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增设选修课和地方课程、开展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开发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这些政策和举措的背后肯定蕴涵着课程理论的深刻变革。那么,这一理论变革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本文结合21世纪课程发展的目标,认为从现代教育到后现代教育、从现代课程到后现代课程的转变是目前课程理论变革的哲学基础,以期由此对21世纪课程目标的确立提供某种理论参考。一、后现代教育:背景与内涵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现代教育与近代教育在内在精神上并无本质的不同,它们都可以归结为“精英教育”,…  相似文献   

2.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研制的“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在课程理念上是高度一致的,如课程目标均强调了“三维”目标,课程内容均强调了“时代性”、“生活性”,课程结构均强调了“基础性”、“均衡性”、“选择性”,课程管理均强调了“三级课程管理”等。可以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七年、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和准确的完善。小学科学课程在课程目标上.改变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倾向.强调“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整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实现科学教学中的三维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全面进入课改。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需求的、充分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项目涉及课程改革总体规划、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6.
泰勒的课程论主张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角度进行课程建设,为上个世纪的课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也有学校教师在课程实施与评价的环节经常将课程目标中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割裂,基本上是根据经验、根据教学评价的任务完成教学任务[1],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创造性。本世纪以来,伴随对应试教育反思的还有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观。当我们从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角度解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历史课程和社会科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静 《历史教学》2002,(5):35-40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缘于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和矛盾,同时也为了和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和社会科课程改革的理念可概括为课程目标和理念强调态度、价值观、技能、知识目标并重;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乔建中 《教育探索》2006,(10):30-32
对情感及其教育教学意义的强调,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其不仅彰显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分类目标上,而且蕴涵于“实施建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中。建构学生的主体意义,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增进师生的情感关系三个方面,是解析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感内涵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新公布的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都明确地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都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人格的养成。本文就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实施途径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新阶段,为新时代的课程研究指明了方向。21世纪以来我国课程研究呈现出四大特征:即从“依附”走向“独立”:课程研究意识更加自觉;从“静态化”到“动态化”:课程研究主题日益丰富;从“单一”走向“多元”:课程研究方法呈现综合化态势;超越“现代”与“后现代”:课程研究范式更加多样。课程研究中也凸显一些问题:课程研究主体规模较小,研究队伍有待扩大;课程实践具体问题受关注程度低,研究成果应用性较差;课程研究以理论阐释为主,实证研究缺乏;囿于“以外比中”的传统,课程研究缺乏本土理论创新等问题。在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课程研究特征与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未来课程研究的路向。  相似文献   

11.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要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取得成功,就必须考虑其文化多元的特殊文化背景,从深层的文化层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文化进行重塑。实现课程目标文化、课程内容文化、课程实施文化和课程评价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以培养整全的人为核心诉求的通识教育应当成为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树立通识教育理念要正确认识其与专业教育、专才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理工类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必须打破专才教育的单一模式,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对人才培养的整个流程进行再造。推进通识教育的基本路径是构建结构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理工类高校应尤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3.
张颖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3(1):133-135,148
后现代思潮在当代西方学界全面主导着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经验反思与理论重构,而它对教育理论的批判话语更是集中于启蒙主义传统的各种教育模式。与重视知识传授和经验积累的专业化现代教育观念有所不同,后现代教育话语尊重不同主体意识的认知方式与体验过程,更加偏重个体意识与通识观念的素质培养与博雅教育。通过反思后现代思潮对于当代通识教育的各种理论利弊,将有助于建构一种面向体验教学过程和主体批判意识的新型通识教育思维。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研究的后现代语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后现代教育理念角度反思我国高校德育,笔者认为: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应追求普适性规范,重视多元价值并存;高校德育课程内容应摆脱封闭模式,构筑理论课程、经验课程与生活课程的共同体;高校德育策略应提倡对话体验;高校师生关系只有“去中心”、“去圣化”,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平等、民主交流,从而建立完整、开放、自由、高效的高校德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学科教学论”是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不同师范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该课程必须重新确立其课程理念,重建课程内容体系,在发挥高校教师引领和指导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同时,将课程根植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实现师范院校与中小学课程间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6.
农村幼儿教育课程目标与资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课程目标空缺、课程资源相对贫乏是长期制约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与水平提升的两大障碍。现代农村幼儿教育的课程目标既应涵盖整个国家的幼儿教育目标,也应包涵能够让农村幼儿在人生旅途上真正享有“机会均等”,或至少拥有教育公平最初所需要的特殊内容。农村幼儿教育课程资源的改善应在城乡教育资源共同体中寻求开发与扩充之路。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不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的问题,当前学术界存在着适应国情论和不问国情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其中,不问国情论是新课改理论专家所坚持的,它承认新课改脱离国情,认为适应国情论是过时的观念,国情是可以改变的,课程改革不必适应国情而贵在适应潮流和真理。这些认识,值得商榷。第一,关于要不要适应国情的论争,贯穿于20世纪的中国历史进程,而历史发展的基本结论是只有适应国情才能获得成功。第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适应真理,这个真理就是教育的一般规律、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中国现代教育的特殊规律。适应真理最核心的工作,不是脱离国情去宣扬空洞的理念,而是要深入研究中国基础教育实际,全面把握中国教育的国情。第三,国情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历史存在,人创造历史又为历史所创造。国情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只有深刻地洞察国情,积极利用国情资源,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主体能力,才有可能积极改善国情。由此可见,不问国情论是站不住脚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的思想原则。为了健康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深入揭示课程改革的国情制约性规律,努力全面地、辩证地、理性地认识中国国情,能动地适应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8.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完善教育体制的一件重要事情。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却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源结构复杂、专业设置及相应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及其与普通高等教育之差异等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9.
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历时六年,需要提供基本的实验成果评价“观察点”,检验课程标准是否体现了教育哲学思想和语文教育思想的进步,检验课程标准是否将这些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行为,检验课程标准的实际效果。应着重于具体目标内容之中,阐释和理解语文课程性质,不必固守刻板的“××性”表述定式。标准的修改完善,应是目标的更清晰和理论的再进步,应是积极改革理念的坚持与发扬。  相似文献   

20.
试论21世纪的大学文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大学需要加强非文学专业的文学教育。这种文学教育,应当是一种以民族的、传统的、优秀的文学为主,融汇现代文学,吸纳外域文学,以作品为主、兼顾作家、史论并举、赏析结合,怡情养性、培植素养、化育闳才的主流的泛文学教育。加强大学文学教育,必须以更新大学教育理念为前提。加快教学体制改革是其保证,创新文学教育课程是其根本,营造人文熏陶环境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