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是在批判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做出道德判断的实质就是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之间做出选择。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五阶段理论,并启示我们在以后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采用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的道德教育内容;采用情境教学,针对不同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的情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情境如影随形,道德不仅其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其发展和变迁也主要借助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人环境的调节与影响,其价值取向与行为产生更受具体情境的直接影响。对道德的情境性予以重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社会情境中的道德价值;有助于促进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形成,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更有助于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优化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道德,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未来发展相互关系时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生活。什么是动漫?动漫已不再是以前"哄孩子观赏的小玩意、小投入的低端产品"的产业,在很多发达国家已发展成为文化支柱产业,是一个拥有数亿消费市场的朝阳产业。正如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离不开道德的规范作用一样,在动漫产业中,道德的规范作用也有着极其深刻的体现。通过探讨动漫与道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着重强调道德对动漫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从而为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道德失调是指个体在道德情境下,当其认知、情感或者行为与道德准则产生矛盾时所体验到的不舒适的、负性情绪的过程。损人情境是一种道德情境,在这种情境下,个体做出了违背道德准则的不道德行为,个体也会因为其行为与道德准则相悖而体验到消极情绪,从而产生  相似文献   

5.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科尔伯格研究认为:"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逐步提高。儿童通过对假设性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本文将从道德两难问题情境的创设、课堂讨论的层层深入以及教师在其中扮演的"隐"与"现"的角色,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发展。  相似文献   

6.
幸福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很多人常常问的一个问题。其实,幸福很简单,她就是一种感觉。因为生命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种过程。苦和甜来自外界,体味幸福则来自内心。有这样一句话:“有道德的人是高尚的。从事培养有道德的人的工作是幸福。”那么,我们都应该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教师,我们从事的正是培养人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相似文献   

7.
情绪在品德心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心理包括对情境的解释、道德判断、道德抉择和道德行为四个过程。情绪在品德心理形成过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情绪作用阶段论的看法是情绪参与品德心理的某个过程,主要是在道德判断或道德推理中起作用;情绪作用的整体观认为情绪参与品德心理的整个过程,在品德心理的四个过程中都发挥作用。作者在梳理这两类观点的基础上,审视了当代情绪研究的行为学和认知神经科学证据,并提出情绪作用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20至21世纪盛行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引发了对道德心理学的质疑。品格是否存在?品格是什么?决定行为的是品格还是情境?本文试对两种争论进行分析,以期引起对道德行为发生机制的再思考,从而肯定德性伦理学的现代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一、“道德两难问题”的理论基础 “道德两难问题”是根据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而采取的相应的教学方法。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科尔伯格等人从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出发来阐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沈嘉祺 《中国德育》2007,2(1):95-95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挑战:“不在场”意味着想象中的道德行为,“不真实”意味着分裂的人格。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相对于“当事人情境”来说的,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与情境如影随形 ,道德不仅其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其发展和变迁也主要借助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人文环境的调节与影响 ,其价值取向与行为产生更受具体情境的直接影响。对道德的情境性予以重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社会情境中的道德价值 ;有助于促进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形成 ,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 ;更有助于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优化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道德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对正确的、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会出现满意、愉快、心安理得等积极的内心体验。反之,对不正确、不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便会产生内疚、愤怒、厌恶等消极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也在不断发展。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表明了道德情感的发展水平是与道德认识水平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怎么发展的。在中国和西方都有幸福的观念。现在的人们时不时常都会问别人"你幸福吗?"。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的含义不同?那么幸福与道德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幸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在实际的社会现实生活中,“道德”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直接的问题,它往往伴随着两难的境地和选择,需要当事人进行复杂的道德思辨,相当考验人的价值观念、人格素养和道德思辨能力。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思辨能力的关键时期,应通过科学的道德难题课程,采取有效的教育、引导策略,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思辨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其实现更长远的发展。从道德难题与道德难题课程的概念出发,分析开设道德难题课程的必要性,通过选择生活案例、开展情境演绎、组织学生交流、延伸教学内容、道德思辨评价,实践道德难题课程,提升中小学生道德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5.
台耀斌 《教育》2011,(27):38-38
<正>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答:身边所有的人都热爱自己的事业,相互帮助。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答: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超强的沟通表达能力。3.你最恐惧的是什么?答:做出违背良心道德的事。4.你目前的心境怎样?答:平静。  相似文献   

16.
《海外英语》2007,(12):36-37
1美国人还有道德吗?这是个好问题。许多人坚持对与错乃是个人的意见。但是, 还是有些人在呼唤美国人回到传统的道德价值里去。威廉·班奈特, 前任美国教育部长, 正是为了此目的而在 1993 年编辑了《美德》这本书。班奈特认为伟大的道德故事可以建造性格。班奈持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许多美国人仍然相信道德的价值。但是它们到底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人们在假设性情境下做出的道德判断与其在真实环境中的道德行为发生分离,不仅出现了"言行不一"的尴尬境况,而且对道德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挑战。尽管过去关于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大量集中于假设性的道德情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要的道德理论,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人们在假设性情境下的道德预期,并不能与真实情境下的道德行为达成一致。综合相关研究结果发现,神经机制、心理过程、情绪以及社会文化是影响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出现分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李炳昌 《高教论坛》2011,(9):58-60,114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米德指出,人们使用"符号"和创造"符号"通过语言中介进行互动,心灵、自我和社会在交互性作用中建构。高校教师在运用米德符号互动理论来指导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时,要创造性解读课程文本符号蕴含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符号意义的道德文化情境,讲究语言表达的技巧,避免语言的高调化和说教式,以促进师生互动,帮助学生自主形成个性道德。  相似文献   

19.
所谓道德知觉能力是指由对他人的需要、利益、情感等言语或非言语信号的准确观察和理解,而产生一定道德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看作是一种体察,它是一种既包含了理性判断,同时更伴随着强烈情感体验和倾向,对一定道德情境和问题作出敏锐觉察和感知的能力。道德知觉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一个人的品德状况,它在人的道德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呢?从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机制来说,对他人的处境、情绪情感的敏锐而准确的感知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人们通常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对各种道德规范的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先导…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体系中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规范学生的言语行为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下,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小学阶段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也加大了对道德与发展课程教学的重视度,探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创设生活化情境是该课程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文章主要围绕如何有效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构建生活化情境展开了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