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玉龙先生走了,走的那样的匆忙,那样的突然.1998年4月16日,我曾去东北烈士馆资料室见他(时曹先生离休后最后受聘于此).那时他仍然精神矍烁,谈吐如旧,午间还用一茶缸粥一点咸菜充饥而忘我地工作.谁知此时他早已是重病在身了.临别前他送我一册<老照片>合订本和一册<文献著录标准>,这已不是他第一次送书给我了.4月22日,我因一事需要向他征求意见与他通了电话,这次电话中他已透露出自己身体不适,患肺感染云云.  相似文献   

2.
4月7日凌晨4时许,我卧室内的电话铃突然响了。那边传来了沙哑了的女声,是西安师母打来的电话。 “惠文,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你何老师于昨天晚上去世了!”师母刘蓉大夫已是泣不成声。 我当然是难以置信!这电话里传来的声音,真是晴天霹雷。炸开在我的耳际!何微先生——我的研究生导师昨晚辞世了。我一时语塞,只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语:  相似文献   

3.
2007年初冬,我从天津专程去探望恩师戴文葆先生.他在电话里说,最近身体不大舒服,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我心慌,急急地赶去.一推开门,戴老正在笑眯眯地等着我.他高兴得很,两手推着我的双肩,硬把我按到客厅里的旧沙发正座上."这几天学校怎么样?"老人忙不迭地问.我知道他时时刻刻都记挂着我们,每隔几天,总会有他的信或电话到天津.多少年来,我一直想,老人家这个南开的特邀教授真是当到家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他都牵挂.  相似文献   

4.
严文井先生     
严文井先生走了。孩子们永远地失去了一位熟悉的老朋友;我永远地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前辈和老师。我对严文井先生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不仅因为喜欢他的童话,也不仅因为景仰他的为人;我怀念严文井先生,还因为在我前进的路途上,曾经得到他的帮助。他不止一次地给过我支持和鼓励。1978年夏天,我所在的研究室(国家出版局设在版本图书馆内的审读处)解散。老同志各自归口到原先所在的文化、新闻或出版机构,而我们一些从大学分配来还没有几年的年轻人,则面临一个重新找工作的问题。在这个岔路口上,我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因说来也很简单:还…  相似文献   

5.
1月13日傍晚时分,我乘车去新五湖大酒店赴一个作者的邀约,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是褚钰泉先生的弟弟褚孝泉打来的,顿时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因为之前他从来没有给我打过电话——果然,他哽咽着告诉我:他的兄长已于1月9日突发心梗去世!  相似文献   

6.
怀念黄纯元先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继章 《图书馆》1999,(6):52-53
10月25日,范并思从上海打来电话,言及黄纯元病重,已住院许久。我心里不禁为之一震,前段时间纯元先生文章颇丰,大概劳累过度而染疾吧。并没有将并思传递的这一信息看得过重。然而两天后并思又来电话,报道了纯元先生因患肝病逝世的消息。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万没想到如此坚强而年青的学者会这样快为病魔所吞噬。纯元先生,一位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这样匆匆离去了,不禁感到茫然。与纯元先生交往颇早,第一次晤面在1986年湖南省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80年代末他东渡日本研修图书情报学和教育学,回国后…  相似文献   

7.
叶至善先生离开我们快一年了。每当回想起与他如坐春风的晤谈时,他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眼前,如梦似幻,总有一种欣喜而又苦涩的感情,不能自已。去年2月间,至善先生病中住院有一个多月了,我曾去北京医院探视。他还很高兴地亲手从病床边的小桌抽屉里拿出刚刚出版的新书——《父亲长长的一生》,有点吃力地对我说,现在只有这一本,还不能送你。我抚摸着这本作者样书,心里清楚地记得至善先生这两年来没日没夜倾尽全身心力、充满无限爱心地写出这部叶圣陶先生传记的情形。他确实太累了。  相似文献   

8.
正百花文艺出版社原副社长、编辑部负责人徐柏容先生于2014年5月3日,永远离开我们,到另一世界去了。听到这个噩耗,我很难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音容、他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我越来越怀念他了。一我与他相识在1959年9月。那时,我刚从南开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百花社编辑部。徐柏容先生是接待我的第一人。他30多岁,高高的个子,带着一副金丝边眼镜,说话慢条斯理,文质彬彬,气质儒雅,完全是教授、学者的模样。他  相似文献   

9.
是独家报道 1998年12月21日中午,我接到深入、详细报道钱钟书先生的任务。 我即与钱先生生前所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新闻办联系。这个时间根本找不到人。我赶紧呼了平时联系较多的一位朋友,他不在,是一位叫孙海泉的同志回的电话。  相似文献   

