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除了广为人知的作家身份之外,钱钟书先生在翻译领域也有一席之地.典雅文言行文风格使得钱钟书在当代译坛独树一帜.他的主要译作《谈艺录》《管锥篇》等有大量关于翻译的见解.在《林纾的翻译》中,我们得以以更系统完整的视角了解钱钟书的理论.在翻译界广泛认同并引之为标准的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的基础上,对三方辩证关系进行科学地有体系地阐述,进而引出了以格律诗译格律诗这一理论主张,从而使诗歌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的契合.除此之外,在翻译领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化境"这一概念,也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的.  相似文献   

2.
黄萍 《科教文汇》2009,(29):252-252,275
许渊冲教授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家和理论家,他提出了诗体译诗的“三美”论标准,主张译诗在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传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本文首先简述许渊冲教授古诗英译“三美”论,进而对许教授古诗英译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最终对许教授的翻译理论予以肯定,同时指出“三美”论的局限性,主张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3.
孙娟 《科教文汇》2010,(22):50-51
许渊冲教授在实践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三美"论,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翻译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传播了中国文化,也提高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本文旨在用"三美论"解读许老英译李商隐《无题》的上片,再现原诗中的"意美"、"音美",看译者如何"戴着镣铐跳舞",指出在诗歌翻译中以"三美"论为指导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论述文化因素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影响。对中西《关雎》英译本的分析表明:首先,韵体译诗和散体译诗虽各有所长,但应在不“损义”的前提下,保留汉语诗歌独特的文化特质;其次,翻译是一种沟通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移植活动。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一门高雅古典的语言艺术,叠词是富含音乐性、形象性和感染力的语言现象。由于叠词构成的特殊性及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性,如何有效将汉语诗歌叠词译为英文成为诗歌翻译的难题。但实践表明,在相关理论指导下,诗歌叠词是可译的。本文将根据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结合汉语诗词实例《声声慢》三种译本,探讨汉语诗词中叠词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以实现诗歌翻译的音美、形美、意美"三美合一"。  相似文献   

6.
吴海燕 《内江科技》2008,29(3):99-100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提出了翻译中所需要遵循的三条标准,即忠实、通顺、美,这三条标准在他的成功译作《浮生六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来解读其英译的《浮生六记》,以期能为林译研究添砖加瓦,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7.
李颖 《科教文汇》2008,(36):35-35
在中国翻译史上,严复的译著和评论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严译《天演论》,在近代史上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一笔。论述严复和严复《天演论》的文献很多。着眼点不过两个:一是把严复作为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来论述他的进化论观点和他对西方学术的传播;二是把他作为翻译家来谈论他的译文和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严复所译《天演论》找出其翻译思想与当代某些中西翻译理论的共通之处,这对我们继承发扬前辈译论成果、促进我国翻译理论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郑成利 《科教文汇》2008,(27):227-227
林纾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颇具争议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中出现了大量的增译、删减和改写。本文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的视角,通过对林译《块肉余生述》的细读,探索隐藏在林译过程中增译、删减和改写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9.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现如今,《楚辞》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在国际汉学或翻译界,它也一直是研究探讨的热点。本文认为,《楚辞》的文化翻译应在弗米尔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不囿于归化、异化之争,应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第一目的。文章使用对比研究方法,结合翻译目的论,对《楚辞·九歌·河伯》中文化负载词"文鱼"的翻译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旨在对原语文化正确解读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准确有效地进行文化翻译和文化传递,也意在说明文化翻译目的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闫绒利  詹建华 《科教文汇》2007,(9S):189-190
本文以《龟虽寿》的三篇英译作品为文本,从诗歌形式、意象、选词、语篇连贯等方面对译文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翻译过程中依然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龟虽寿》的三篇英译作品为文本,从诗歌形式、意象、选词、语篇连贯等方面对译文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翻译过程中依然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意象派诗歌是指二十世纪初,以英美青年诗人为代表创作的诗歌,这批年轻人活跃于伦敦,反对维多利亚时期的浪漫主义诗风,推崇诗歌创作时运用鲜明的画面感-即意象来抒发情感。而美国著名诗人庞德就是意象派诗歌的推崇者。他的意象派诗歌主张以鲜明的意象和简明的语言来创作,而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就是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13.
马东敏 《内江科技》2007,28(9):62-62,113
“等值”是翻译标准之一,本文从节奏和押韵两方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音律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诗歌音律的不可译性问题,并进一步论证“等值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王念益 《科技风》2013,(20):205
苏曼殊将平时搜集到的欧人英译汉诗集精选成册,同时将自己译介的诗歌等,编辑成四种汉英互译作品集《文学因缘》、《潮音》、《拜伦诗选》以及《汉英三昧集》。这四部作品集中反映了苏曼殊在翻译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卫佳 《科教文汇》2013,(7):112-112,115
本文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结合电影《阿凡达》字幕中文翻译中的大量例证,旨在探索研究减译策略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对电影《阿凡达》字幕的中文翻译中运用到的减译策略进行了分析整理。将字幕翻译中常用的减译策略分为删除、简化、压缩和简化改译四类加以研究。并最终得出研究结论,即在翻译电影字幕这种受到时间空间限制的文本时,减译是一种高效手段;而目的论则证明了减译在字幕翻译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谢春香 《科教文汇》2008,(32):245-245
古诗英译渐渐得到了诸多人士的关注,古诗英译作者们有的注重音意结合,有的注重形意结合,还有的作者从音形意三个方面来把握古诗的翻译。在诸多的译作中,我们会发现其中既有中国译者的贡献,也有外国译者的努力。这使我们有机会从中比较诸多译者的所长所短,从而发现古诗英译的经典译作以及推动古诗英译这一事业的发展。以下选取了《枫桥夜泊》的两个译本,将从题目和内容两个大方面来探讨其中的璀璨与暗淡。  相似文献   

17.
韩菲  罗雷  苏曼 《科教文汇》2013,(28):133-134
互文性对文学文本翻译有着一定的解释力。在后现代文本理论中,《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在跨文本语际翻译中已进入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与他者文化相互对话、碰撞。本文从互文性的视角分析了《红楼梦》在跨文本语际翻译过程中的源语文化重建的必要性,及其和译入语文化的关系,突出其日益明显的文本交流性、开放性和全球性。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病名英译的不同方法,呼唤合理的解读与评判。“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在生态意识越来越浓厚的学术界出现的新译论。本文以《内经》中含“痹”的十个病名术语为便,比较不同的英译本,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来解读不同译法出现的原因,提出如欲更有效地阅读和利用不同译文,需了解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的多维转换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19.
《华夏集》是庞德翻译作品中的代表作,已成为英语诗歌中的经典作品。但是由于其创造性的翻译,背离了传统的翻译标准,这个译本在国内的评论界历来备受争议。如果从庞德诗学思想出发,就会发现,这些“背离”之后主导思想,也就会对他在这个译本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从新雏度来认识。从庞德的诗学历史观和诗歌本质观两方面,探讨了其诗学对译本选择和翻译标准的影响,并分析了在译本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德莱顿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提出了"诗歌翻译三分法"。本文结合杜甫《月夜》三个版本的翻译来运用"三分法",并赏析《月夜》三个版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