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信是建立在熟人社交圈层的强关系传播,手机通讯录、QQ好友是微信好友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本身是用户多年社会关系的浓缩体现.微信朋友圈不是现实社交圈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传播,而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交流方式,本文拟从媒介情境、朋友圈信息表意方式的角度对微信朋友圈分组现象进行剖析,揭示朋友圈分组、权限行为的原因所在及重构后朋友圈的信息隐患.  相似文献   

2.
微信朋友圈是不同来源"好友"的聚集地。围观、点赞与评论微信朋友圈,这既是"朋友"之间的互动与联动方式,也从另一侧面显示出新型的社交关系,传载着复杂多样的互联网文化。微信朋友圈中的"共同朋友",通过相互间的点赞、评论等的"交往"状态显示,形成了特殊的第三人社交关系。通过考察朋友圈用户间"强关系""弱关系""第三人关系"等的粘度状况,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关系和文化传载方面找到理论支点,从而理性客观处理和应对微信朋友圈用户间"强关系""弱关系""第三人关系",实现最优化的文化传载路径,达到最大化的文化传载效果。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9,(10):36-45
随着微信好友数的增加以及微信对工作、生活的全面渗透,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朋友圈产生了倦怠情绪,并主动减少朋友圈的使用。刘鲁川等学者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出微信倦怠及消极使用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炼出可能影响微信用户朋友圈中辍行为的因素,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使用SPSS23.0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长时间使用朋友圈后,微信用户的感知过载、隐私忧虑、上行社会比较及朋友圈倦怠的程度均大于中等水平(李克特5点量表);2.信息过载、社交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朋友圈中辍行为呈负相关关系;3.隐私关注与朋友圈中辍行为无相关关系;4.朋友圈倦怠未在感知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中辍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网革命性地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唤醒了一个社交媒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腾讯微信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累积了6亿全球活跃用户,无疑是这一轮激烈角逐的最大胜利者。从传播方式来看,微信的成功在于它对"熟人社交"这一传播领域的敏锐切入并以微信朋友圈为基础发展出粘性极强的网络社区。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观察这一网络社区并分析其关系链特征和用户行为,认为微信朋友圈的传播优势来自基于强关系链的小众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5.
信息流广告是近年来移动广告市场崛起的新势力,国内信息流广告自微信朋友圈引入以来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用户对广告的点赞和评论也生发出一种新的社交景观。本文基于媒介可供性视角,以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近几年话题热度较高的信息流广告案例中的评论,从传情、致意、协调、连接的角度,探析其在技术支持下社交可供性实现的可能性与特质。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当代华人群体在赛博空间中的核心社交场域。具有实时性、碎片化、符号化、影像化与虚拟化的社交网络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呈现为庞大的图文景观世界,我们在社交网络的景观世界中不断获得视觉快感,在看与被看的欲望满足中获得多重感官体验,并藉此从中寻求自我表达与社群认同。很多网络用户也因此产生了无意识、高频次、长时间刷看微信朋友圈图文信息的视觉成瘾行为,亟需从产品设计、用户心理、社会文化等层面,深入探究社交网络视觉成瘾的用户行为特征与成瘾原因。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泄露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社交网络平台。微信朋友圈是个人自我表露的重要平台,但同时也面临着隐私泄露的问题。本文以社交媒体平台微信朋友圈为例,探讨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动因机制并针对社交媒体平台隐私泄露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吕欣 《传媒》2014,(24)
正含有"朋友圈""公众号""群聊"等社交功能的微信正在成为中国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平台之一。一时间,"刷微信"迅速侵占了睡前、交通、午休、等餐、如厕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碎片化"黄金时间"。在聚会、会议、节展等社交场合中,彼此扫微信二维码、加微信账号甚至替代了交换名片等社交行为,成为大受众人追捧的社交时尚。于是乎,使具有强连接社交属性的微信朋友圈生态体系正在一种近乎无限膨胀的趋势中,不断地突破其赖以成功的熟人私密社交体系。一时间,人们在使用微信时日益对那些越来越多的陌生"好  相似文献   

