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全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所谓"大学热"时期。为改变高等学校"数量增加,质量低下"的状况,国民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整顿。其中取消单科大学、限制滥设大学,加强对私立院校以及教会学校的控制与管理是整顿的重点。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目的是全面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控制以"限制数量、提升质量"。规范和控制相结合是国民政府初期整顿高等教育政策的主要特征。此次整顿还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整理方式以"裁、并、改、停"为主;第二,整顿内容始终围绕限制大学滥设、加强对私立院校的控制和管理展开;第三,政府整顿高等教育的法规和政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通过这次整顿,改变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无序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确立和加强了国民党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的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韩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政策,"BK21工程"是韩国经济、政治和教育等因素交织的产物。"BK21工程"主张以研究生院为工程单位进行重点资助,实施目标管理制度,其目标是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地方优秀大学。实施"BK21工程",提高了韩国大学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化水平,推动了韩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但也存在高等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大学学术研究积极性与工程效率降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党的八大以后提出的"又红又专"模式,修正了苏联专业教育模式,加强了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密切了高等教育与生产实际的关系;红与专的辩证统一,使专业教育有了正确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探索的"通专融合"模式,超越了西方通识教育模式,淡化了通专界限,打破了通专壁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都有了灵魂与方向."又红又专"与"通专融合",都是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表达",对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构建新时代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20世纪后期美国努力提供"普及"大学入学机会的高昂成本,作者带着美国如何为"大众"高等教育买单的问题,追溯了大学从公共资助向私人资金的转变.当20世纪70年代公共资助减少时,许多大学开始提高学费并寻求与公司订立研究合同.这两种策略得到联邦政府的支持(以学费补贴贷款和企业研究专利保护等形式),但最终都促进了大学持续的"商业化".在20世纪60年代,学生批判所谓的军工复合体,起初他们要求一种更多为个人或私人目的服务的大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资金的减少使他们承担了巨额债务以弥补高等教育的成本.到了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大学把学生当作"消费者",把追求知识等同于追求"文凭".同时,随着研究事业开始被利润所驱动——越来越多地关注保密性和市场需求,结果是对学术、科学以及大学为公共利益服务理念与日俱增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战线思想解放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上说,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猛烈轰击和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文化的强烈挑战,为实现"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孔予儒学教育理想的精华,使之与现代化相结合,以中西文化为基础创建中华民族新教育"的伟大目标,我国教育战线已经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两次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从科举到学堂"是20世纪初我国教育战线经历的第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一次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促使西方大学理念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我国效法西方建立和发展近、现代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拨乱反正'到'三个面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战线经历的第二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又一次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大学走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道路."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是21世纪初我国教育战线正在进行的第三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教育变革和大学创新,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为指导,坚持"育人是大学之本"、"科学是大学之根"和"文化是大学之魂"三位一体的大学哲学观,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以中西文化为基础创建中华民族新教育"的伟大目标,开辟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更加光辉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世界各国私立教育发展的历史,各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繁荣和衰败与国家政策的认可程度和行政管理严格程度是息息相关的,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几乎每个转折点都是以政策的颁布为标志的.世界银行1994年关于高等教育的报告指出,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和管理框架是私立院校得以繁荣的重要保证.从中国当代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政策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很大,可以说是关系到民办高等教育的生死存亡.20世纪50年代我国私立大学的完全消失到20世纪80年代民办高等教育的恢复发展无不是政策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知识管理的理念产生.随后的几十年,知识管理在西方受到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紧随世界潮流掀起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热潮.从大学这个产生和传播知识的重镇出发,关注其中高智商成员,揭示大学及其成员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重点探讨大学知识管理和大学中成员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现存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和解决部分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为巩固自己新生的红色政权,积极在东方寻求自己的同盟者,与中国建立了联系.但在处理中国革命问题时,注重突出苏联利益,所以当身为广东国民政府官员而又急于实现个人政治目的的蒋介石提出北伐时,苏联认为时机不够成熟,存有异议,持消极态度,而蒋介石制造的一场"三·二○"事变则使苏联改变了态度.  相似文献   

9.
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大发展,特别是克林顿时期的繁荣,和当时美国的教育政策息息相关.因此.在对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政策发展概况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及启示,以期使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结合美国主流教育政策趋势,与国际接轨,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中国大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科技革命的产生,世界各国纷纷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增强竞争能力,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世纪的来临,人们越来越关注这场改革,并期待着大学在新世纪发挥更大的作用.毫无疑问,21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是高等教育在时间上终身化、在空间上国际化的世纪;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纪,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教育和科技水平的提高;21世纪将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竞争的世纪,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向中国大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大学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切实担负起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