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诗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大规模的集体创作,在台湾社会历史与文化生活中产生过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日据时期,台湾钟手以诗钟为载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广泛开展社际联吟、区域联吟与全岛联吟,从而使台湾诗钟汇聚成声势浩大的诗海钟涛,掀起一股股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保存和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文化浪潮.然而,现有台湾文学史特别是台湾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大都把诗钟弃置在台湾文学的边缘,有必要加强对它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闽台民间信仰与两岸关系的互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台民间信仰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是福建民间信仰通过分灵、分香、漂流等途经传播台湾后,台湾分灵庙则定期到福建祖庙进香谒祖。改革开放以来,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有了新的发展,除了成千上万的台湾信众前来福建祖庙进香谒祖外,福建祖庙的主神也应邀频繁赴台湾巡游,接受信徒的顶礼膜拜。自古以来,闽台民间信仰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还有力地推动当今海峡两岸政治的改善和经济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佘国武 《教师》2020,(4):15-16
高中语文教材有对联的内容,但目前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有一种小巧对联名叫诗钟,如果适当补充诗钟知识,练习诗钟,就能较快提高学生的对联水平。文章结合了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探究了诗钟教学的教学内容,通俗地讲解了诗钟的概念、诗钟的格目、如何创作诗钟以及教学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洪彩真 《南平师专学报》2011,30(1):58-62,65
福建与台湾同文同种,有难以分割的亲密关系和民族情结,两岸的教育交流历史悠久。文章从五个时期论述了闽台教育交流的状况。闽台两岸教育交流呈现断断续续的状态,明郑政权时期、清朝统治时期闽台两岸教育交流十分频繁,前者以福建对台湾的单向输入为主,后者呈现双向交流态势;而殖民地时期、日据时期和20世纪50-80年代闽台两岸教育交流则十分困难。20世纪80年代以来,闽台两岸教育呈现双向交流且有不断繁荣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闽台教育结缘由来已久。无论是明郑时期、清代、日据时期、抗战胜利以后,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地间都存在着紧密的教育联系。从总体上看,这种联系呈双向态势,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对台湾社会产生的影响显而易见。现以清代为中心,谈谈闽台教育结缘对台湾社会的影响。一、学校教育获得长足发展闽台教育的结缘,有力地推动了台湾学校教育的发展。台湾学者李国祁认为,就台湾教育事业的整个发展来看,可发现其现代化的演进最初乃是以内地化为其内涵①。清代,这种内地化的趋向在内涵上以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发展和弘扬为重心。在教育制度上…  相似文献   

6.
日据时期,台湾海峡并未成为闽台两地僧人交往互动的屏障,闽台两地僧人交往热络,互动频繁,台湾僧人前往福建的模式有:求戒、访师、修行、求学、参访、出家、学仪、弘法、任职、传戒等;福建僧人前往台湾的模式有:募化、开山、弘法、传戒、参访、出家、度化、修行、传法、修寺等。日本殖民统治者在台湾曾一再强行推行其皇民化佛教,试图切断台湾佛教与祖国大陆的关系,以此改造台湾的传统佛教,由于闽台佛教界有着不可分割的法乳关系,故闽台佛教间的交往互动从未停止过,日本的企图并未实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讲述<台海击钵吟集>及其涉及的若干史实,包括<台海击钵吟集>的出版时间、收诗范围,以及文学、科举、女权、历法和闽台关系等方面的史实.本文认为,台湾文学古籍研究本有学术分工,"审查书本上的史料"(包括史实考证)亦其工种之一;台湾文学古籍的史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亦是研究者应当留意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福清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两地有相同的古文化遗存,人员来往较多,台湾的佛教与黄檗寺也由福清传去。由此可证,福清与台湾的关系源远流长,两地皆属于闽台统一的文化区域。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大批福建闽南人迁居台湾,他们在开发台湾以至定居的过程中,为了争取生存空间,依靠宗族、乡亲的关系,团结互助,一致对外,表现出强烈的宗亲意识,形成富有特色的宗亲文化,对开发台湾的聚落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也有排斥外族、外地人的消极因素。总体看来,闽台宗亲文化在清代台湾开发前期积极作用明显,而在后期由于宗族势力的强化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通过移民传承的闽台宗亲文化,是闽台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闽台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0.
《台湾文献汇刊》由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策划,闽藉著名学者陈支平教授、林国平教授、谢必震教授分别担任主编和副主编,九州出版社和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台湾文献汇刊》共七辑100册,收入珍贵文献近200种,其主要内容有:郑氏家族与清初南明相关史料专辑、康熙统一台湾史料专辑、闽台民间关系族谱专辑、台湾相关诗文集、台湾舆地资料专辑、台湾事件史料专辑、林尔嘉家族及民间文书资料专辑。  相似文献   

