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路径,是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大学联盟作为加强高校之间合作与协作的重要平台,对高校推进协同创新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重庆市大学联盟成立后,积极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共享协同创新资源,搭建协同创新机构,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发展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如何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涵义及构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意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四个方面对国内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是由各行业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自发组织的非盈利性战略合作组织。为掌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科研创新能力发展变化,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和大数据分析方法,从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科研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专利申请授权以及获奖情况出发,分析了联盟近十年的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联盟高校之间在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联盟内各高校科研方向行业特色越发突出,优势学科体现在电气电子工程、电信、材料科学方面。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在基础研究领域合作紧密,今后应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在自主创新、重大项目方面积极合作,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校作为国家与社会联系的桥梁,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都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选取天津市22所学校的理、工、农、医类学科科技活动数据,对天津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天津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创新能力提升对策,可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高校战略联盟服务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区域创新能力代表了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推动持续创新的基本能力.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高校战略联盟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技创新联盟是一种新型的创新网络组织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虚拟化的高校科技创新联盟以其时代特征和特有优势成为高校科技创新联盟最佳选择的组织形式之一。本文首先论述了高校科技创新联盟的概念,并对虚拟化的高校科技创新联盟的存在背景和现实意义作了分析,最后提出构建高校虚拟科技创新联盟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高校竞争与合作的加剧,高校战略联盟作为高校间、高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种有效的竞争合作方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这既是高校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结合辽宁实际提出了高校战略联盟的基本模式及加强法规建设,建立财政金融引导保护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组织作用,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参与等构建区域高校战略联盟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8.
高校科技创新联盟是一种新型的创新网络组织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虚拟化的高校科技创新联盟以其时代特征和特有优势成为高校科技创新联盟最佳选择的组织形式之一。本文首先论述了高校科技创新联盟的概念,并对虚拟化的高校科技创新联盟的存在背景和现实意义作了分析,最后提出构建高校虚拟科技创新联盟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构建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对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等地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各地区高校创新能力现状及特点,得出:北京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江苏高校;北京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及基础能力、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均排在首位,江苏高校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
张秋华  李铁范 《考试周刊》2014,(98):152-154
高校是知识的产生与传播,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的产生与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的统一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功能的完善程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结果,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高校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构成、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评述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进行综述,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从科技创新过程角度分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从物质环境和软环境分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的影响因素,根据评价原则,构建以高校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创新环境三个方面为一级指标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细化了7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建立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计量模型,力求对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转化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论著进行统计和分布分析;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内容分为五方面进行阐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宏观分析、创新能力的评价、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其它方面,同时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公共研发促进中心建设的实践表明,公共研发平台建设促进了高校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形成稳定、紧密联盟的区域协同创新形式,实现了多方共赢,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一种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4.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最重要的表现是高校科技创新实力和水平的提高,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增加。通过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分析,把重点放在对原始创新能力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能力有关的高层次的科研产出、科研效益的评价上,引导高校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质量。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上应发挥政府的作用,积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树立协同创新理念,转变评价的方式和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作为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国家、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分析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2000—2015年间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部高校科技人力、科技经费、科技成果和国际学术会议人次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性经费投入、人均GDP、科技人力、研究与发展经费和国际学术会议人次均对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从而提高西部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服务于京津冀区域发展的路径体现在,为区域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和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传承先进的文化。通过建立以政策导引、合作共赢、效能评估为内容的高校服务于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保障机制,使京津冀区域内高校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竞争有序、定位准确的高校生态系统,以提升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对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确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机制的目的,深入阐述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建立的原则、流程体系等指标,对构建科学、规范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是增强高校学术实力的基本措施,也是高校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职能的体现。高校科技创新的主体是高校教师。为检验高校教师职业满意度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查找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以高校教师职业满意度作为外源潜在变量,以创新队伍建设、创新资源支撑、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内生潜在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问卷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高校教师职业满意度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总效应为0.6465,高校教师职业满意度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而且通过影响创新队伍建设和创新资源支撑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能力。为此,应提高教师薪酬福利待遇,改善教师科研条件,提供多种学习提升机会,关注教师个人发展,做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完善高校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初,战略联盟这种企业合作的组织形式已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合作的重要形式。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高校之间加强横向合作,高校与政府的紧张关系需要以高校联盟这种中介组织加以协调,后合并时代的高校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提升高校的竞争优势,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更需要高校组建联盟以实现协同创新。要解决高校联盟发展中的困境问题,就需要我们对高校联盟有着全新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式目前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开放评价和长效评价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学普及激励不足等问题。将战略地图理论应用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构建基于战略地图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赋权,可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式改革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