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期待着进入宇宙,开发太空。自从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以来,人类梦想成真。然而,茫茫宇宙是一个失重的环境,存在较强的宇宙射线。那么习惯了重力环境的人们进入太空生活时会产生什么反应?这些反应对人类的生存、繁衍将产生什么影响?为了搞清楚这一问题,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生物成了人类的宇航先驱。 1957年11月3日,在苏联发射的第二颗人造卫星——“旅行者2号”上,一只5千克的小狗莱伊卡捷足先  相似文献   

2.
《发明与创新》2006年第1期登出了吴凯、赵建军所写的“空气送我去登月——关于人造天梯与太空列车的探讨”一文。我看后,觉得其中的人造天梯与太空列车的动力存在巨大缺陷,即进入基座的空气不可能自然而然完成,比如文中提到的“进入基座的空气将要完成的是从高气压到真空的流动过程,其风力之大,流速之高可与台风、龙卷风相比”。我的理由如下:众所周知,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居于空气底层的压力最大,越往上走,空气的压力越小,直至太空(此处为真空),空气越来越稀薄,气压越来越低,直至为零。要形成空气由高气压往低气压流动,就需要给…  相似文献   

3.
高坳 《百科知识》2007,(12S):18-20
随着1957年苏联“伴侣一号”卫星上天,人类进入了探索太空的发现之旅。如今,人类又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太空旅游。不仅航天员能邀游宇宙,普通人也有机会去太空旅游,尽情享受宇宙之美。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2):I0007-I0009
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人类宇航员,开启载人航天时代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仅仅在50多年之前,地球上还没有人知道如果一个人被送到太空中究竟会是怎样。直到1961年,这一切有了答案。就在这一年,年轻的苏联战斗机飞行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进入太空。  相似文献   

5.
生物的“机器”与人造的机器多年以来,許多技术工程专家一直认为生物学和自己的专业沒有什么关系。工程师与生物学家之间也很少合作。但近年来发現,研究生物的組織机构的机能与原理,对工程师——尤其电子工程师——解决复杂工程技术問題是有帮助的,而且已經取得一定的成就。科学技术飞快地发展着。机器、設备和各种系統造得越来越复杂。但是,也常听到一些人說:“人造的机器,再复杂,也赶不上他自己。”不仅人类,許多其他生物都是极复  相似文献   

6.
人类在太空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伟大的壮举的同时,纯净的太空越来越不洁净了,“太空垃圾”便是这场征服外层空间的产物。运载火箭把航天器送到太空后,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星箭分离之后,火箭的剩余部分就在太空中游荡。各类航天器除可回收的一类之外(比如返回式卫星),其他的在太空中度过了设计寿命、丧失了功能之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人造机械手的灵活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机器手仍然需要使用独立的传感器才能感知压力和热量。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一个研究小组目前正在开发一种叫做FILM的人造皮肤。这种人造皮肤能够模拟人类皮肤的感觉特性,令机器手具有人手一样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纪元。这是艺术家模拟的撞击瞬间的情景。  相似文献   

9.
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启了人类航天新纪元。对坦普尔彗星的深度撞击的目的之一是:探索人类如何避免天体对地球的撞击。但天体撞击地  相似文献   

10.
1993年12月2日至13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航员完成了“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修复工作,开创了人类在太空修复大型航天器的历史。“哈勃”望远镜是1990年4月25日发射的,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之一,总共耗费21亿美元。但在“哈勃”望远镜升空两个月后,科学家便发现望远镜的直径为2.4米的主反射镜边缘过于平坦,这使进入望远  相似文献   

11.
《金秋科苑》2013,(17):8-9
最近,美国科学家证实,美国宇航局于1977年9月5日发射的“旅行者1号”无人太空探测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这是现时离地球最远的人造飞行器,也是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截至目前,“旅行者1号”的这趟旅程花费了足足36年,距离地球长达116亿英里(约187亿公罩)。  相似文献   

12.
佚名 《知识窗》2009,(1):60
美国HSNBC网站最近公布了迄今最伟大的太空望远镜,这些近20年里先后进入太空的望远镜好比“太空之眼”,帮助人类对宇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谁也不会否认,人造卫星上天、人类飞向太空,逐步征服宇宙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也是科学史上了不起的成就。各类人造卫星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但是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正如恩克思早就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的。”大自然对于我们探索太空的“报复”,就是由此产生了众多的“太空垃圾”。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4):I0009-I0009
央广网北京5月12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第32届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会议正式召开,来自14个国家及组织的机构参加了会议。如何合理利用外太空资源?废弃卫星等太空垃圾碎片目前对地球及空间站危害有多大?随着空间技术的进步,人类进入和平太空的活动也不断增强,但是也产生了越来越的空间碎片,就是人类在航天活动中遗弃在太空废弃物,也称“空间垃圾”。  相似文献   

15.
<正>1957年10月,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前苏联拜科努尔基地升入太空,奏响了人类征服太空的序曲。自此,一批又一批火箭将人造卫星送上太空。五十多年过去了,除了载人航天飞行器最后回到地球,其他上天的人造物体都围绕地球运动着。那些曾经辉煌过的"金属体",伴随着使命的结束,被遗弃在太空,变成了金属碎片,最终成为"太空垃圾"的一部分。2008年,欧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公布的电脑  相似文献   

16.
《今日科苑》2005,(7):16-19
史无前例的太空实验 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深度撞击”号撞向彗星“坦普尔”1号。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太空实验。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科技新时代》2004,(4):6-7
看了《怎么处置“哈勃”》(见3月号)一文后,我不禁想到了曾为人类的太空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未来。一个美英专家小组发布报告认为,“哈勃”太空望远镜未来可能有3种命运。其中最理想的一种是在2010年前发射两架航天飞机去维修,以延长这台望远镜的寿命,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科学观测能  相似文献   

18.
“旅行者1号”飞船 “旅行者1号”在运行35年后,可能已首次离开太阳系据外媒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9日早晨表示,最新迹象显示“旅行者1号”飞船(Voyager11很可能已经飞出太阳系而进入银河系,成为人类历史上首艘逃逸太阳系、探索于遥远恒星之间的人造飞船。  相似文献   

19.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古人高远的志向和探索浩瀚宇宙的渴望,如今,在现代人手中已经变为现实。1957年,苏联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卫星送上太空。在仰望了千百年后,太空,对人类来说再也不是高不可及的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到1970年“东  相似文献   

20.
江燕 《百科知识》2001,(11):38-40
继陆地、海洋、大气层之后,人类利用航天技术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疆域,这就是大气层外面的宇宙空间,联合国称其为“外层空间”,我国习惯简称为“太空”。与人类在地球上已活动了百万年历史相比,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还不到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