11.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地区建立国家,即大汗位,国名“大金”(又称“后金”),从此,金和明成了不容并存的两个对立政权,它们之间爆发了一连串的战争。明天启六年(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次年改族名“建州女真”为“满洲”,明崇祯九年(1636年)在沈阳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两个封建政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明与金(清)的矛盾和战争,只是由于满、汉两族统治阶级之间的利害冲突而引起,并非两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同时,无论满洲贵族还是明统治者对于明末农民起义采取了同样的仇视和残酷镇压态度。  相似文献   

12.
赣南烟草于明末自福建传入。清康熙、乾隆后,烟草生产得以迅猛发展,成为赣南民众的生计所系和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清代赣南烟草生产的发展,既与官方政策的变动、民风习俗的变迁以及赣南的地理条件有关,更与市场的巨大需求、烟草的高额利润回报以及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泰华仙妃与妈祖相似,济世救民、保一方平安,香火延续至今。文章研究了泰华仙妃的传说、文化解释、官民对泰华仙妃崇拜的态度以及与妈祖的联系,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清代官修和民间私修史籍,包括碑文、地方志等。自元代至清代,海南民间对泰华仙妃的崇拜没有中断,并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自嘉靖直至清末,政府的态度与民间趋于一致,官府出资修缮庙宇、维持香火,泰华仙妃崇拜得以延续,这种繁盛的景象一直延续至民国  相似文献   

14.
乾隆修《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起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月二十四日禁书运动基本结束,福建一直与这场运动相始终。在这次运动过程中,福建前后七次共采进213种书籍;在全国范围内,共有90个福建人的130多种著作被禁毁。  相似文献   

15.
兰雪花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6):67-70,73
清代台湾米谷运销福建前后延续近一个半世纪,主要有“官运”和“民运”两大系统,“官运”可分为兵眷米谷的调运与平粜米谷的买运;“民运”有商船贩运和走私内运。据估计,清代台湾每年向福建输出的米谷大约为100万石左右,不仅极大地缓解了福建的缺粮问题,同时也促进了清代台湾的开发,推动两岸商贸的发展,这一事件对今天两岸社会经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闽安村位于闽江口与台湾隔海相望,相互间往来便利。清初郑成功与清政府在此对抗,并留下了相关的遗存与传说;清政府统一台湾以后,闽安的将士被派往台湾驻守,共同参与当地的建设,并为保持台湾社会的稳定,抵抗外来侵略做出了贡献。目前在闽安村内保留了反映这段历史的涉台遗存,如协台衙门、清军义冢和碑刻等,体现了闽、台间在地缘、物缘、法缘和亲缘四个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在建国之初,鉴于当时文字使用混乱的状况,颁布了文字改革的政策,对文字进行了巨大改革。废除了六国古文,在秦文字的基础上整理形成了统一的官方字体,即小篆。在小篆被当作官方字体使用的同时,在民间又出现了由小篆草写形成的另一种字体,即隶书。两种字体的形成和发展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秦始皇的文字政策对后世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松筠通过《钦定新疆识略》研究了卡伦制度,总结了自己在新疆活动的经验。他对卡伦设立目的、种类、职能、分布及守卡官兵生活状态的研究较为详细、生动,是同类研究中的佼佼者,其中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非本人能力不及。他的研究对西北边疆史地学和中国历史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降清是钱谦益一生中的最大转折,他内心充满悔恨,决意不再著述。然而,顺治四年,钱谦益涉嫌卷入山东起兵案,他开始以诗来表明自己的复明心迹。顺治五年,钱谦益因卷入江阴黄毓祺案而被管制于南京。管制期间,他与遗民故老广泛交往,并最终融入了遗民的文化圈,完成了他入清后的心态转换:从誓断笔墨、佛门忏悔到怀明反清、以笔报国的心态转换。  相似文献   

20.
在清初统一台湾的过程中,福建总督姚启圣四荐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之后两人发生了"风向之争"和"专征权之争",关系交恶。康熙帝最终下令施琅专征,姚启圣在后方负责后勤军需之供给,并继续招抚郑氏集团成员。在收复台湾后,姚启圣、施琅又异口同谏保留开发台湾。这不仅表明姚启圣和施琅都为清朝统一台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且表明二人在面临私人恩怨和国家统一大业的矛盾时,都做出了为国为民摒弃个人恩怨的正确选择,这种精神尤其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