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影响道德教育效果的内在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良好的教育愿望和实施的教育方法只有建立在了解学生障碍心态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心理学的规律和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实际状况 ,学生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障碍 ,有待于教师加以消除。一、认知障碍心态认知障碍心态是指学生由于对政治思想或道德观念的模糊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从认识理解的不同层次来分 ,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分不清是非标准 ,不明确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二是…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人应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蹲下来”不仅是一种姿势,更是一种好的心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要求教师在心理上和情感上与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平和的眼光和尊重的视角去看待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蹲下来”,如何才能把这种姿态变成一种良好的心态呢?  相似文献   

3.
教育和帮助后进生是素质教育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而教育帮助的前提是了解与沟通。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与后进生之间的沟通往往存在心理障碍,主要包括行为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和错误的学生观。行为障碍,即由于后进生较差的行为习惯,如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欺骗师长等,与教育目的和班主任自身行为习惯形成强烈反差,使教师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产生的沟通障碍。认知障碍,即由于后进生认知水平较低,与班主任在认识、理解、观点等方面产生较大差异而产生的沟通困难。情感障碍,即由于班主任的“偏心”使后进生产生对立情绪而…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师生间的“固化”状态常常会自然或不自然地表现出来:一方面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学生不但不接受,反而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却时刻在呼唤老师的理解。这种“固化”是德育工作中的一种负现象,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会造成一种压力。论其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教师的方法欠妥,选择的教育时机不够适当,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不够了解;二是学生误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不理解教师的教育思路。如何改变这种“固化”状态,以期德育的正效应,笔者在学校德育中引入心理相对论,取得了很好教育效果。  …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关注他们的内心活动是教育的重要开端。然而,要“读懂童心”却非常艰难,因为每一颗童心都是丰富、细腻、独特而又敏感的。教师要以一种宽容、理解和接纳的心态来认识和看待学生,用心打造一把把探询他们内心的“金钥匙”,让沟通从“心”开始。  相似文献   

6.
维护与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它正成为教育界的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严重关注。然而,在教育过程中,或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或是由于操作中的不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一是把它等同于(或理解为)品德教育。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实际上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品德教育注重从道德观念上来规范学生的认识和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形成学生健康人格为核心,其教育的焦点是对学生情感的关怀;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心理诊断,以至滥用心理健康评价标准,随意给学生贴标签,  相似文献   

7.
“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在思想和行为上存在问题的学生,转变这些问题学生需要一定的教育策略: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真正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调控自己的情绪,改变学生的欲望不要太过强烈;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值;按一种方式来评价和看待学生;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向学生学习。通过这些策略的落实,以实现“问题学生”的问题变小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对“素质教育”观的理解有其不足或缺憾:“活动说”把教育活动过程与教育目的混为一谈,用教育目的取代了教育过程;“方法说”把素质教育等同于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误解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技能说”把素质教育庸俗化为“匠人培训”。其实,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手段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与把握。“素质教育观”最坚实的思想基础是教育的“三个面向”;“素质教育”的哲学意义在于依据它建立起关于教育的完整科学体系,其现实意义则集中表现为可以据此纠正关于教育的种种谬误与曲解,指导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的确立;“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认识与把握上。  相似文献   

9.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反映和体验,是审美主体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获得美的认识,并伴随情感心理,产生美的感受而萌发爱的心理。从美感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来看,美感作为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效标效应”就是指学生及家长对于知名教师或学校所产生的敬佩、信任和崇拜的心态。它使得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产生较好的教育效能。这种效应的特点主要有:预期性、暗示性和长效性。“崇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心理机制主要是人们的赞誉心理,安全心理和自居心理。在现实社会中,“名师”的产生一是个人要有良好的条件,再者学校要给予大力支持,另外社会必须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  相似文献   

11.
学习心态是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数学活动不仅是“数学认识活动”,而且也应是在情感心态的参与下进行的感性活动。成功的数学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最佳心态产生的。那么怎样形成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态呢?笔认为,要形成数学学习最佳心态,就必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严谨感和成功感。  相似文献   

12.
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 ,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去思考、理解和处理 ,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言行原因 ,而不以自己的心态去简单地看待问题和对待他人。在班级教育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使用心理换位会带来十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心理换位使班主任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如何教育犯错误的学生 ,这是班主任经常面临的令人头疼的问题。心理换位能让班主任换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即自己在心理上扮演学生 ,从学生的立场上去认识问题 ,体验犯错误学生的心理感受。这种换位思考能平静…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发,人们对素质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包括教育管理层的觉醒和观念的更新。在现实中.由于人们并未深刻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且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出现了把素质教育形式化、模式化的现象。有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增加几门人文课程。有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甚至以牺牲课程的科学性来迎合学生一时的兴趣。这些都是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当前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人们仍然把上大学作为“跳农门”的唯一出路,致使近年来“应试教育”和高考竞争愈演愈烈。在倡导“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深刻认识和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素质教育不是某方面的教育.也不是某种教育模式;它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为了加深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笔者主要就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元学习教育、创新教育、隐性教育的关系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陈述 1.“以分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有的教师对教育的认识理解片面、肤浅,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少数任课教师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把课讲好,不与学生交流沟通,不愿担任班主任;个别班主任老师认为上完几节课已经累得够戗了,没有时间给学生做过细的思想工作。找学生谈话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学生犯了错,一是学生考试成绩在走下坡。其实,不从习惯上、思想上去解决有关学生成长中的一些问题,教育的效能不会好。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在教室里的练习课上,还是在办公室里的补差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对学生喊:“快点把这些题做完。”、“快点把作业订正完,就剩下你没做好了。”催促学生“迅速”达到老师的要求。然而,事与愿违,学生照样慢吞吞,令老师无可奈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样的催促语言强调了学生的弱点,挫折了学生的自尊,反而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比如: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能力差,自暴自弃;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产生被抛弃的感觉;丧失自尊和自信,产生无能的感觉等等。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不能等等学生呢?等,也是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与实际需要不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有差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校管理工作没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脱离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心理的实际需求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真正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要改进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求实”和“务实”。  相似文献   

17.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师要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在教学中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个学生。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在教育发展史上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根据学校教育和教学实际,针对几年来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学生评价体系谈一点认识。 一、“分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 “分层”应指教材内容分层,按识记、理解、探究去划分。又应将学生分层,按A、B、C三层次去因材施教.为使教师、学生都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应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向情境、分层次、分小组、暗示、参与等模式去发展,即:把教师教和学生学统一在识记、理解、探究六个字上,变教…  相似文献   

19.
苟悫  王建 《四川教育》2007,(2):93-94
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从相识开始。这种相识,彼此要消除陌生感,建立起相互交往的心理需求和相互接纳的情怀,体现为一种精神的敞开。要让学生走近教师,和教师“面对面”、“零距离”,对教师产生情感依恋,和教师“交心”;教师也要放下架子和学生结为“同伴”,走进学生心间,快乐着他们的快乐,痛苦着他们的痛苦,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站在教师的角度引导,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你的教育才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体验是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从活动和活动的结果这两个方面来理解体验的内涵:“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学生亲历(包括亲身经历和心理上的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学生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