江苏、湖北、贵州等省10余所高等院校的20多位同志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的主题是:1.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抗日民主运动;2.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统一战线工作;3.抗战时期国统区研究有待深入的新课题。现将讨论情况概述如下: 关于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抗日民主运动,与会同志交流了近年来各地史料的发掘、整理情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的河南有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但目前学术界对河南抗战史的研究既与河南在抗战时期的地位很不相称,也和目前史学界对抗战史研究的整体进程不协调,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如果注重抗战时期河南社会史、国统区与沦陷区政权系统、战时经济与战时文化等问题的研究,必将使河南抗战史研究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重庆的诗歌朗诵运动在国统区诗歌朗诵运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它对抗战宣传和反对国民党腐败统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抗战时期重庆艺事业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抗战时期重庆的朗诵以慷慨激昂的风格为主,诗歌朗诵理论探索的成果集中在洪深的专《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中。在朗诵诗的创作上高兰的成绩最突出。那时还对“朗诵诗”的存在意义、内容、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重庆的诗歌朗诵运动之所以得到较快发展,与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技工荒”现象,这一现象与高职教育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技工荒”现象是由多种原因所造成的,有观念方面的,也有体制与投入方面的原因。为解决“技工荒”问题,高职院校和有关各方应通力合作,从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姻、大力发展民办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教育的培训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6.
“七月诗派”作为一个在腥风血雨的严峻现实中崛起的高歌救亡的诗歌流派,这些诗人们在抗战炮声响起之后分别在根据地、敌后、国统区从事着民族的解放运动。由于当时桂林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地位,使得一部分“七月派”诗人先后驻足于桂林。他们在桂林的诗歌创作及活动,极大地繁荣了抗战时期的桂林诗坛,声援了全国的抗战斗争。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国统区工业生产自1942年起全面衰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战时工业建设和资源利用,主要依托西南和西北各省,特别是四川、云南两省。抗战时期国民党抗战后方的整个工业,从抗战开始到1940年间曾一度发展,但自1942年起逐步走向衰落。国民政府经济部...  相似文献   

8.
谭文岳 《广东教育》2005,(10):40-42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电荒”“煤荒”和““油荒”一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热点,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好能源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  相似文献   

9.
河南地处中原,位置重要。抗战时期,敌战区、国统区、和抗日根据地围绕报纸出版业在宣传思想战线展开了激烈斗争,形成了有别于正面战场的另一种斗争形式。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价格总体处于持续上涨趋势,特别是中后期粮价上涨异常迅速,给社会带来诸多问题。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持续的战争以及粮食产区相继沦陷造成粮食极度匮乏和供需不平衡。而经济通货膨胀、粮食走私以及粮食运输困难成本过高也是导致国统区粮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教育的创新,既把根据地教育的特殊性和教育的一般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又把教育为抗战服务的宗旨深入地贯彻到实践中去。坚持教育政策的创新、对象的创新、理念的创新、内容的创新、办学方式的创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大部分民族学研究机构和民族学家内迁至西南地区。民族学家们云集的城市依次为:昆明、重庆、成都、贵阳。文章主要探讨抗战时期在昆民族学家对云南省民族的调查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伟大实践,使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分运用.本文首先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在理论上的贡献,说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而是人的因素.其次,重点从坚持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建立野战军、地方军、民兵组织协同作战的"三结合"体制,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四个方面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抗战时期唯一的高等教育专门期刊,《高等教育季刊》探讨了战时大学的本质和功能、课程、导师制等高等教育领域诸多问题,同时在宣扬国内外高等教育动态、学术研究消息及教育法令方面也不遗余力,对我国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所刊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富有史料价值,生动记述了抗战时期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情景,为我们研究抗战时期高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实施的社会教育运动究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场政治社会化运动,更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动。用大众化的视野来审读这场运动,可以发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施社会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与此同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也适应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其结果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广大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相当落后。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努力去保存和发展自己的高等教育。伴随着大量高校的西迁和新学校在西部的纷纷建立,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道德教育,指出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党员干部为主要对象,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以“生产运动”为载体,对知识分子进行劳动观教育;在抗日战争中贯彻实施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这些道德教育内容对当代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为题材和背景的“抗战小说”是抗战文学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部分。“抗战小说”作为历史叙事和自我想象的方式,它为20世纪中国试图寻找、建构和获取的正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本质和新的民族性。在“抗战小说”丰富的想象和多元的叙述中,也展现着不同的个人命运、家族记忆和民族国家想象。基于此,要讨论的正是1930年代以来我国“抗战小说”基本叙事模式的发展脉络及其所要揭示的复杂的历史图景和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的国统区讽刺小说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沿着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讽刺小说传统的道路,在此时达到高潮,形成了显著的渴求和争写讽刺小说的态势,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不多见的群体文学现象。抗战时期国统区讽刺小说就其人物塑造方式和叙述样式而言,大致上可划归三种样式:传记式、戏剧式、寓言和游记式。本文即结合作家作品具体分析、阐释这三种叙述样式。  相似文献   

20.
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战争的现实诉求及对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杨东莼逐渐形成了系统全面、理论丰富的战时教育思想。杨东莼的战时教育思想是战争时期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理念,他以抗战需要为起点和归宿,以教育、文化为切入点,统合了战争与教育的互助之效,对战时教育的任务、内涵、原则与策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探究了争取抗战胜利之良途与教育出路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