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本以长老会为中心分阶段考察了日据时期台湾基督教合的政治态度,认为教会在日据初期就认同了日本人的统治,并且在日据50年中一直置身于中国人民抗日活动之外。同时章进一步指出,教会的这种立场与教会在清代的经验、教会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以及教会“本土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宗教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以美以美会的第一批教牧之一许扬美为个案,对美以美会早期华人教牧的皈依进行考察.文章认为许扬美在追求"长生不老"中产生的信仰危机是他皈依的契机,同时在其家族中已入教成员的引导也起了很大作用.在他皈依过程中,利用中国传统如梦、神迹等进行基督教福音的理解与宣传.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教会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校园标志突显基督教精神,安排密集的宗教活动强迫学生参与;在课外活动中模仿西方的办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与参与精神,但对学生的爱国运动却严加控制。教会中学的这些校园文化建设措施在短期内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服务宗教的作用有限,但从长期来看,基督教精神还是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4.
解放初期由于干部不足,党中央从上海招收了一批知识青年组成“南下服务团”到福建来参与建设。本文对“南下服务团”的成员进行分析,认为其成员具有年轻化、知识化、政治素质高、来源广泛等等特点,并进一步阐明其在福建省解放初的建设及稳定中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明恩溥通过<中国人的特性>一书归纳了26个中国人的特性,其中绝大部分是负面的.虽然明恩溥在写作过程中尽力追求公允,而且在中国农村生活多年的他也确实观察到许多真实现象,但是作为外国传教士,明恩溥对中国的观察主要局限于中国农村的部分底层百姓,并只能看到中国人的一个侧面.由于中国人带来的各种障碍使他在华教务发展不顺,导致他更多关注中国人的负面信息;他也无法真正把握中国文化,对于看到的各种现象只能凭借西方文化的标准进行衡量,由自身的感受出发对中国人进行丑化.  相似文献   
6.
台湾平埔族皈依基督教是台湾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台湾平埔族大量皈依基督教的这种社会现象不是因为基督教的文化优势 ,而在于两者间的互动关系 ;平埔族社会由于“边缘化”和“短缺化”,使其有强烈的拯救要求 ;而基督教的行为对平埔族社会的边缘化和短缺化做出补偿 ,并满足其拯救要求  相似文献   
7.
从碑刻和文献等史料出发,探讨清代闽安水师在加强和维护闽台联系方面的表现。清初,为了对抗郑成功,清政府增派水师驻扎于闽安镇,并在当地修建了大量各种军事设施。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闽安水师派出班兵前往台湾驻防,各级军事官员也在两地间流动。这些军事人员,平时在台湾海峡内巡防缉拿海盗,往返两岸运送班兵、兵米和台湾所需要的饷银;非常时期,为了维护台湾的安定稳定以及国家主权,闽安水师也参与涉台的相关军事行动。从现存的一些碑刻中还可看到闽安与台湾的一些水师人员为两地的公益设施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闽安村位于闽江口与台湾隔海相望,相互间往来便利。清初郑成功与清政府在此对抗,并留下了相关的遗存与传说;清政府统一台湾以后,闽安的将士被派往台湾驻守,共同参与当地的建设,并为保持台湾社会的稳定,抵抗外来侵略做出了贡献。目前在闽安村内保留了反映这段历史的涉台遗存,如协台衙门、清军义冢和碑刻等,体现了闽、台间在地缘、物缘、法缘和亲缘四个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