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8 毫秒
1.
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关于"形式"的论述占有很大篇幅。亚里士多德把"形式"等同于"其所是的是",又认为"形式"是"这类"。探讨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中对"形式"的不同规定及其相互关系,对于进一步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把形而上学仅仅当作一种同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是对形而上学原本意义的严重遮蔽。形而上学首先是"第一哲学",它由亚里士多德有意识地建立,之后构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当中,也不仅仅存在片面、孤立、静止和不承认矛盾的思维方式,这种"知性思维方式"仅仅是黑格尔所批评的西方近代形而上学所具有的思维方式,而决不是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全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作为西方最大的形而上学家,恰好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所以,把片面、孤立、静止和不承认矛盾的思维方式当作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代名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历来是亚里士多德研究者中讨论最多的一个主题。在这方面,就中国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者们通常只是依据亚里士多德整个形而上学思想体系中的这个或那个文本进行孤立的研究,通常是选取《范畴篇》或《形而上学》这样一些明显可见是属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体系的文本,既没有考虑这些文本之间内在的整体关联,更少考虑它们之间所存在的思想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就匆忙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体系整体进行断言,甚至按照己意进行某种主观的体系性逻辑演绎和构造。这样无疑就造成了在研究上的独断倾向,既不严谨,也不科学。正是出于对这样一种研究状态的审查,本文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论著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在综合了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从整体论和发展论的不同方法出发研究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一个连续发展的体系,从阶段上来说,它经历了逻辑学著作阶段、物理学著作阶段和形而上学著作阶段,最终以《形而上学》第4卷、第6卷、第12卷中所表达的形而上学一神学思想作为完成。本文深入讨论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发展的这些阶段的形成、发展和转变的关键概念和关键思想,尤其是对其中的实体优先性的思想、存在的核心意义的理论、“是其所是”的概念、“作为存在的存在”的概念以及《形而上学》中第四卷和第六卷的关系问题作了创造性的研究和回答。  相似文献   

4.
肖蓉 《考试周刊》2011,(23):24-25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两大哲学史上两大哲学家,他们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他们对于美学的看法,尤其是美学中关于文学艺术的看法。本文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哲学观入手,分析由此所引发的两者对美学中"文学艺术与客观现实的关系"看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形而上学”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成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亚氏对形而上学的内涵也进行了详细阐明。但亚氏在《形而上学》中却因“实体是一般的还是个别的”问题陷入了双重形而上学即一般形而上学与特殊形而上学之间的矛盾之中,也使该问题的合法性得以确证。我们应该从发生观点重新考察亚氏双重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对亚氏形而上学思想和实体思想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以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其开端,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范畴体系中初步完成,经过中世纪哲学的改造后,在近代发生认识论转向,形成富于近代特色的形而上学。在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批判的基础上,黑格尔则通过恢复古代形而上学传统方式使形而上学得以完善。而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哲学既标志着形而上学的完成,也象征着形而上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7.
张传开教授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全体与部分的先后问题”上陷入了矛盾与混乱 ,笔者不认同他的观点 ,本文旨在探析亚里士多德“全体与部分的先后问题”的真正的原意。本文首先考察了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全体”、“部分”、“先于”范畴的界定 ;然后对其“全体与部分的先后关系”进行重新解读 ,以此求教张传开教授 ;最后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全体与部分的先后关系”的局限性与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自维也纳学派以来,逻辑就被当作思想推理的工具,它甚至反过来被当作消除形而上学的工具。然而在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之初,逻辑与形而上学是不可分割的。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而上学史中一直都存在着世界与逻辑的关系问题。19世纪随着数理逻辑的发展以及它对黑格尔哲学的反省,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恢复了亚里士多德式的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研究;而作为布伦塔诺学派的后继者,胡塞尔通过建立现象学来回应世界与逻辑的关系问题,并处理了是论和逻辑学的关系。由此,重构这段思想史并刻画和分析是者与逻辑的关系问题,就对反思当代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思想与逻辑工具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对亚里士多德的ouisa概念的辨析、探源与阐发。亚里士多德用ousia这个词取代了on(存在)在古希腊存在论中的核心地位,这个转变体现了古希腊的形而上学在方向上的转变。古希腊哲学在事物之外寻求事物的根据和本原的作法在这一转变中转而为在事物自身中寻求这种根据与本原。亚里士多德把这一根据与本原称为ousia/本在,它被思辨地区分为三个环节:质料、形式、能力,并呈现为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了他的自由理念,他把自由表达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自由,一种精神的自由,一种灵魂的自由,这种"自由"只能在善的共同体中得以实现。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自由纳入实践领域(政治学、伦理学)来思考,这种话语语境的转化为政治哲学转向政治科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物理学》中的“第一推动者”是在自然哲学内作为实体的不动的推动者,而《形而上学》中的“第一推动者”是在“理性-神”作为实体意义上来表述的。亚氏通过对“第一推动者”的论述,完成了从自然哲学到形而上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构建和谐课堂。高等学校和谐课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亚里士多德"四因说"既是对事物的形而上学的研究,也具有丰富的系统论思想,为探讨高等学校和谐课堂建设问题提供了基本的分析路径。在后现代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和谐课堂的"善"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体验自由、幸福,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获得专业发展",其自主的"动力"系统、多元的"质料"构造了具有自由、幸福、发展特质的高等学校和谐课堂时空"形式"。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有许多关于实践的独到观点,无论是在其形而上学中,还是在其伦理学、政治学中,实践都是一个一以贯之的哲学范畴。与其他哲学家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实践范畴的核心内容是指以善为价值取向的行为活动,人是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彰显自我和确证自我。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思想的挖掘,可以梳理出其实践本体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即潜能———伦理———政治———善———幸福———思辨。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实践本体论最终是要实现抽象思辨和具体实践、向善之思和向善之行的统一,也即知和行的合一。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是现代法治理论的起源,对于培育法治文化有着借鉴意义。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的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著名的命题,即‘‘最优良的法制’’和“最优良的法律”的统治优于“最优秀的人’’的统治。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的光辉照耀了人类几千年,作为有着悠久的逻辑发展史的中国自然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着重把亚氏的逻辑思想与当今汉语言教学联系起来,以期从中发现它对当今汉语言教学的启发与引导。主要把汉语言知识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与逻辑知识中的概念、判断结合起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显示法是亚里士多德纯必然三段论证明的关键,本文给出了显示证明的形式刻划,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亚里士多德纯必然三段论的形式系统。最后分析了该形式系统和亚里士多德纯必然的三段论系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晶 《海外英语》2014,(20):15+21
Aristotle’s Poetics represents the first major work of literature criticism. In this masterpiece,Aristotle expresses his literary and aesthetical theories. By introducing the merits in Aristotle’s Poetics,this thesis tends to reveal Aristotle’s large and enduring influence on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重新审视文艺的特质,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出发,由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德性、适度、和谐等道德理性术语来观照其关于文艺的起源、创作、功用等文艺思想。通过对亚里士多德伦理、美学学说的梳理与融通,以期对今人的文学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的论述极其丰富、深刻,"中道是适用一切政体的公理"、"给他人以应得,取己之应得"、"法律,正义的化身与体现"等正义思想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政治正义观、经济正义观、法律正义观的基本理念,后世正义理论的研究者都或多或少从其中吸取养分。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模仿”说与效果“净化/陶冶”说,体现出对接受主体的高度重视,这是源于其哲学伦理学的“施授关学”观念,表明创作主体控制话语权力的企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