9.
余彦英 《今传媒》2022,30(3):21-24
近年来,微信已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沟通、互动以及日常娱乐的重要工具,微信朋友圈更是微信用户的重要对外“窗口”,微信用户群体一时间从青年群体渗透到老年群体,并且逐渐受到老年群体的追捧。本文以微信为例,从“拟剧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拟剧理论”中的前台设置、剧本管理、剧班维护、后台准备等要素进行分析,探究微信用户在社交中的表演与印象经营,进而深度挖掘社交平台迅速发展背后的传播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朋友圈作为它的一个附带插件,在发布文字、图片、小视频、链接,分享音乐,评论和点赞以及地理定位等方面的综合功能,使得它成为社交网络的又一主要形式。加上良好的隐私保护和人性化设计,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大大高于其他社交网络。本文通过对3位微信固定用户在2014年7月-2015年7月这段时间内的朋友圈媒体内容的分析,试图得出他们发布的媒体类型分布状况、媒体框架及这二者与网络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伴随微信社交应用逐渐成为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对它的分析尤为必要,本文基于强弱关系视角,讨论了微信社交群中的新闻传播现象。相较于朋友圈,微信社交群中的新闻内容更多样、传播更精准,但也容易让虚假新闻广泛传播,鉴于微信社交群中的个体对新闻有较低的信任度,新闻难以得到再次传播。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交媒体使用的泛化,用户新鲜感不再,社交媒体倦怠现象渐成规模。本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为分析情境,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对20名青年用户的朋友圈使用情况及感受进行了深度访谈,结合压力源—负担—结果框架建构了本文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环境限制变化带来的环境压力、多元角色碰撞带来的角色压力以及平台负面体验带来的情境压力使得青年用户产生社交媒体倦怠,这种倦怠主要表现为以无趣、厌倦、焦虑为主的负面情感。多重负累刺激下用户心理情绪受到影响难堪重压,不得不采取隐退行为来调节“自救”,个体特质在整个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依托于微信平台的朋友圈是当下许多网民自我呈现的重要渠道。长期的自我记录将用户的现实身份数字化,社交媒体的运行逻辑让越来越多的使用者被迫应对不同于现实语境的冲突。有别于现实社交,朋友圈中的时间概念并不是单向和不可逆的,平台内容的持续性与可检索性使得用户面临时间维度的冲突压力,进而影响到了后续的自我呈现倾向。从时间维度入手,探索朋友圈中的语境消解现象以及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时间维度的冲突感知、行为成本等多个决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研判语境消解的问题核心。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体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在当今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下,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隐私保护并不仅仅是指网络社交媒体对于用户个人隐私的保密程度,更包括用户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本文研究了微信和微博这两个网络媒体对于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措施,比较了两种用户群在隐私保护方面的行为习惯。研究表明,微信更接近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强关系,而微博则更加趋近于公众向社会发声的平台。微信的私密性和隐私保护措施高于微博,微信朋友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分享自身的日常生活,泄露相关个人信息,缺乏隐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9,(8):45-58
本文从微信朋友圈作为"圈层"网络的特性入手,参考自达尔格伦以来分析社交媒体公共性的分析框架,从结构、再现和互动三个维度对微信朋友圈的公共性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微信朋友圈在结构、再现和互动层面具备了一定的公共性特征,但在这三个层面又是受限的:结构维度,尽管促进了新闻分发渠道的多元化,但"圈层"网络对微博"广场"的替代是以牺牲微博这个另类公共领域为代价的;再现维度,尽管在朋友圈引入了公共议题,但基于社交策展的再现方式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多元、理性的公共性诉求;互动维度,尽管"菊花链拓扑式"的转发带来了公共性的可能,但微信朋友圈当中的议题和观点更多时候趋于圈层化。本文将这种公共性实践与公共性准则之间的共生状态定义为"有限公共性",并指出应当看到有限公共性蕴藏的对民主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5,(2):51-55
本文基于景观社会的视角,从人的需求层次出发提出用户对媒介使用的度暇依赖、社交依赖和阅读依赖,以微信朋友圈、通讯录、公共账号为例研究社交媒体与人之间的深度交互与伴随式传播,最后分析社交媒体使用依赖对出版转型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盛毅韬 《新闻世界》2014,(7):187-188
短视频分享应用是当下流行的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社交应用,用户可以将手机拍摄的短视频发布到个人主页、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与好友分享。继文字、图片、语音之后,短视频分享成为移动社交领域的一股新潮流。短视频分享应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社交方式,而且在新闻传播领域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随着微信使用的大众化及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它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传播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以微信朋友圈成瘾为例,分析用户微信朋友圈成瘾背后的机理,阐述微信朋友圈成瘾产生的负面影响,期待人们对微信朋友圈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理性使用微信朋友圈。  相似文献   

19.
如今微信及朋友圈点击值爆表,作为一种新型手机社交应用,不仅拓展了用户的交往方式,还培育了新的生活方式。身份焦虑问题由来已久,本文以微信为切入点,从传播学角度审视人们人际交往中的身份危机,简析用户使用微信的一个重要诱因——身份焦虑,用户使用微信朋友圈,一定程度上缓释了身份焦虑,又引发新的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9,(10):81-91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纵深发展,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一个消极的影响体现在用户的不持续使用上。基于焦虑视角,本研究以强关系社交媒体微信朋友圈为研究平台,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探讨了焦虑四维度与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及假设检验等操作步骤,本研究发现:隐私关注焦虑(PCA)、互动焦虑(IA)和自我评估焦虑(SEA)对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愿(DUI)均有正向影响,内容分享焦虑(SCA)正向影响自我评估焦虑,且通过自我评估焦虑间接正向影响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愿。基于微信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深入了解用户心理及情绪,为我国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