10.
从报上得知,5月26日,我们爱戴和敬重的丁聪先生过世了。我们的爷爷叶圣陶、父亲叶至善,都是先生的好朋友。父亲是丁聪先生的同龄人,他钦佩先生的为人,欣赏他的漫画,还喜欢和他饮酒聊天。如果父亲还在,一定会写文章纪念他的这位好友。长辈们的相识、相交与合作,我们知道的不多,在父亲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中,提到在抗战胜利前1945年初,爷爷和丁聪先生的一次诗画合作,使我们了解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文化人是怎样和黑暗势力做斗争的,尽管画画的和写文章的,他们的手中有的仅仅是一支笔。  相似文献   

11.
马上要回南京了,便想去看看黄老永厚先生。于是中午约了怀一、建春一道去。一进门,先生说:"巧了,兄长黄永玉刚刚打过电话来,叫我到他那去,我说等二刚呢,他说那就和二刚一道来。"我只是在电视  相似文献   

12.
万没料到,三好崇一先生会突然长逝!景滢哭着从东京打来电话;手握听筒,我这里也是泪流满面。据说,三好先生是在一个报告会上突然倒下的。6月3 0日,先生去日本记者俱乐部出席一个报告会,会上,他与某人的观点有分歧,在言辞交锋中,先生突然晕倒,再也没有醒来。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学部的三好先生,近年来将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从新闻又转向了经济和政治,在这些领域,继续坚持中日友好精神,逆日本社会的右倾化潮流而动,以将近80岁的高龄,经常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之间,从事学术交流,介绍日本近况。可想而知,先生的处境与心境不会很好,负担一定很重。可以说…  相似文献   

13.
忆张大先生     
我和“新民报三张”都曾同事过,但在年龄上与之却有一代之隔。我视他们为师,他们却谦虚地视我为友。工作之余,我们一起聊天、饮酒、下棋、打牌,从未感到有什么“代沟”存在于我们之中。平时,我随大家一直称张友鸾为张大先生。他透彻世情,言语幽默,让人感到他有一颗质朴善良的童心,在他面前从没有拘束之感。张友鸾先生似乎是天生的总编辑之才。诚如他自己所说的,“18岁读大学新闻系,21岁参加报社工作,一直是‘总  相似文献   

14.
侯军 《全国新书目》2010,(11):78-79
4月28日下午,办公室电话铃声响了起来,话筒里传来的是陌生的女声:“您是侯军先生吗?太好了,终于找到您啦!我是谁?您肯定不认识我,但是,我从认识我爱人那时起,就老是听他说起您的名字,我是替他找您的,老费劲了!我爱人是谁?哦,他叫何玉鹏,也是您的同行,是大连新商报的记者——您还记得吗?二十多年前,  相似文献   

15.
明史专家谢国桢先生,在他去世前不久,在《商务印书馆馆史资料》和《光明日报》刊出的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了孙毓修先生。他满怀感慨地说:“还有他(按指商务早年的领导者张菊老)的好友孙毓修,精于版本目录,著有《中国雕版源流考》,他藏书的斋名叫‘小渌天’。在上海,我买他藏的明版《盐铁论》,书店里的人连‘小渌天’的名字也早遗忘了。象这样的例子,历史事实被遗忘了……这真是令人悲叹的事情!”(《光明日报》1982年7月9日)确实,孙毓修先生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他不仅是商务早期的一位有功之臣,也是对社会作出显著贡献的人士之一。因此,我愿意尽其绵薄,根据手头的一些资料,整理成文,希望能增加我们对这位在为我国的出版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编辑前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 《出版参考》2005,(14):40-41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无锡市档案局的朋友托我打听在江南大学退休的梁家佑老师,朋友告诉我梁先生曾经是中国远征军的一员。我当时就一阵激动,心想在我们身边居然还有中国远征军的老兵。几经周折,我终于电话联系上了梁家佑老人。电话里传来的声音非常热情,他虽然已90多岁,但思路清晰,反应敏捷,更让我高兴的是,他还和我一样都是九三学社的社员。几天后我们如约来到梁老师家中,他住在江南大学青山湾校区一栋普通的教工宿舍楼里。为了接待我们的采访,他特地早早将房  相似文献   

18.
玛尼·素颂吉先生宽肩膀,粗胳膊,身材魁梧,待人和蔼热情,总是面带笑容。早在1989年底,笔者就跟他认识了。那时,他率泰国记者联合会代表团出席东盟记联年会,我作为中国记协代表团成员列席了这次会议。会议一结束,大家就分别了,未能与他深谈。今年4月,以高狄社长为团长的人民日报代表团应《泰叻报》的邀请访问泰国,玛尼先生受该报基金会董事长甘蓬先生的派遣,全程陪同我们参观访问,在他的热心照顾下,在泰国愉快地度过了10天,对参观访问的节目留下了深  相似文献   

19.
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相似文献   

20.
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牛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